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饶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20000276
颗粒名称: 对广饶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分类号: F124.6
页数: 4
页码: 472-475
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关键词: 广饶县 农民增收

内容

广饶县农业局局长张培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经连续六年在5%以下,最高4.8%,最低只有2%左右;而城镇居民同期可支配收入,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平均年增长率则在7%以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带来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今年党中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采取了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也进一步促进了广饶县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一、全县农民收入现状
  广饶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近80%,报酬收入位居第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所占比重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逐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至2003年,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为59.9%,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为39.3%。
  改革开放以来,广饶县农民收入情况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78年一1985年,农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二是1986年一1992年,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阶段。三是1993年一1996年,农民收入第二次高速增长阶段。四是1997年后农民收入增速呈逐年回落势头。1997-2000年,全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依次为13.9%、9.4%、5.6%、4.5%,分别比上年回落13.9、4.5、3.8、1.1个百分点。五是2001年至今农民收入增速回升阶段,2001-2003年开始,增速分别达到6.4%、6.1%、8.9%,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69元,增长16.6%,比去年同期加快10.7个百分点。
  二、主要做法
  (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多年来,广饶县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名牌精品为目标,以调优增效为中心,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种植业着力发展优质高效作物,建成了优质粮食、棉花和蔬菜生产基地,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达到20万亩,其中绿色小麦生产基地6万亩;优质棉花良种繁育区1万亩,标准化棉花生产基地20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20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10万亩,优质大蒜生产基地10万亩。畜牧业突出发展“两牛一鸡一羊”养殖基地建设,奶牛存栏量已达到1.23万头,今年上半年肉牛出栏达到2.2万头,肉羊出栏达到7.5万只,肉鸡出栏达到750万只,肉蛋奶产量达到5.5万吨。林果业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和速生林建设,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冬枣园面积达到2.5万亩,速生林面积达到7.3万亩。水产业采取养殖与捕捞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水产品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产量达到3.64万吨,产值达到1.35亿元。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积极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的路子,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县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同时,多渠道争取上级财政扶持。近三年,为华誉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争取县以上财政扶持资金12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已争取市财政扶持贴息资金285万元,申报市以上扶持资金617万元。目前,全县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2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3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二是积极探索产业化运行机制。积极推行合同、订单、“公司+小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断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关系。大王镇在成立奶牛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肉羊合作社。大码头乡成立了棉花协会。以县供销社为依托,成立了广饶县经纪人协会。稻庄镇成立了肉鸡合作社,依托驰中集团和半球集团成立广饶县蔬菜协会和优质专用小麦协会,使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更加紧密。华誉集团与农户多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农户按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按合同负责收购,实现了企农双赢,上半年克服禽流感的影响,实现产值1.7亿元,利税386万元,创汇103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驰中集团有机蔬菜基地农民种植的青刀豆,一季亩收入达到2600元。半球集团已合同收购优质专用小麦8万吨,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800万元。
  (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广饶县把科教兴农作为加快农业发展的战略来抓,加强科技示范,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狠抓科技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据统计测算,全县“八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1%,“九五”时期达到了60.6%,提高29.6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八五”时期全县比全国平均低3个百分点,“九五”时期比全国平均高15.4个百分点。一方面,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促进全县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推广了地膜覆盖、良种包衣、配方施肥、蔬菜大棚、工厂化育苗等一大批新技术,引进了优质专用小麦、高产玉米、以色列、荷兰蔬菜、抗虫棉等作物新品种,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作物单产水平分别达到449公斤、468公斤和85.8公斤。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干群的科技素质和种田水平。采取了举办培训班、召开示范现场会、开通科技服务热线、开展“三下乡”活动、印发技术资料、明白纸、广播电视讲座等多种方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及时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多层次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的接受能力,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等培训。今年,全面开展了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到7月底,全县已组织农民科技培训289期,培训农民39400人。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9%。通过农业开发,全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黄灌区耕地,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农业机械化、电力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3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0.7万千瓦,农村用电量达到23088万千瓦时。自去冬以来,实施了4万亩荒碱地开发,共疏挖修建沟、渠、路970条,达561公里,完成土方323.4万方,建设桥、涵、闸等建筑物374座,整平土地1.1万亩,植树29.6万株,总投资1145万元。今年上半年还实施了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建设户用沼气池4140个,50立方米沼气池53处,200立方米沼气池1处,总投资503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
  (五)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围绕规范、减轻农民负担,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减负配套措施。加强了对涉农收费、“一事一议”和“两工”的监督管理,建立了农民负担观测点,农民负担记帐户,及时掌握农民负担水平和动向,取消农业特产税、公益事业金,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杜绝了违反政策向农民收费的现象。实施了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农民人均负担由改革前的143元减为104元,人均减负39元。今年上半年对83877户小麦种植农户,按每亩14元标准补贴资金5067322.2元,农民人均12元。
  三、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市场制约因素增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多数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农业发展已由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并且市场制约作用日益增强,这一方面表现在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和畜牧等大宗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而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农产品特别是不易储存和出口农产品价格忽咼忽低,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许多问题。目前,干部、群众已普遍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由于对市场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对市场分析预测情况不同,在怎样调整的问题上认识并不一致,同时,农民还受自然条件、技能、资金、承受风险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建一个高标准蔬菜大棚或购一头良种奶牛投资都要上万元。因此,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近年来,广饶县各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了华誉集团、凯银集团、驰中集团、半球集团等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但总体上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较低,表现在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的龙头企业总量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结松散,许多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农民难以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上的平均利润,影响了农民增收。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较少,小城镇建设全县发展也不平衡,除大王镇步伐较快外,其余都比较慢。2003年全县非农业人口比重为20.6%,比全省平均比重低0.3个百分点,比30强平均低7.7个百分点,制约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得不到充分就业,向城市转移的难度增加。
  四、农民增收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发展优质高效作物,建好粮、棉、菜三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加强“两牛一羊一鸡”养殖基地建设,抓好名优特水产品养殖、贝类护养和远洋捕捞,逐步形成特色和规模。适应国际市场对绿色、环保、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严格控制和减少化学、生物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组织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
  (二)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上连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下连千家万户,是小生产迈向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解决当前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和劳动力就业三大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膨胀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围绕龙头企业搞好优质原料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现企农双赢。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要通过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产品产加销专业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加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联合互助。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但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特别是受制于水的状况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特别是黄灌区,出现旱情时,黄河水无保障,有时还出现断流,轻则造成农作物减产,重则造成农作物难以播种;出现涝灾时,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排涝难度大、时间长,农作物减产更为严重。
  (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新形势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把统筹城乡经济,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确定相应的发展路子。一是工业经济已占据农村经济主导地位的乡镇,要积极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发展高精尖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逐步实现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向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方向迈进。二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力较强的乡镇,要进一步膨胀龙头企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同时,围绕龙头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龙头与基地的紧密联结,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要利用区位优势明显,信息渠道畅通,社会闲散资金比较充裕和“社会能人”较多的条件,激励干部群众开拓创新,利用多种方式,高起点、高标准组建规模企业集团。四是工业经济实力较差的地方,一方面,要通过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发展农村工业;另一方面,要通过横向联合,依托外地农业龙头企业,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五)加快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是继续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种植业积极推广优质专用粮食、优质抗虫棉、特色瓜菜等品种,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畜牧业重点发展高产奶牛、杂交肉牛、肉羊等品种,突出提高规模饲养水平。林业重点发展经济速生林、冬枣、花卉等高效产业。二是实施农民培训工程。通过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教育和科技下乡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三是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重点抓好信息网络建设,让农业信息多渠道、多层次、及时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四是积极发展科技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技推广机构、集体和个人兴办科技服务实体,对农民开展技术承包和有偿服务,加快农业新技术的转化步伐。五是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突出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六)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有关政策,不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民减负工作,完善农业税收征管办法,把农业税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加快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七)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根据现行土地承包政策和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规范农村土地的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的土地流转程序,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指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引导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另一方面,要围绕某一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发挥农产品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实行统一服务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规模,以取得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知识出处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2004年中共东营市委纪事》

该书纪录了东营区委领导人的活动和东营区委的重要工作,总结了成功,借鉴了经验,对于今后的工作开展具有总结和借鉴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培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广饶县农业局
相关机构
华誉集团
相关机构
凯银集团
相关机构
驰中集团
相关机构
半球集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广饶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