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1998-2005)》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76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
分类号: X21
页数: 3
页码: 63-65
摘要: 地质包含地层和构造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 区域环境

内容

地层辖区地势平坦,广为第四系覆盖,地表无基岩出露。据钻井资料显示,区内地层自下而上发育太古界变质岩系,新生界下第三系和上第三、四系,其中下第三系尤为发育,沉积厚度巨大,是重要的生油层系和储油层系,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外,根据济阳坳陷地层发育情况,第三系以下还分布着中生界和古生界,由于本区上覆地层厚度大,未钻遇这些地层。
  太古界钻井揭示的厚度仅数十米,岩性主要为片麻岩,为构成本区东端青坨子凸起之结晶基底。属于泰山岩群。
  新生界下第三系本区下第三系十分发育,主要是一套含油盐泥砂岩细碎屑沉积建造,厚度大,一般1400一1800米,是重要的含油地层。沉积时期为始新世一渐新世。自下而上划分为孔店组、沙河街组和东营组。
  1.孔店组在岩性、颜色上三分性明显,由棕红、灰白、棕色三套粗碎屑岩组成。上段(孔一段)为紫红、棕红色泥岩与砂岩、灰质砂岩、粉砂岩互层;中段(孔二段)以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次为灰色粉砂岩、灰质砂岩夹灰岩,局部地区中上部夹煤层、炭质页岩和油页岩;下段(孔三段)主要为棕、棕红色泥岩与砂岩,多未钻穿。本区一般主要发育中上段。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该组化石生物群有介形、腹足、轮藻及孢粉等4个门类,主要产于孔二段。
  2,沙河街组该组是一套以灰、深灰色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细砂岩、砂岩、油页岩、碳酸盐岩的细碎屑沉积,是重要的含油、岩盐地层。
  自下而上分为四段:
  ①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本段大致可分为3部分,上部为灰、灰褐色泥岩及页岩,部分地区夹碳酸盐岩、油页岩或白云岩;中部为灰色泥岩、软泥岩夹石膏及少量白云质砂岩、粉砂岩;下部为褐、灰绿色泥岩及砂砾岩。与下伏孔店组不易区分,接触关系不明。
  本段中上部见有磷光德弗蓝藻及有孔虫化石,与陆相介形、轮藻共生;上部碳酸盐岩内发现多毛虫管化石,有海相的多毛类龙介虫栖管及有孔虫等,说明沙四段沉积中晚期可能受到海水影响。
  本段生物化石有介形、腹足、轮藻、藻类(沟鞭藻和疑源类)、鱼类、有孔虫及孢粉等。
  ②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本区该段较发育。为一套灰色泥岩,属于还原环境下的湖相沉积,三分性明显。沙三段是沙河街组最厚的一个地层段,也是本区主要生油层和含油层。下部为泥岩、油页岩及石英岩,其油页岩集中部位是区域性的岩性标志层;中部主要是深灰色厚层泥岩,夹少量细砂岩、粉砂岩;上部是块状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页岩。与下伏沙四段局部地区有沉积间断。
  沙三段有介形、腹足、轮藻、藻类、鱼类及孢粉、植物7个门类的化石,除植物外其它门类的属种和数量都比较丰富,新属种也多,特征明显且稳定,在地层划分对比上有重要作用。
  ③沙河街组二段(沙二段):该段在本区最发育。是一套泥砂岩沉积,为重要的含油地层,厚约100- 250米,最大厚度为400米。与下伏沙河街组三段有沉积间断。
  沙二段上部以紫红、灰绿色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砂岩、中粗砂岩及含砾砂岩;下部为灰绿、深灰、紫红色泥岩、砂岩、砾状砂岩的间互层,局部地区夹炭质页岩及煤线,共7层砂岩层。本段上部为氧化环境下的浅湖相和河流相沉积,下部为还原环境下的浅湖相沉积。
  沙二段有介形、腹足、轮藻、藻类及孢粉5个门类的化石。
  ④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该段在本区发育较好。基本上是一套以泥岩为主的沉积,与下伏沙二段为连续沉积。
  沙一段上部以灰绿色泥岩为主,下部为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白云岩、油页岩及粉砂岩。是一套还原浅湖相沉积。本段的生物灰岩是全区(济阳坳陷)的对比标志层;下部白云岩是沙一段与沙二段划分标志层,由灰色泥岩、棕黄色生物灰岩、泥灰岩组成。
  沙一段见有介形、腹足、沟鞭藻类及疑源类、孢粉5个门类的化石及少量植物化石,属种含量丰富。
  3.东营组该组是一套砂岩、泥岩的交互沉积,三分性明显。上部为灰绿、灰白色砂岩、细砂岩及泥岩,以砂岩为主;中部为棕红色泥岩、细砾岩,以泥岩为主;下部为灰白、灰绿色细砾岩、细砂岩及泥岩,以砂砾岩为主。本组上、下部颗粒较粗,中部细,顶部常缺失,岩性、岩相变化较大。与下伏沙街组多呈连续沉积。
  本组见有介形、腹足、轮藻、沟鞭藻、疑源类和孢粉6个门类的化石。
  上第三系该系在本区发育较好。属于河湖相沉积型,以砂泥岩为主,间有石膏晶片、锰铁结核等,岩性稳定,厚度一般在700一1200米。东部青坨子一带厚度较薄,厚700米左右。自下而上划分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为中新世上新世。
  1.馆陶组是一套灰白色砾状砂岩、细砾岩、灰绿色细砂岩和棕红色泥岩的间互沉积,底部含石英、黑色燧石的砾状砂岩、砂砾岩,岩性稳定,分布较普遍,是良好的区域对比标志层。本组上段产介形类、孢粉等化石。与下伏东营组等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明化镇组主要由土黄、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砂岩组成,砂泥岩中含石膏或石膏晶片。本组上段粒度粗,颜色浅,呈“弓形”高电阻;下段粒度细,颜色深,电阻低平,岩性稳定。与下伏馆陶组为整合接触。产介形类化石。
  第四系平原组为陆相、海陆交互相沉积,以冲积相、浅湖相沉积为主。本组上部为浅棕黄、浅绿灰色粉砂质粘土、粘土夹粘土质粉砂层,近海夹海相层,富含腹足类、瓣鳃类等化石及少量灰质结核;下部为浅灰黄、浅灰绿色粉砂质粘土或浅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浅灰黄色含砾细砂层、砂砾层互层;底部普遍存在一砂砾层,砾石成分为泥砾、泥灰岩砾,胶结物含铁质较多,固结疏松,部分灰质胶结者坚硬。厚度一般200-350米,最厚可达450米,东部凸起部位较薄,厚200米左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构造东营区地处东营凹陷东部,其东端为青坨子凸起。东营凹陷是济阳坳陷内次一级负向构造单元。喜山期济阳运动以来,断裂构造进一步强烈活动,凹陷内形成一系列次一级正、负向构造单元,主要有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坨庄胜利村一永安镇断裂伴生构造带、王家岗一陈官庄断阶构造带以及民丰向斜、牛庄向斜、六户洼陷、坨庄胜利村洼陷等。
  凹陷内次一级构造单元的形成与演化,对油气的运移与富集有着重要作用。新生代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了第三系生油层的发育及储集层的沉积,也控制了同生构造带的形成,为油气富集准备了场所。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本带也称凹陷中央隆起带,由郝家(辖区外)、现河庄、东营、辛镇、广利等背斜及一些鼻状和断块构造所组成。带内断层、断块发育,构造面貌复杂,但仍具背斜构造的轮廓。沙三段沉积时期,本带已初具背斜形态,呈东西向延展,分隔了六户洼陷和坨庄胜利村洼陷;沙一段沉积时期,东西向主断裂构造作用增强,构造带呈东西向的地堑面貌。
  中央隆起带中段为东营、辛镇两个背斜构造,基本构造面貌为一被鞍部连接起来的两个隆起构造。整个构造被两组近东西向大断层切断,形成一个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7.7公里的大地堑。东营地堑两翼基本对称,地层倾角3。—5。,较平缓;辛镇构造南缓北陡,南翼倾角3‘—5。,北翼13。一20。。
  地堑由于长期继承性的断裂活动,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形成的断层多达210条。断层落差大的可达600米,小的仅几十米至十几米,均为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为40。一60。。东营、辛镇两个背斜构造被210条断层切割成180余个断块,断块区的升隆造成地垒、地堑相间排列的错综景象。
  广利鼻状构造位于中央隆起带的东部,东邻青(坨子)南洼陷,西为牛庄向斜,轴向近南北,长约7公里,宽约7.5公里。鼻状构造两翼接近对称,西倾6。一l2。,东倾4。一12。,南倾2。—7。。构造内断层发育,大小断层43条,均为正断层。分为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3组断裂系统,主要断层为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距8- 416米,一般50~150米。断层面倾角30。一60。,一般45。—55。,大体上部陡、向下变缓。
  坨庄一胜利村一永安镇断裂伴生构造带构造带中段分布在辖区内。断裂伴生构造带内的局部构造是主干断裂的伴生产物,往往沿着主断裂呈串珠状分布。这些局部构造控制了油气富集,油气藏沿着主干断裂成带状分布。
  该构造带在前第三纪时期产生胜北和永北断层,并且一直继续活动到馆陶组沉积时期;沙河街组沉积早期,沿断裂下降为深洼陷;至沙二段沉积时期,又开始上隆褶皱,转洼为隆,产生坨庄(辖区外)、胜利村等一系列背斜构造和鼻状构造。
  胜利村一坨庄构造为同生断层作用下(也包括塑性层拱张作用)形成的逆牵引背斜构造。以沙二段顶部红色泥岩标志层为准,构造轴向近东西向,长15公里,东宽西窄呈葫芦状,东部宽7.5公里,西部宽4公里。两构造高点间以狭窄的鞍部相连接。在该构造范围内共发现58条断层,落差最大者可达500米,小者仅数十米至几米,均为正断层。
  王家岗一陈官庄断裂阶状构造带发育在东营凹陷南斜坡东部,位于斜坡向深洼陷过渡的转折地带,被数条走向断层切割而成。该带北段分布在辖区内。断阶带上的王家岗局部构造,在沙四段沉积时期是一个北东向的大型古鼻状构造;至沙三中段沉积末期发育完善。后期断层又将该构造分割成4个台阶,形成4个次一级的鼻状构造。
  岩浆岩据钻井资料显示,辖区内岩浆活动比较微弱,岩浆岩不发育。仅在已钻遇的地层中,偶见少量基性岩脉,如辉绿岩等。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1998-2005)

《东营区志(1998-200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8年12月

本书详实地记载了1998~2005年东营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情况,突出展示了近年来东营区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