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句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94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句法
分类号: H043
页数: 4
页码: 642-645
摘要: 河口方言形容词程度表示一般分为原级、较高级、更高级、最高级四个层级,较高级一般采用在形容词原级之前加副词“挺”的方式表示,表示更高级则用在形容词原级之前加普遍性程度副词“楞”、 “楞么”或能与该形容词搭配的非普遍性程度副词的方式表示,最高级则采用更高级的重叠形式加“的”来表示。现举例说明如下:原级较高级更高级最高级好挺好楞好、楞么好楞好楞好的坏挺坏楞坏、楞么坏楞坏楞坏的高挺高楞高、楞么高楞高楞高的宽挺宽老宽、老么宽老宽老宽的厚挺厚老厚、老么厚若厚老厚的粗挺粗楞粗、老么粗楞粗楞粗的
关键词: 句法结构 句群 句型

内容

一、词组
  (一)形容词程度表示法
  河口方言形容词程度表示一般分为原级、较高级、更高级、最高级四个层级,较高级一般采用在形容词原级之前加副词“挺”的方式表示,表示更高级则用在形容词原级之前加普遍性程度副词“楞”、 “楞么”或能与该形容词搭配的非普遍性程度副词的方式表示,最高级则采用更高级的重叠形式加“的”来表示。现举例说明如下:原级较高级更高级最高级好挺好楞好、楞么好楞好楞好的坏挺坏楞坏、楞么坏楞坏楞坏的高挺高楞高、楞么高楞高楞高的宽挺宽老宽、老么宽老宽老宽的厚挺厚老厚、老么厚若厚老厚的粗挺粗楞粗、老么粗楞粗楞粗的
  深挺深老深、楞么深老深老深的
  细挺细精细、精细细精细精细的
  薄挺薄枵薄、枵薄薄枵薄枵薄的
  苦挺苦乔苦、乔苦苦乔苦乔苦的
  辣挺辣驹辣、胸粕辣胸辣胸辣的
  白挺白调白、调白白调白调白的
  黑挺黑黢黑、黢黑黑黢黑黢黑的
  粘挺粘胶粘、胶胶粘胶粘胶粘的
  酸挺酸焦酸、焦酸酸焦酸焦酸的
  香挺香喷香、喷喷香喷香喷香的
  硬挺硬棒硬、棒棒硬棒硬棒硬的
  快挺快飞快、飞飞快飞快飞快的
  (二)可能补语表达格式
  普通话常用“动词+‘得, +补语”的格式表达可能补语,如用“上得去”表示“能上去”的意思,用“吃得完”表示“能吃完”的意思,等等。
  河口方言亦可用上述格式表达可能补语,但在口语中更多使用的是另一种格式,即:“动词+补语+哩li’。这种格式与普通话常用的带“得”格式的主要不同是把“补语”紧放于动词之后而将补语的标志“哩”移至于词组之尾(普通话的补语标志“得”处于动词与补语中间)。试比较如下:
  河口话普通话表达的语义
  看见哩看得见能看见
  河口话(x+“啊不”)
  漂亮啊不?
  好学啊不?
  能去啊不?
  见过日食啊不?
  上去哩啊不?
  说明白哩哩啊不?
  (四)“动、宾、补”的结构格式:
  一个动词既带宾语又带补语时,往往会存在一个宾、补的位置排列问题,排列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格式。普通话常用的“动、
  听见哩听得见能听见
  搬动哩搬得动能搬动
  干完哩哩干得完能干完
  讲明白哩哩讲得明白能讲明白
  找着哩找得着能找着
  (三)正反问表达格式:
  普通话的正反问常用动词或形容词的肯定与否定相叠的格式来表达,如“好不好”、“行不行”、“走不走”等。河口方言除上述格式外,还有一种更为简洁的表达格式,即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加“啊不”形成问式。如“好不好”可说成“好啊不”,“走不走”可说成“走啊不”,等等。现举
  例比较如下:
  普通话(x+“不”+x)
  漂亮不漂亮?
  好学不好学?
  能去不能去?
  见过日食没见过日食?
  上得去上不去?
  说得明白说不明白?
  宾、补”结构格式主要有两种:①“动一
  补一宾”式,如“吃完饭了”;②“动一补
  一宾一补”式,如“跳出火坑来了”。其中②的特点是两个补语实际是一个合成趋向动词的分离形式。
  河口方言除用上述格式外,还可用“动一宾一补”式,如“下雪开了”、“演电影开了”。尽管用例较少,但格式特殊,是普通话没有的。
  二、句子
  (一)单句的特殊格式
  1.带“着tsc213”,被动句
  河口方言的带“着tS0213”,被动句大致有三种格式:
  A、受动者+“着”+施动者+动词
  例:自行车着他骑走了/书着我撕了
  B.受动者+“着” +施动者+“给”+动词
  例:自行车着他给骑走了/书着我给撕了
  c.“着”+施动者+动词+受动者
  例:可着他气煞我了/着我狠训了他一顿
  以上三种格式中的“着”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让、叫”等,是河口方言被动句的标志词。河口方言带“着tsc213”,被动句与普通话带“被(让、叫)”被动句的不同之处在于“着”后的施动者都不能省略去,而普通话“被”字后的施动者有时可以省略去。试比较:河口话自行车着他骑走了(/)自行车着[ ]骑走了(X)梅山着[ )围住了(X)普通话自行被他骑走了(/)自行车被[ )骑走了(/)梅山被[ ]围(/)
  2.带“的ti”比较句
  河口方言的比较句通常使用的比较词是“比”,如:“他比我大”、“我比他长得高”等。但有时也要用带“的ti”的句式来表达,“的ti”是普通话中不用或极少用的比较词,因此,带“的ti”’比较句是河口方言中有地方特色的句式之一。河口方言带“的ti”比较句一般有三种格式:
  A.肯定比较句:甲+比较语+“的”+乙
  例:孩子一天大的一天了/日子一年强的一年了
  B.否定比较句:甲+“不” +比较语+“的” +乙
  例:他也不强的你/这车不重的那车
  c.疑问比较句: (在A、B两式基础上发问)
  例:日子一年强的一年了吗?他不强的你吗?
  (二)常见复句的格式
  河口方言常见的复句大致有并列、选择、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与普通话常用的关系类型基本相似。河口话与普通话的主要不同是复句少用或不用书面色彩较浓的关联词语。现举例比较如下:
  1.并列关系:
  河口话:咱要发展工业,也得发展农业。
  普通话:我们要发展工业,也要发展农业。
  2.选择关系:
  河口话:不啥你去,不啥我去,不啥咱一堆儿去。
  普通话:或者你去,或者我去,或者咱们一块儿去。
  3.取舍关系:
  河口话:你去,还不如我去!/我去,也不让你去! 普通话:与其你去,不如我去。/宁肯我去,也不能让你去。
  4.递进关系:
  河口话:不光着他说,还得着他说清楚。
  普通话:不但要他说,而且要他说清楚。
  5.因果关系:
  河口话:下雨了,他不来了。
  普通话:因为下雨了,所以他不来了。
  6.假设关系:
  河口话:要是下雨,你就甭来了。
  普通话:如果下雨,你就别来了。
  7.条件关系:
  河口话:不管下不下雨,我都得去。
  普通话:无论下雨不下雨,我都要去。
  8.目的关系:
  河口话:你快去吧,省得着大家着急。
  普通话:你快去吧,免得让大家着急。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