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图书馆
东营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东营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人口控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1998-2005)》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769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人口控制
分类号:
C923
页数:
3
页码:
89-91
摘要:
人口控制包含晚婚晚育、节育优生、计划生育管理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计划生育
人口计划
生育
内容
晚婚晚育经过20多年的宣传倡导,辖区群众的婚育观念不断更新,晚婚晚育意识普遍增强。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营区男女初婚年龄,男子平均23.55岁,女子平均22,32岁。与1990年相比,男子婚龄降低0.45岁,女子婚龄提高0.32岁。2005年,全区男女初婚年龄,男子平均25岁,女子平均25岁,城镇居民平均结婚年龄大于农村人口。
节育优生 1998年后,全区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2000年起,全面推行避孕节育措施与知情选择,育龄群众自愿选择安全、长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1998-2005年,全区做放环、男女结扎和其他节育手术的60715人,其中放环14312人,占23.57%,使用避孕药具44832人,占73.84%,结扎1571人(男结扎2人,女结扎1569人),占2.59%。至2005年,全区已婚育龄妇女63800人,落实节育措施的55271人,节育率86.6%。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少生优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000年,全区计划生育人数2366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9.4%,其中政策内二胎583人;育龄妇女42524人,领取独生子女证的11257人,领证率26.7%。2005年,全区计划生育人数338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9.67%,其中政策内二胎652人;育龄妇女63800人,领取独生子女证的29071人,领证率45.56%,符合政策生育率较2000年提高0.27个百分点。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区育龄妇女20- 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年龄组生育率较1990年均有明显下降,25-29岁年龄组妇女生育率最高,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
计划生育管理 1998年,东营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内设办公室、计生协会办公室、政策法规股、人口规划统计股、人口调查队、财务股、计划生育服务站、计划生育宣传发行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站共9个股站室,工作人员50人。2002年4月,东营区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东营区计划生育局。5月25日,区计生局内设机构改革,合并精简站室,定编10人,其中行政编制9人,工勤人员编制1人,内设办公室(财务股并于办公室)、法规统计股(政策法规股与人口规划统计股合并)、宣传科技股。各镇、街道成立社会事务办公室(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挂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站牌子)的牌子。2005年7月18日,东营区计划生育局更名为东营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设办公室、法规统计股、宣传科技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站、人口调查队、计生协会办公室、计生服务站等股室,工作人员46人;隶属单位有区计划生育协会、区计划生育服务站。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有专职工作人员176人。
东营区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强化综合治理和综合协调,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格局。发挥计划生育指标考核的导向作用,不断修订完善考核办法,实施分线、分块、分类考核,推行“半年综合督查、年终考核评估”和“定期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对各镇(街道)党委、政府及村居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落实重点管理、一票否决、离职审计、追踪奖惩等制度,每年年初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并兑现奖惩。
1998- 2005年,各镇、街道的计划生育管理,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作过四次调整。1999年初,撤销区直计划生育办公室,将区直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移交给属地镇、街道办事处。2001年,东营区乡镇街道规模调整,计划生育工作随行政区划进行交接、界定。2002年3月,市直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全部移交给东营区所属街道办事处。2004年,胜园街道办事处成立,根据区划调整,将黄河路街道的部分社区、史口镇部分村居的计划生育工作移交胜园街道管理。
1998年起,不断加强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育龄妇女档案及育龄妇女信息系统逐步完善,育龄妇女数据库软件、流动人口网上异地查询软件、优生监护软件陆续应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2000年,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体系和“联合办公”制度,在城区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推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自治。2002年,利用广域网、局域网、因特网、大型数据库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网络和应用软件系统,完善计生局内部局域网站。2003年,全面实施“数字化服务站”工程,实现服务站内部多项管理(财务、药品、病房、设备、人员)和各种技术档案(手术、优生监护等)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2004年,信息管理分析系统投入使用,为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建立人口预警机制,在区、镇、村(居)三级实行人口信息月报告、季通报、半年一发布制度,以便准确掌握人口动态。2005年,农村奖励扶助管理系统应用,取消拨号上网,建立VPN专线联网。
2004年,区政府出台《东营区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方案》,在全市率先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及“走万家门、帮万家人”活动。2005年,在全区全面实施“宣传教育、药物干预、监护监测、随访咨询、特殊人群服务”为一体的“出生缺陷干预惠民服务工程”。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重治标向重治本、由行政管理型向优质服务型的转变。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1998-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8年12月
本书详实地记载了1998~2005年东营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情况,突出展示了近年来东营区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