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89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0
页数: 3
页码: 571-573
摘要: 1985年11月成立,隶属河口区文教局。初期干部职工3人。1987年10月,文化馆定为副科级单位,设馆长1人,美术辅导员3人,图书室管理员2人,音乐辅导员1人,会计1人。1989年3月,文化馆迁至新建的文化馆楼办公。是年5月文化馆组建业余歌舞队,到各乡镇巡回演出,累计演出48场,年底歌舞队解散。1990年8月底,文化馆隶属于文化体育委员会,为股级事业单位。1997年3月,文化馆隶属于文化局,设副馆长1名(兼美术辅导员),美术辅导员3名,音乐辅导员3名。负责指导各乡、镇办事处群众文化活动。至2000年,共7次组织业余作者创作剧目并组团参加省、市文艺会演。吕剧《吹破天》、《一封电报》、《希望》、《一盆君子兰》、《洋儿子和土爸爸》、《一家人》,小品《市场变奏曲》,表演唱《老俩口喜逛义和镇》在东营市文艺会演中均获奖。吕剧《考验》、幻灯剧《千金之喜》在山东省会演中分别获创作、演出二等奖和三等奖。
关键词: 文化艺术 文化工作 社区文化

内容

文化馆
  1985年11月成立,隶属河口区文教局。初期干部职工3人。1987年10月,文化馆定为副科级单位,设馆长1人,美术辅导员3人,图书室管理员2人,音乐辅导员1人,会计1人。1989年3月,文化馆迁至新建的文化馆楼办公。是年5月文化馆组建业余歌舞队,到各乡镇巡回演出,累计演出48场,年底歌舞队解散。1990年8月底,文化馆隶属于文化体育委员会,为股级事业单位。1997年3月,文化馆隶属于文化局,设副馆长1名(兼美术辅导员),美术辅导员3名,音乐辅导员3名。负责指导各乡、镇办事处群众文化活动。至2000年,共7次组织业余作者创作剧目并组团参加省、市文艺会演。吕剧《吹破天》、《一封电报》、《希望》、《一盆君子兰》、《洋儿子和土爸爸》、《一家人》,小品《市场变奏曲》,表演唱《老俩口喜逛义和镇》在东营市文艺会演中均获奖。吕剧《考验》、幻灯剧《千金之喜》在山东省会演中分别获创作、演出二等奖和三等奖。
  1991~2000年3月,组织全区文艺会演十届,演出45场次,节目363个,参加演出演员230人次。演出节目主要是各乡镇自编自演的戏剧、小品、相声、数来宝、山东快书、对口快板、表演唱等,1996年后会演的节目多属卡拉OK流行歌曲和现代舞蹈。通过演出和培训,培养各种类型文艺演出骨干180余人。
  1997~2000年,四次组织大型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参加东营市闹元宵活动。演员计650人次,演出节目有秧歌、高跷、旱船、跑驴、龙灯、武术、仪仗队,威风锣鼓等。
  1985~2000年,举办各种类型书画展览7次,展出作品1219幅。至2000年,培养业余书画作者65人。
  1988年5月,文化馆创办内部刊物《新淤地》,至2000年已出版15期计150万字。内容含小说、戏曲、诗歌、散文、杂谈、报告文学、民间故事、摄影和书画。并出版民间故事、歌谣、谚语3集。利用《新淤地》刊物培养业余作者70余人。
  文化站
  1976年后,境内各公社先后建立文化站,编制1人。河口区成立后,继续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1993年始,乡镇广播站与文化站合并,更名为文化宣传服务中心站,编制2人,具体负责文艺创作、图书借阅、通讯报道、培养农村文艺骨干。农忙时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农闲和节假日组织乡村、文艺演出。
  文化大院
  1988年,太平乡刘鄹村、四扣乡六吕村、六合乡东崔村、义和镇北大屋村、梁家村、河一村率先在全区建起文化大院。至2000年底,全区已建起文化大院52个。文化大院内设图书室、乒乓球室、科技讲座室、娱乐综合室。成为农闲时农民休息、娱乐、交流的好场所。
  图书馆
  1985年11月河口区文化馆设图书室,藏书500册,管理人员2人。1989年3月,藏书1536册。1990年成立河口区图书馆,设馆长1人,馆员3人,财政局每年拨专项购书款8000元。1993年后每年拨款10000元。2000年,藏书达到10000余册,发放借书证300个,节假日照常对外开放,年图书借阅6000余册次。1994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次送书下乡活动,共向农村文化大院送书200一300册。除区图书馆外,初中以上学校均设图书室,50%以上的小学也有图书室,藏书100~10000册不等。多为资料书籍,为师生服务,一般不对外开放。各乡、镇办事处、村文化大院都建有图书室。2000年全区各级各类图书馆(室)藏书总计80000余册。
  阅览室
  1993年10月区文化馆内设阅览室,订杂志14种,报刊10种,常年对外开放,全年接待阅览者3000余人次。1999年4月一2000年9月,区财政投资建图书馆办公楼,面积1427平方米。阅览室共存各种报纸2万份,各种杂志2400余册。2000年10月,图书馆迁入新址办公。
  图书发行
  建区初,图书发行主要由境外新华书店发行。1988年建立河口区新华书店,发行图书64.2万册。1999年河口区新华书店办公楼竣工,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营业面积560平方米,至2000年底,河口区新华书店有营业门市部4个,营业面积780平方米,库存图书20万册,价值140万元。2000年发行图书130.5万册。20世纪90年代后,个体经营的书店、书报亭日渐增多,图书发行呈现多渠道局面。
  电影电影院
  电影最早进入境内是1950年。1950年山东警备六团驻郭家局子,部队的电影队经常下部队慰问演出,有时还到太平镇、义和庄演出。从1950年始,陆续成立电影队。电影队坚持下乡巡回演出,群众看电影机会越来越多。1971年始,各公社陆续成立社办电影队,随后有的大队也建起电影放映队,河口境内电影事业一度繁荣。1985年,成立河口区电影管理站,1995年,河口区有电影队26个,放映人员34人。形成以区电影管理站为中心、以乡镇文化站为主的放映网络。1996年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电影事业受到冲击,收费难、安场难、上座率不高,电影队相继解散。
  1991年10月,义和镇投资70万元,建成河口区第一个影剧院,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局部二层,650个座席。至2000年底累计放映电影200余场次,演各类文艺节目40余场,观众15万人次。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