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8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3
页码: 561-563
摘要: 建区前,河口地区因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人民生活习惯等因素,成为传染病高发地区。20世纪70年代,布氏病、伤寒、疟疾在境内均有暴发流行。建区后,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综合防治措施,疾病监测水平大大提高,以上3种疾病再无流行,几种常见传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 传染病防治 防疫

内容

建区前,河口地区因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人民生活习惯等因素,成为传染病高发地区。20世纪70年代,布氏病、伤寒、疟疾在境内均有暴发流行。建区后,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综合防治措施,疾病监测水平大大提高,以上3种疾病再无流行,几种常见传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
  病毒性肝炎和细菌性痢疾
  建区后,境内局部时有流行。1985~2000年,肝炎发病总数为1026例,菌痢发病数3258例。
  防治措施:对患者隔离治疗,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排泄物、污染物、餐具消毒。对饮食服务行业、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每年均进行预防性健康查体,对查出的健康带菌者予以调离。
  流行性出血热
  建区后,政府坚持灭鼠为治本的防治措施,取得显著成效。1995年1月6日,有1例疫情报告,1998年有2例疫情报告,均因外出感染发病。
  狂犬病
  1989报告4例,1991年l例,均死亡。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人在发病前均有被狗咬伤史。1988年区政府组织公安、农牧、卫生等部门采取捕杀犬只为主的治本措施,至2000年再未发现新病例。
  布氏杆菌病
  1962年5月境内发现首例病人。发病最多年份为1971年,发病200例,年发病率为300/10万。涉及太平、新户、四扣、义和4乡镇,53个村。1977年四扣乡民生村发生l例。建区后,卫生、农牧部门密切配合,采取以人间血清学检查、畜间检疫、淘汰病畜和羊只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至1991年检疫重点人群792人,均为阴性。检疫羊10321只,查出阳性1256只,全部淘汰处理。1991年经省级考核验收,河口区布病防治达到卫生部颁发控制区标准。
  疟疾
  俗称“发脾寒”。20世纪70年代疟疾流行,发病数年均在100例以上,其中1972年发病395例,发病率590/10万。1984年后加强管理,全区成立镜检站4处,配备镜检人员8名,区内旅馆、招待所各配1名疫情报告员,负责对来自高疟疾区住宿人员询问病史,预防服药。1984~1987年共检“血热”病人血片3704片,血检率1-69%。区中心镜检站抽查血片840张,镜检合格率99.71%。流动人口服药145人次。此外,采取清除杂草,净化污水,消除蚊蝇孳生地,成立消杀队伍,进行药物灭蝇等防治措施。1988年6月,经省地方病办公室考核,河口区为基本消灭疟疾区。
  脊灰、白喉、百日咳、麻疹
  这四类传染病均为与计划免疫相关的传染病。1987年计划免疫开通实施后,四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建区后,脊灰、白喉未发病。1985年百日咳患者16例,发病率22.2/10万。1986年14例.1987年4例,发病率5.44/10万,1997年发生1例,此后无疫情。
  解放前麻疹流行猖獗,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1975年后麻疹减毒活疫苗广泛应用,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6年发病8例,1988年1例。1991年2月,新户乡郭局村麻疹流行,共17例。首例发病人是外出(旅居地有疫情)回后发病,引起该村流行,患者大都是青年,以前未实行免疫。疫情发生后,对患者隔离治疗,周围环境消毒,对易感人群采取接种麻疹疫苗,免疫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措施,及时控制了疫情。1993年有l例疫情报告。1998年报告2例。后再无疫情发生。
  伤寒、副伤寒
  建区初,村民多饮坑塘水且污染严重,1985~1989年该病均有流行,共33例。1989年后,将伤寒、副伤寒与肝炎、菌痢防治纳为一体,采取改善饮用水等综合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发病率明显降低,1994年发现1例病情,后再无疫情发生。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