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图书馆
东营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东营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计划编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1998-2005)》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77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计划编制
分类号:
F21
页数:
3
页码:
174-176
摘要:
计划编制包含年度计划、中长期规划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部门计划
生产规划
生产计划
内容
年度计划 1998年,东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三产强区”“工业强区”“科技兴区”战略。1999年,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本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培植瓜菜、果桑、畜牧、水产四个主导产业,稳定农业发展。加强企业改革步伐,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落实发展民营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进一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2000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发展高新技术项目为重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服务,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强化税收征管,进一步壮大地方财力;加快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努力拓展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加强“三优”环境建设。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素质,充分发挥东营区中心城区的地理、人文优势,在逐步改善现有商贸流通结构,继续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社区服务和旅游业。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继续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加大小城镇改造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力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002年,计划安排的重点是:完成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部分单体设计等报批工作,开工建设部分办公楼和住宅楼。坚持边建设、边配套、边引进项目的原则,尽快启动建设东营胜利工业园。积极实施村居改造工程,建设启动建筑建材专业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工业投入,全区技改投入争取达到30%的增长速度。
2003年,计划安排的重点是:抓好重点项目的筛选、考查、论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向国家、省、市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的项目,努力多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积极配合市政府搞好黄河路、聊城路等城市道路建设改造,改善城区交通环境。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按照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着重发展信息、现代物流、房地产、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提高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传统产业的水平。
2004年,计划安排重点是:突出抓好新区建设,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全面推进工程建设,力争年内完成投资15.4亿元,完成行政办公中心大楼主体工程,建成六栋部门办公楼、职工住宅、学校及幼儿园。完善东营经济园区二期工程建设,创新管理体制,走“以园养园”的路子,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建成全省最大的五金建材专业市场。推进东营胜利工业园二期工程建设,围绕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实施增量带动,把胜利工业园建成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基地。
2005年,计划安排重点是:坚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大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围绕石油化工、盐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构筑以骨干企业、支柱行业、特色产业为支撑,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健康发展的大工业体系,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竞争优势。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乡互动,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认真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重点做好“一区三园三城三街一中心”的建设,即东营区新区,胜利工业园、大学科技园、东营商贸园,大型汽车城、大型电子城、大型海鲜城,商业步行街、北一路美食街、向阳电视一条街,铁路物流中心。
中长期规划 《东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2005)。其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经济这一中心,辐射带动四条产业带,加快实施城市化、招商引资、工业强区、科教兴区战略,抓好载体建设,培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展重点: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服务业;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促进外向型经发展;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主要任务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按2000年价格计算,下同),力争达到15%。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6%、14%和15%。地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力争达到10%。
《东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其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发展城市经济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坚持质量和效益优先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都市强区。规划主要内容: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富足的中心城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改革开放,打造充满活力的中心城区;加快社会进步,营造和谐的中心城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心城区。主要任务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突破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达到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力争超过8000元。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1998-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8年12月
本书详实地记载了1998~2005年东营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情况,突出展示了近年来东营区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