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图书馆
东营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东营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流路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3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流路变迁
分类号:
P343.5
页数:
11
页码:
224-234
摘要:
黄河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以来,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在宁海为顶点的三角洲扇面上决口、分汊、改道频繁。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调查统计,决口改道达50余次。
关键词:
黄河海口
流路变迁
内容
一、变迁过程黄河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以来,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在宁海为顶点的三角洲扇面上决口、分汊、改道频繁。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调查统计,决口改道达50余次,其中导致尾闾流路变迁9次(参见图4—1)。各条流路行水情况如下:
(一)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铜瓦厢三堡(今东坝头)决口。溃水至山东东阿张秋镇穿运河入大清河河道后,流经平阴、东阿、齐河、济南、济阳、齐东、惠民、高苑、蒲台、滨州等地至利津县沿宁海、十六户、薄家庄、台子庄、韩家垣在铁门关以北、肖神庙以下之二河盖牡蛎嘴入海。历时34年,实际行水19年(其余时间系因上游傍决改道而干河,下同)①。
(二)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韩家垣漫溢决口,溃水在老鸹岭附近分汊后,又在付家窝附近合股归一,经四段及杨家嘴至毛丝坨以下(今建林东)入海。山东巡抚张曜以其地距海较近而不堵塞决口,在两岸各筑新堤三十里束水中行,历时8年,实际行水5年又10个月。
图4一1黄河河口流路变迁图
(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北岭、西滩两地漫决。不久,西滩口门渐被淤塞,大溜全注北岭,溃水由薄家庄南东流,过集贤村转向东南,经左家庄、永安镇、老十五村由丝网口(今宋家坨子)以下团坨子以北入海;另有支汊一股在乱井子(清河村旧址)西北分流,又在羊栏子与三十八户之间合一,历时7年,实际行水5年又9个月。
(四)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薄家庄决口,河经青边岭、虎滩嘴、流口、薄家屋子、义和庄入徒骇河下游绛河故道,在太平镇以北老鸹嘴入海。13年后此道淤塞,又在太平镇改行东北经大洋铺、中和堂在车子沟入海;另由虎滩嘴东南、陈家屋子北分出岔河,经大牟里、小牟里、四扣在刘家坨子、韩家屋子以北面条沟(今挑河)入海。民国14年(1925年)又在虎滩嘴分岔向西北岀沾化入无棣由套尔河入海。此次北流入海历时22年,实际行水17年又9个月 (按:有的文献曾以太平镇改道前后作为两次变迁记载)。
(五)民国15年(1926年)6月,八里庄以北(吕家洼)决口,向东北经丰国镇(今汀河)沿铁门关故道及沙子头(刁口河)入海,历时3年。
(六)民国18年(1929年)8月,纪家庄盗掘大堤成口东泄,河经义和村、东张、西双河、民丰、一村等地,初由南旺河(今支脉沟)入海,7、8个月后又在乱井子以南改行东南,至民丰以北入第3次行水故道;一年后又在永安镇以南改向,经下镇由宋春荣沟入海;行水两年后,复在永安镇西南改向青坨子入海。历时5年,实际行水3年又4个月。
(七)民国23年(1934年)8月,合龙处(今涯东村)决口,溃水向东漫流,先由毛丝坨以北老神仙沟入海;后又形成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三路入海形势。民国27年(193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派军队在郑州花园口掘堤,黄河改由徐淮故道注入黄海,山东河竭。民国36年(1947年)3月,花园口口门堵复,黄河重归山东仍循甜水沟(过水约七成)、神仙沟(过水约二成)、宋春荣沟(过水近一成)分注渤海。历时19年,实际行水9年又2个月。
(八)黄河归故后的三条入海路线以甜水沟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沟淤积延伸,行程加长,比降变小(平均万分之一),河形蜿蜒曲折。相对神仙沟行程较短,比降较大,过水比例逐渐增加,并在小口子村附近形成两河弯顶相向发育,至1953年两弯顶相距仅95米,有自然沟通之势。遂因势利导于当年7月在两弯顶之间开挖引河,促成神仙沟独流入海。历时10年又5个月。
(九)1964年凌汛,罗家屋子以下河道卡冰壅水漫滩,危及河口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查勘研究,山东省委授权由惠民地委决定,于1964年1月1日在罗家屋子爆破民坝分泄凌洪,由草桥沟、洼拉沟入刁口河漫流归海。5月,新流路过水六成以上,终成改道刁口河。行水12年又5个月。
(十)1976年5月,经多年筹备改道清水沟计划付诸实施,在罗家屋子进行人工截流成功,炸开西河口引河挡水坝,改由清水沟入海。迄今已逾12年,仍在继续行水。
二、现行流路演变
清水沟是神仙沟与甜水沟之间的洼地,长27公里,地面高程较两侧地势低1.5-4.0米,入海口位于两故道沙嘴间的凹湾处。
(一)河势变化(见图4-2):清水沟开始行河时水流沿引河下泄、顺自然地势向东入海,河面宽2〜3公里,主流位置居中偏南,河势散乱。清4断面以上四股水流显见,但主流过水部位偏重在南防洪堤附近,引起十八公里堤身靠溜成险。1978年春抢修护林挑水坝,截堵南部三股水道,十八公里险工溜势上提变缓,水流并为一股。清4断面以下经历四个阶段,即:1976〜1980年为淤滩造床阶段,最初漫流入海,尔后河势游荡,不断产生汊河,主溜变化不定,入海口门摆动频繁,最大摆动距离达23公里(参见表4-1),沙嘴延伸迅速;1980-1985年,河势渐趋稳定,主槽成单一状态,滩槽高差由0.74米增加至2.35米;1985〜1987年,河道淤积,清7断面以下尤重,拦门沙明显,顺河长4〜5公里,垂直河宽7公里,入海口门不畅;1988年起,为稳定现行流路,改善河口地区防洪(凌)的不利形势,实施调整入海口门,清理河道阻水障碍,修筑导流堤,在尾闾河段进行机船疏浚拖淤和截支强干,同时在西河口至十八公里间修建控导工程,对稳定河势、通畅河门起到一定作用。西河口以下出现单一顺直河槽,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一般滩唇出水高0.5米左右。清8断面上下河槽宽800米左右,无分汊支沟,低潮时拦门沙水深仍达1.3米左右。
(二)河道冲淤:改道当年水量偏丰,沙量偏枯,利津站最大洪峰8020立方米每秒历时5天,平均含沙量仅12公斤/立方米。艾山以下河道普遍发生沿程冲刷。因改道引起的溯源冲刷也较显著。其后,河口不断淤积延伸,河长有所增加,但因河势发展较好,利津至西河口河道主槽仍保持冲刷(参见表4—2)。西河口以下虽以淤积为主,却在淤滩造床中形成单一主槽。据1987年汛前实测,利津以下河道总长为104公里,比刁口河流路末期河长尚短7公里。利津至西河口河段河床平均高程低于改道前0.31-1.08米;与改道前的3000立方米每秒同流量水位相比,西河口站低0.54米,一号坝站低0.56米,利津站低0.51米。西河口以下河道主槽高程与改道前相比,清1至清2断
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势变迁图图4-2
清水沟流路河口延伸摆动表 表4-1
注:①1976年6〜10月延伸长度11公里;1976年10月〜1978年10月延伸长度5公里。
②“一”为蚀退。
清水沟河道主槽冲淤变化表 表4—2
注:正数为淤积,负数为冲刷。
面低1.0-0.6米,清3至清7断面淤高1.1-1.4米。滩地平均淤高:清1断面1-1米,清2至清6断面2.23-2.73米,清7断面达4.3米。
随着流路冲淤塑造发展,河床纵剖面形态亦相应的自动调整。1986年汛前利津至西河口比降约0.8‰,西河口至清7断面约1.1‰,改道点以下河床仍陡于改道点以上,但差值很小。在来水来沙的作用下,河床横剖面形态亦向窄深方向发展。西河口以下河道过水断面的变化是:清10断面以上主槽宽度由大变小,1976年主槽宽度1206-2980米,1986年缩窄到1000米左右;平槽流量下的断面平均水深由小增大,1976年0.84〜1.92米,1986年后达到1.97〜3.32米。
(三)河口淤积:改道清水沟流路初期入海位置多变,在较大范围内促使岸线普遍外延。1980年后,河道归顺单一,无大出汊摆动,沙嘴呈单一集中形式淤进,宽度在20〜30公里之间,2〜12米水深区的淤积量占观测范围内总淤积量的81%(浅海淤积总宽度为53公里)。1984年实测,浅海水下岸坡形态 (又称水下三角洲)大体分为:0〜2米等深线之间的顶坡段,比降4〜9‰;2〜12米等深线之间的前坡段,比降30〜35‰;12米等深线以下的尾坡段,比降2〜3‰。据统计,采用一2米高程线作为造陆面积的界限时;清水沟行河的1976〜1985年间,河口造陆面积累计为406平方公里,年均43.5平方公里①,入海1亿吨泥沙,平均造陆7.15平方公里。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淤积在河道和12米等深线以内海区的约占利津站输沙总量的80%左右;输至12米等深线以外的约占20%左右。近几年水文测验资料,河口沙嘴突出后,最大潮流速达2米/秒左右,比莱洲湾原潮流速值0.6米/秒显著增大;潮流速方向为涨潮向南,落潮向北,与河口射流方向大体垂直,有利于泥沙向河口两侧的输送。
三、变迁规律
50年代,黄委会水科所及河口水文站等单位开始对1855年以来近口流路变迁进行调查考证。其后,随着资料不断积累和认识逐步加深,特别对神仙沟、刁口河、清水沟3条流路的原型观测成果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后,认为河口流路变迁基本遵循以下几点规律:
(一)淤积延伸摆动改道是黄河口自然演变的基本形式。每年3〜7亿吨泥沙在河口堆积后,相应改变河流侵蚀基准面高程,导致河床比降变缓,水位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后,近口流路势必自寻最小阻力捷径入海,孕育一次尾闾改道。在水沙条件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条流路的自然演变周期大体为10年左右。
(二)每条流路行水期间,平面河型演变过程为:改道初期游荡散乱→归股→单一→弯曲→出汊摆动→出汊点上移→再改道散乱。以上发育过程完成后,构成一次“小循环”。几次不同入海流路的“小循环”在三角洲洲面上从中部开始,先南后北横扫一遍后,构成一次“大循环”,三角洲岸线则普遍向海推进一次,导致河口水位进一步上升。
(三)每次尾闾变迁对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都产生直接影响。一般表现为初期流程缩短,比降变陡,改道点以上发生溯源冲刷,上界可抵刘家园或泺口,距改道点200公里左右。维持几年的低水位状态后,又开始溯源堆积或沿程堆积,河床高程平行上升,同流量水位再度升高,成为下一次流路变迁的前兆(参见表4—3) 。
(四)尾闾流路变迁可以暂缓河口地区防洪防凌压力。河口地区地势低平坦荡,防洪设施简陋,伏汛、凌汛涨水漫滩出险较多,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很大,防洪防凌任务十分繁重。但在河口流路发生变迁后,河道边界条件有所改善,口门较为通畅,泄洪(凌)排沙能力增大,一般可以维持几年的低水位状态,减少洪、凌漫滩机遇,缓解防洪防凌压力。如1953年神仙沟独流入海后,不仅战胜1954年出现的7220立方米每秒、1957年岀现的8500立方米每秒等较大洪水,而且战胜了1958年岀现的10400立方米每秒大洪水。1964年元月改道刁口河以后,不几天便缓解了当时的凌汛危机。1975年汛期最大洪水仅6500立方米每秒,且有渔户村分洪口门过水,西河口水位仍然接近10米,河口地区防洪处处吃紧。但在1976年实施改道清水沟计划以后,河口地区同流量水位大幅度下落,当年岀现8020立方米每秒洪水也安然渡过。因此,在河口水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之前,合理安排入海流路,实行有计划的人工干预,是解决河口摆动改道与工农业生产矛盾、减轻重大洪(凌)灾损失的有效措施(参见表4—4)。
河口变化对下游河道影响的幅度、范围及历时表 表4-3
人工干预河口改道情况表 表4-4
知识出处
《东营市黄河志》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日益引起世人瞩目,《东营黄河志》的诞生,为根治黄河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也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阅读
相关机构
南京国民政府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