第三节 职工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39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职工教育
分类号: G726
页数: 2
页码: 416-417
摘要: 1946年组建治黄机构时,除从党政部门抽调少量骨干和吸收少量老河工人员外,大部从农村招收。治黄队伍政治、文化、技术素质都较低。
关键词: 职工教育 干部教育

内容

1946年组建治黄机构时,除从党政部门抽调少量骨干和吸收少量老河工人员外,大部从农村招收。治黄队伍政治、文化、技术素质都较低。1947〜1948年为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每年利用冬季时间集中进行整训。并从工人中选派部分骨干输送到山东河务局参加政治、技术培训。当时虽然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职工工作热情高涨,不怕吃苦受累,为治黄事业敢于牺牲个人一切。在修防工作中,引导青年职工和技术人员与黄河老河工互相学习。在修工中开展民主管理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施工方案民主讨论,集中群众智慧,做出修工计划,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1949年遵照山东河务局指示,各治河办事处制定立功计划和奖惩办法。开展记功、评功、庆功活动,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开展群众性的治黄立功运动。提高了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技术水平。在广大干部工人中掀起了人人学先进争模范的竞赛热潮。涌现出在急流深水中以身体迎溜抢险堵漏、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先进模范事迹。建国后黄河职工教育有两次高潮。一是50年代,黄河职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高小文化程度的只占21%,其余70%多系文盲或半文盲。自1952年起采取速成教学法先后开办扫盲班4个,学员268人,学期3个月。绝大多数学员脱盲,因年龄过大未曾脱盲的仅有20余人。在此基础上开展职工业余文化学习,提倡自学互助。1953年春开始各段分别编列初小、高小、初中三个班。配备专职文化教师,并定点按时到各分段、施工点巡回进行授课辅导,安排业余时间学习。每年利用冬季工作较少的时间,集中进行一段政治、文化学习。职工政治文化水平明显提高。30余人达到初中程度,百余人达到高小程度。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停止了文化学习,专职文化教师调离教育工作岗位。二是80年代职工队伍增至800余人,新老交替后青年职工剧增。绝大多数系“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文化程度名不符实,业务技术知识匮乏。1981年起在干部职工中开展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凡1968〜1980年间初、高中毕业的青年职工一律参加“双补”教育。8年来先后开办初中文化补习班12期,高中文化补习班6期,各种技术培训班5期。应参加“双补”学习的459名职工中,通过分期分批脱产学习,先后有388人参加文化补课。经过市、县教育部门或全河统一考试,全部及格的达370人,尚有18人部分课程未及格。参加技术补课的183人,经考试认定由初级技工晋升中级技工的166人,不及格的尚有17人。自学成绩优良的职工,经过申请报考,被录取到大专院校的13人,中专学校的16人,技工学校的20人。离职带薪进校学习,为治黄事业培育了人才。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

相关机构

山东河务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