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宝地物产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979
颗粒名称: 龙口宝地物产丰
分类号: F59
页数: 4
页码: 692-695
摘要: 黄河三角洲有大片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肥沃的新淤地上杂草丛生。野兔在杂草丛中大量繁衍。野兔肉是黄河口一带居民的一道美味。
关键词: 城市景观 风景名胜区 景点

内容

龙口宝地物产丰
  天然美味肴兔肉
  黄河三角洲有大片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肥沃的新淤地上杂草丛生。野兔在杂草丛中大量繁衍。野兔肉是黄河口一带居民的一道美味。
  每年的秋末至第二年初春,是人们捕猎野兔的大好时机。远远近近的猎人成群结队地在荒原上集结。他们联合作战,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拉起几里路长的战线,搜索猎物。一旦有野兔惊起,枪声响过,猎狗冲出硝烟追赶受伤的野兔,荒原上便铺开一幅狩猎画卷。如果第一枪不中,立即会有队友的第二枪、第三枪补射。野兔实在插翅难逃。
  捕捉野兔的办法很多,除白天狩猎外,夜间套野兔的办法也十分有趣而且实用。套野兔的办法非常简单,只要取一段一米多长的细铁丝,一端圈成碗口大小能伸能缩的活扣,挡在野兔经常出没的路上,另一端系在木桩上插入地下,就可以守圈待兔了。
  夜间寻食的野兔不易发现挡在路上的铁圈,行进中误将脑袋钻人铁圈内就被套住。待它发现上当,便拼命挣扎。结果是越挣越紧被活活勒死。有的被套住腿,铁丝勒断骨头,只系住筋,也只得坐待天明被人生擒。
  野兔以草为食,又善于奔跑,浑身的肌肉特别发达。这类低脂肪的肉类是当今人们求之不得的美食;加上黄河口的居民自古保存一种烹调免肉的传统工艺,肴兔肉就成为这一带独具特色的名吃。
  将刚捕到的野兔剥皮,冲洗掉沾在上面的兔毛,开膛取出五脏就无需再洗了。鲜兔肉置于煮兔肉的陈汤内,加上胡椒八角,猛火攻之。待汤沸时,将焙热的火硝放人,再细烧片刻即停火,尔后用一瓦盆扣住兔肉,焖蒸至汤锅中热气稀少便成。
  肴制好的兔肉微红带紫,不腥不膻,不腻不涩,肉质烂熟,味道鲜美。以往,在河口、垦利、利津一带街头有人叫卖。随同大人赶集的孩童常常被肴兔肉馋得口内爬馋虫,拽住大人衣角苦苦哀求买一块打打牙祭。如今的肴兔肉已经登上大雅之堂。高级宾馆的餐桌上也时常摆上这红中透紫的肴免肉。人们馈赠远方亲朋也常以此为礼品。于是黄河口的肴兔肉就名声在外了。
  绿色食品黄河米
  大概你不会想到,黄河三角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但有茫茫草原、浩浩苇荡、苍苍森林,更有那一排排一方方整齐如划的稻田,直铺向遥远的天际。那博大的气势,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水稻面积已达40余万亩,年产稻谷1.5亿斤之多。
  这里出产的大米,以其颗粒均匀、晶莹剔透、粘度适中、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而成为稻米中的上品,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黄河大米”。
  黄河大米因其优良的生长环境与独特的品质,199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无公害食品。”黄河大米带着东营市160万人民的深情厚意,上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的餐桌,深受各国体育健儿的喜爱。
  这里的水稻栽种历史只有20年,黄河大米也和许多新事物一样,它的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全国第五届优质农副产品展销会上。那次,黄河大米作为优质名产,首次进京参加展销,不料,却遭到冷遇。展销会的头三天竟无一人间津。市里去的工作人员只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起来。经过大力宣传,这才总算引来了第一个顾客。说来也真让人啼笑皆非,这位尊贵的白发老太太,只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钱,买了一斤大米。想不到事情竟是靠了这位“一斤”老太太,才有了转机。第二天,展厅一开门,老太太又来了。她在众人面前喋喋不休讲起昨天买回的黄河大米如何香甜津道,随即掏钱买了一百斤。
  这位老太太成了一则活广告。很快,这个一百斤,那个三百斤,人们开始争相购买起黄河大米。有一位外国驻华大使的夫人买了二百斤大米,她说要把这些黄河大米带回国去,分赠给她最好的朋友,因为这是最好的礼物。
  展销会后期,人们为买黄河大米竟排起了长队。
  取用不竭中药材
  黄河三角洲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阳春三月,万物复生。荒原上第一个显露绿色的是中药茵陈。据药典载:茵陈,清湿热,利肝退黄,是治疗肝病的必备中草药。1988年,上海流行甲肝。一时间,全国茵陈走俏,价格上升到40元/公斤。但是在黄河人海处,这样贵重的中药却一任春游者践踏。成群的牛羊也寻觅这些刚露头的青芽当点心。有识得此物的行家不无可惜的抱怨无人识宝。其实并非缺少识宝之人,这里的茵陈蕴量在全国居首位,每年达200吨之上,采不胜采。采集茵陈的季节性强,当地谚语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纵然是宝,无力采集也是枉然。
  麦收季节,荒原上郁郁葱葱,草丛中时时露出团团紫色小花,透出淡淡清香。沿迹寻来,是一株株方茎绿草,沿挺拔的主干一圈圈托出层层霞彩。待问得名字,禁不住让人大吃一惊。这默默无名草竟是治疗妇科病的良药益母草。据统计,东营市的益母草年蕴量也在150吨以上。
  大片的麦田里,农人为保护麦苗,不得不将一株株硬茎、叶小、黄花、结小豆角状果的杂草拔掉。殊不知这令人生厌的杂草竟是草药葶苈子。大豆开花鼓荚的时候,豆田里常有一片豆苗变黄。细细辩察,豆棵上缠绕着缕缕金黄色的丝蔓。这些被农家当作灾害的吸附植物名叫菟丝子,有补肾壮阳的药物功能,其价格可比大豆高多了。
  数以万亩计算的芦苇是三角洲上的旺族,在广阔的荒原上举目皆是,在新崛起的楼房下面,也常有芦苇从建筑物的夹缝里探出头来。但人们只知道芦苇能造纸,能编席,它的药物功能却鲜为人知。芦苇发达的根系用于中药能清胃火,除肺热,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痈等疾病。它的同宗茅根人药能止血,医药界称之谓“血见愁”。至于东营市藏有多少芦根、茅根,可以这样说:要多少,有多少。
  在含碱很重的岭岗、村头扫起的潮土可以熬出朴硝;沟旁崖岭是车前子的故乡;在草丛里穿行的牛羊身上沾满苍耳;出海的渔民能捕回海龙;被人丢弃的蛤蜊皮(带扇状纹)是中药瓦楞子;人们喜欢食用的曲曲菜可作败浆草。还有人们驯养的鹿能割鹿茸,在牛脏器中培育牛黄,栽种的甘草、生地、黄芪、枸杞……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踏上黄河三角洲这块神奇的土地,要想不接触中草药就寸步难行。据医药部门统计,全市的中草药品种达292种,足能编印一部“三百草纲目”。
  天然生成“皇席”菜
  当今时代,人们爱讲究食品的“天然”和“无药害”。然而,要求天然就避免不了虫害,消灭虫害则沾染药害。纯天然与无药害始终难以统一。唯有黄河三角洲上的皇席菜既属天然生成,又无害虫袭扰,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名菜。
  皇席菜又名黄须菜。相传薛仁贵征东路经此地。追兵逼迫,军粮尽绝,兵士们饥寒交迫,只好采黄须菜充饥。后来征东胜利,设宴庆功之时,薛仁贵忆起黄须菜的功绩,令人采来精心烹制。文武百官品后交口称赞。从此,逢宴必备黄须菜,还更名为“皇席菜”。
  解放前夕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皇席菜曾帮助当地居民渡过了灾荒岁月。那时,从初春皇席菜嫩芽初萌,至盛夏郁郁葱葱的枝梢,直到秋后结下的籽实都是上好的代食品。纵是丰收年月,人们也习惯用它饲喂牲畜,用籽榨油,取楷杆为柴。皇席菜实在是黄河口人民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功臣”。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黄河三角洲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现代石油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勿须再用皇席菜充饥,它的价值也已变为观赏和品尝新鲜。
  秋末,大片大片的皇席菜由绿变红紫。一片连一片,无边无际,象天上落下的彩云。当地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倘佯在由皇席菜铺就的红草地上,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现代化的城市宾馆餐厅里,厨师们采来皇席菜的嫩芽,用清水洗净,放入沸水中焯一下,然后捞出浸入凉水中过凉后切成寸段,盛人盘中。再将大蒜泥加醋、精盐、味精、香油、姜丝搅匀,调成糊状,倒在皇席菜上即可食用。凉拌的皇席菜酸辣适口,清鲜非常。
  宜食宜药曲曲菜
  黄河口的新淤地上生长着一种茂盛的野菜,名叫曲曲菜。曲曲菜在初春萌生的嫩芽又叫曲曲芽,在城里宾馆饭店里是上数的美味。如今的人们吃惯了鸡鱼肉蛋,总爱走进饭店,买一盘曲曲菜慢慢品尝,以淡化口味。说起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曲曲菜苦味甚烈,但吃到嘴里却让人生出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苦味过后,舌尖还能爬上一种甜丝丝的感觉。
  在昔日饥谨的岁月里,曲曲菜的用途不是象现在人们为尝个新鲜,而是填饱肚子,救得活命。那时节,粮食收得少,数着吃也接不上新粮食。春末夏初,曲曲菜便成了人们充饥的主食。曲曲菜也不比其他野菜,天天吃它,黄河口的小伙子照样长得虎背熊腰。
  六月之后,曲曲菜开始抽拔出主干,向上笔直延伸。终了,在顶端蓄一个圆圆的花骨朵,开一朵金黄小花,如菊,引得蜜蜂蝴蝶乱飞。这时的曲曲菜已不能食用了,将它入药,又是一宝。它与中药败浆草同属一族,性能相近,清热败火有奇效。
  黄河三角洲上有多少曲曲菜,那是谁都说不清算不准的。
  苇荡浩淼铺天际
  来黄河口的人,实在应该看看这里的大苇荡。它绵延数百里,占地百万亩。浩浩淼淼,茫无边际,是黄河口荒原上独具特色的天然景观。
  芦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水且耐碱,正适于黄河口新淤地这样的生长环境。芦苇繁殖力特强,无论种子还是地上茎、地下茎都能繁殖。特别是它的地下茎更是略胜一筹。今年是一棵,明年便是羊栏大的一片。因此,新淤地淤到哪里,超不过一、二年,芦苇便象一排排冲锋陷阵的战士,个个扛着绿色旗帜冲了上去,齐刷刷占领了大片领地。
  也许是得益于黄河水的哺育吧,黄河口荒原的芦苇植株高大挺拔,色泽美好,纤维又细,遂成为芦苇中的上品,历来享有黄河三角洲上“第二森林”的美誉。
  芦苇固定了土壤,改造了盐碱,蓄积了水分,也给黄河口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每当春风送暖,坦荡无垠的苇荡便一片碧浪涛涛,苇荡也成了鸟儿们的天堂。有一种俗名“苇喳子”,学名大苇莺的绿色小鸟,专在苇荡营巢。它们用蔓草把三株苇杆扎成一个支架,在架上造出碗口大精致的安乐窝。大苇莺不仅给人带来歌声欢乐,它们还是吃虫能手。这广袤的三角洲从不发生大的虫害,就有它们的一份功劳呢。
  芦苇是值得赞美的,它从不索求,只有奉献。春天默默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又默默地生长、成熟,等待人们的收割。
  说起收割芦苇,解放前黄河口这地方有个奇特的风俗——割圈。那时荒原上的芦苇是属于大自然的,谁都可以收割并拥有它们。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春天芦荡长到一人高时,人们便去苇荡里割圈占苇场。你割多大圈,圈里的芦苇便归你,只等冬天来收割。
  这一下苇荡可变得不太平了。你割了个大苇圈,别人没看到,又在你苇圈里割了个小圈;也有的小苇圈外让别人又套了个大圈,成了圈套圈;还有的几个圈割豁了套在一起。等到冬天割苇子,为了争抢苇场,可没少打恶仗。
  如今苇荡由国家统一管理,当然割苇圈的习俗也就随之消失了。现在黄河口每年产苇近3亿斤。
  芦苇用途极为广泛,是造纸化工的重要原料。可用来编织苇帘苇席,苇根还是一种中药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苇制品已作为友好使者,走出了国门。市外贸部门大力组织苇编出口,如今东营市的苇编出口已占全国的1/10。日本、意大利、香港等地,都可见到东营精美的苇编工艺品。芦苇为黄河口的繁荣发展,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贡献。
  (卢振中张金康)原载中共东营市委宣传部编《爱我中华爱我东营》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