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间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89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民间文艺
分类号: G0
页数: 1
页码: 578
摘要: 第五节民间文艺包括:龙灯、秧歌、高跷、旱船、剪纸
关键词: 文化艺术 文化工作 社区文化

内容

龙灯
  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都用竹杆和竹篾扎骨架,节数不等,外罩花布或彩纸。舞时,龙灯由多人擎架,由一人持彩球戏逗,并有锣鼓奏着节拍,龙灯按节拍上下翻滚,摇头摆尾,千姿百态。
  秧歌、高跷
  秧歌参加者十几人或几十人不等。舞者扮成各种角色,手持手帕、扇子、彩绸等道具、且舞且唱,丑角逗乐。舞步主要是“凌角花”。多与高跷、旱船同时演出。1942年后出现秧歌,群众称其为“翻身秧歌”,内容朴实健康,多为歌颂参军、减租减息,“文化大革命”中被禁止。建区后,每逢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各单位组织演出。近年,秧歌渐成为中老年人喜爱的健身运动,经常在一些公共活动场所自发组织扭秧歌活动。
  高跷是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表演者有时扮演西游记中人物,有时扮演傻老婆儿、傻大妮儿等角色.逗人乐。表演的花样有十字架、剪子股、穿花等。
  旱船
  俗称跑旱船,20世纪初传入境内,多与秧歌或高跷同时演出,模仿游船形式,用竹木扎成,四周围以彩布,四角各竖木棍支撑船顶,木棍上端挂灯。2人表演,1人驾船.1人划船。驾者多扮成俊俏少女,似坐船中,手扶船沿,划者多扮成老翁。表演时,且舞且唱,以跑场为主,亦有锣鼓伴奏。场子有单一丝梅花、线桄子、剪子股、串蒜瓣、驳花等;唱词有《白娘子》、《洞滨戏牡丹》、《撇彩》等。“文化大革命”中,被列为“四旧”遭禁锢,道具被焚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旱船又活跃在民间舞台上。表演内容以富民兴农居多。
  剪纸
  20世纪20年代,王集、义和庄集市上已有人设摊剪卖,多为花虫鸟鱼。解放后,剪纸艺术遍布境内,六合乡盖淑芳除剪花鸟鱼虫外,还善创作戏曲人物,创作的《秦香莲》、《四郎探母》人物逼真,栩栩如生。四扣乡蔡会花创作的《狮子滚绣球》,80年代在东营市农民剪纸比赛中获三等奖。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