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角洲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34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三角洲演变
分类号: P343.5
页数: 9
页码: 243-251
摘要: 黄河三角洲是以巨量泥沙堆积在入海口附近而形成的扇面状陆地。对其扇面范围和顶点位置有不同解释。史前时期的黄河下游即以河南省孟津为顶点,在北至天津大沽口、南至淮河入海处的广袤地带纵横奔流,迁徙无定,波及冀、鲁、豫、皖、苏五省20多万平方公里。
关键词: 三角洲 演变

内容

一、三角洲沿革
  黄河三角洲是以巨量泥沙堆积在入海口附近而形成的扇面状陆地。对其扇面范围和顶点位置有不同解释。史前时期的黄河下游即以河南省孟津为顶点,在北至天津大沽口、南至淮河入海处的广袤地带纵横奔流,迁徙无定,波及冀、鲁、豫、皖、苏五省20多万平方公里。因多次改道迁徙和频繁决溢沉积塑造的广大地区,称古代三角洲。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海,又塑造岀一个小范围的三角洲,即“利津县城以东黄河口部分地区。”①清末至民国时期,以利津宁海(今垦利)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沟(南旺河)口的扇状地带称近代黄河三角洲,至1984年面积已逾6000平方公里(参见表4—9)。
  黄河三角洲各类土地面积表 表4一9
  建国后,河口地区经济开发逐步加快。在人为控制下将河道摆动顶点移至垦利渔洼(左岸利津四段村)附近,北至挑河,南至宋春荣沟之间的三角洲扇形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称现代黄河三角洲(见图4—4)。
  二、洲面淤积特征
  据利津水文站1949-1988年实测资料统计,黄河输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年均10.03亿吨。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24%左右沉积在大沽零米线(陆地)以上,有40%左右沉积在零米线以下的滨海区,其余被海流输至深海。刁口河流路行水12.5年,来沙总量135.2亿吨。其中的21.6%沉积在陆上抬高洲面,44.1%延伸沙嘴填海造陆,34.3%被输往深海。在尾闾流路频繁变迁的过程中,以自上而下、左右交替的形式,平均每年填海造陆3〜4万亩的速度,形成由若干大小沙嘴和海湾联接、外沿曲折、突向东北的扇状陆地。黄河自1855〜1955年在近代三角洲扇面上发生过50多次决口或改道,洪流四溢,非冲即淤。为避水患而修筑的堤埝纵横交错,围堵拦截,形成岗坡沟洼相间的复杂地形和起伏涟漪的微地貌。故道地形相对较高,故道相距较远者,其间多为洼地。故道相距较近,走河时间较长而又无堤防者,高地连成一片。三角洲中部行河时间较长,地面相对较高,呈现中间隆起的拱形曲面。
  沉积在洲面上的泥沙,大致分为沙壤土和粘土。故道主流处地表均露沙土,故道两侧滩地多为沙壤粘土互层,河间洼地逐渐过渡为较厚的粘土层。
  河口相对稳定海域条件变化不大时,泥沙颗粒粗细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横向上,河口沙嘴部位颗粒较粗,两侧较细;在纵向上,陆地和滨海区前沿顶部较粗,愈向外海愈细。利津水文站多年测验成果(参见表4—10),输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多为悬移质中的冲泻质,年均中数粒径d50在0.0064〜0.038毫米之间,其中d50<0.025毫米的泥沙,占总量的50%强;d50<0.010毫米的极细沙占总量的25%。因大部分细沙易被海流挟入深海,沉落在三角洲岸坡(包括水下部分)上的泥沙颗粒相对粗化。对浅海底质资料分析表明,三角洲岸波上的泥沙分布亦有分选现象。通流海域5米等深线以内d50>0.03毫米,10米等深线以外d50<0.02毫米,且有很大范围d50<0.01毫米,是径流泥沙的扩散区域。不通流海域泥沙分布为上部粗,下部细,但都是d50>0.03毫米。
  每条流路的泥沙沉淀表现为陆上粗沙比例大,细沙比例小;水下则相反。刁口河流路的粗颗粒泥沙中70%淤积在陆上沙嘴顶部,仅有7.5%能被输送到海岸线坡脚以外。细颗粒泥沙中72.4%被输送到沙嘴前沿以外。流路发育
  利津贴(刘家夹河)逐年水沙特征值统计表 表4-10
  (续表)
  (续表)
  的各个阶段,泥沙分布也不同。改道初期,几乎全部来沙都淤积在滨海区时,水上部分细沙比例相对较大;当沙嘴逐渐稳定和外突时,细颗粒泥沙的绝大部分被输至深海,陆上存留比例甚少。还有一部分滞流在沙嘴两侧的凹湾处,形成以极细物质为主的浮泥区,范围约几平方公里,浮泥厚1〜5米不等,渔民称 “烂泥湾”,是良好的避风场所。
  另据水文部门测验证明,由于黄河有水沙异源的情况,在不同时段和地区的水沙组合对河口泥沙沉积有很大影响。年度之内,汛期悬移质组成一般较细,非汛期较粗。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来沙与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来沙,粗细程度亦有差异。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与改建前后比较,来沙粗化明显。据1950〜1975年资料统计,三门峡水库建成前(1955〜1959年),粒径小于0.025毫米的泥沙占总量的64.2%;水库建成运用后(1960〜1965年)占55%;水库改建期间(1967〜1973年)占44.9%;水库恢复正常运用(全年控制)后(1974〜1977年)占45.8%。清水沟流路行水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改变为“蓄清排浑”,泥沙颗粒大于0.025毫米的床沙质含量占总量的61.5%。
  三、三角洲开发
  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古三角洲边缘已建置永利镇等较大聚落,定居之民分布在陆地或沿海一带从事农桑或捕捞。随着人口繁衍生息,数量增加和经济发展,至金明昌三年(1193年)十二月永利镇升为利津县置,成为三角洲边缘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之一。其后,三角洲腹地成为大清河入海流经之地,水流清澈,河槽深邃,利津城南土地相继脱盐变为宜耕区,农桑发展加快。城北土地靠近滨海,含卤重,不宜农作,却促发盐业、渔业和海关运输业及商业的兴起,先后形成丰国(今汀河)、永阜、宁海等较大村镇,出现“巨海枕其北,清河绕其东,南有桑枣之饶,西通舟车之利”①的繁华昌盛情景。
  明代初期,山西洪洞及直隶枣强等地大量移民迁至三角洲定居,垦植面积迅速增加。至清代中叶,三角洲顶部的农业和滨海处盐业、浅海区渔业、铁门关及城镇商业、水陆交通业等都相当发达。“昔济水由利津入海,名曰大清河,河门通畅,南北商船由渤海驶入河口在铁门关卸载,由河内帆船输运而上。彼时物品云集,商人辐凑,此为商业最盛时期”。①永阜、丰国、富国等地成为山东省大型盐场。清康熙年间奖励生育,人丁剧增,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利津县册报人口已达4.78万余户,近27万人,拥有土地45万余亩。仅永阜盐场即有滩池420付,产盐为8场之冠。除在鲁西北销售外,还远销河南、江苏等地。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初时沿河堤防断断续续,东明、荷泽一带时常泛滥成灾,滞洪留沙,近海地区水害尚不严重。至清光绪九年(1883年)利津以上堤防完整,河口地区水患加重,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先后造成大清河航道淤塞,铁门关码头废弃,各大盐场被毁。繁华数百年的近海地区经济逐渐萧条。但在不景之中,黄河却以独特的水沙在新老套迭的河道上轮回变迁,淤海造陆,再度使三角洲面积大幅度扩展。清光绪末年,宁海以上堤防亦具相当御水能力,决溢较少,农业已见复兴。宁海以下新淤陆地上,灶户盐民开始改营农作。民国初期,政府鼓励垦荒,邻县穷苦农民先后进入三角洲内拓地垦荒,仅凭县府颁发的领单验单即可尽力粗放耕耘,每亩收费甚微,使三角洲近海地区农业初见生机。民国15年(1930年),韩复榘部五十九旅进洲屯垦;民国24年(1935年),鲁西南灾民4200余人由政府组织迁居河口择地栖息,进一步加速了近海地区农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三角洲成为清河区、渤海区革命根据地。民国30年 (1941年)中共渤海区委设置垦区工作委员会,组织发动群众发展生产。民国32年(1943年)建置垦利县人民政府,使三角洲再度出现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繁荣阶段。民国31年(1942年)至34年(1945年)间,由人民政府安置在垦利县的移民近2万户,约11万人,垦植土地近45万亩。盛产的谷物、豆类、棉花、油脂、酱菜等农副土特产品,不但保障解放区人民的物质需要,亦成为解放战争的战略后方。
  建国后,在兴修水利设施、改革耕作习惯、推广科学种植、引进机械电力的基础上,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同时促进林、牧、副、渔等业。1949年后,又组织四次向三角洲迁民,至1960年,利津、垦利两县共安置移民5万余人。自1950年起,相继组建广北、五一、黄河、渤海、海滨、联合、共青团、同兴、淄脉沟、青坨等中小型国营农垦、劳改场,济南军区军马场及一千二(渤海)、孤岛等林场。1961年始,至1986年底,在潮河至永丰河约5000平方公里内相继探明油田23处,地质储量可观,年生产能力近1500万吨。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现代工业开始萌发壮大,带动其他行业竞相起步,使三角洲面貌焕然一新。
  1983年东营市建制后,制定“油洲加绿洲”的战略开发规划,以能源化工和农林牧渔盐业综合发展为目标,使黄河三角洲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现代工业、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运输、商业供销、文教科技、农田水利、电力通信等设施亦初具规模。三角洲经济进入全面振兴、综合开发的新时期(参见图4—4)。
  历史上,黄河三角洲曾经保持丛林密布、草木繁茂的自然生态环境,植被覆盖面积达60%以上,1953年仍达20.93%。60年代以来,毁林开荒、滥垦酷牧,至1981年植被覆盖面积仅有2.93%。经有关部门和人士疾呼,引起各级政府重视,遂提倡植树造林,播种草场,绿化状况已见转机。至1987年底,植被覆盖回升到近60万亩,约占三角洲面积的7%。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