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方医疗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87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方医疗单位
分类号: R197
页数: 2
页码: 556-557
摘要: 第三节地方医疗单位包括:河口区人民医院、河口区中医院、 河口区直机关卫生所、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关键词: 医疗保健制度 医药卫生组织机构

内容

河口区人民医院
  位于河口区海宁路北首,占地面积2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51平方米。正科级事业单位。其前身是沾化县义和分院,1954年4月建院,1984年划归河口区,时有职工36人,床位62张。设综合门诊、中医科、妇产科3个临床科室和检验室、放射室、药房、供应室4个医技科室。主要医疗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和心电图仪各1台。1985年8月26日,经东营市人民政府“东政函字(85)9号”文批复,义和医院更名河口区人民医院,仍驻义和镇。设床位62张,职工42人,其中专业人员33名。
  1988年7月1日,区医院新址在河口城区动工兴建。1990年7月12日门诊楼建成。区医院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五官科、口腔科、急诊科、检验科、放射科、B超室等18个科室,开设临时病床20张。1991年8月19日,病房楼竣工,设床位100张。其中内科30张,外科30张,妇产科30张,中医科5张,五官科5张。职工总数达到9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1人。1995年1月,医院机构调整,设办公室、医务科、门诊部、护理部、总务科、财务科6个职能科室,临床及医技科室22个。其中,内科分心脑血管、呼吸、消化3个专业组,外科分普外、脑外、骨外3个专业组,妇产科分妇科、产科2个专业组,各专业组由2-3人组成。职工120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22人,初级72人。年门诊人次257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400人次,治愈率74.3%。固定资产560万元。
  2000年,全院职工12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1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33人,初级72人。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急诊科等7个临床科室及检验、放射、B超、心电、功能、药剂等6个医技科室,职能科室有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财务科、总务科。年门诊病人20402人次,收治住院1255人次,出院病人治愈好转率98.64%,病床使用率34.4%,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7%,施行各类手术247台次。固定资产676万元,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18台(件)。主要设备有500毫安X光机、彩色B超、动态心电图仪、脑电地形图仪、体外反搏机、电动自控牵引床等。
  河口区中医院
  1990年7月区人民医院由义和迁往河口,由33名留驻人员利用原设施重建义和医院。1992年4月29日该院在义和镇驻地迁址新建。累计建筑面积3490平方米。1993年9月18日改称河口区中医院,股级单位。因缺少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该院实际仍为综合性医院。1995年,职工60人,床位42张,设内、外、妇、检验、放射、药剂科以及心电图室等14个科室。业务技术人员48人,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2人。年门诊17500人次,收治住院480人次。治愈率77%,固定资产185万元。2000年,职工65人,床位40张。分设内科、外科、妇产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心电图室、B超室等13个科室。专业技术人员57人,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49人。年门诊9976人次,收治住院病人507人次,治愈好转率97%。固定资产202万元,万元以上大型设备5台件。
  河口区直机关卫生所
  1989年6月由河口办事处门诊所与区直卫生所合并而成,股级单位。主要承担区直机关工作人员的医疗、保健工作。1995年底有职工6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其他3人。设观察床5张,年门诊9000人次,业务收入13万元。2000年有职工6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主管护师2人、医师3人、医士1人。设观察床5张,年门诊9000人次,业务收入24万元。
  乡镇卫生院
  建区初,河口区有4处乡镇卫生单位。其中新户中心卫生院前身为沾化县新户分院,1970年建院,1984年划归河口区,时有职工26人,其中医护人员21人,病床25张,固定资产10万元。六合卫生院前身为利津县医院六合分院.1970年由六合公社卫生院扩建而成。建区时设病床30张,职工17人,固定资产11万元。太平乡卫生院、四扣乡卫生院原均属沾化卫生局管理,时设有综合门诊、妇科门诊、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及病房组,分别有职工16人和14人。
  1991~1993年,实施乡镇卫生院改貌达标,半数以上乡镇卫生院达到了“一无三配套”(无危房及房屋,设备、人才配套)。1994年5月9日,新户乡卫生院创一级甲等医院通过省级评审。2000年,全区乡镇卫生院人员总数130人,卫生技术人员11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02人。
  村卫生室
  建区初,区内农村卫生室条件很差,器械简陋,药品单调,多数卫生室与居室不分开。村卫生室主要担负农村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医疗工作。1984年,区内乡村卫生所92处,其中村办12处、联办18处、个体办62处。有乡村医生114人。1989年11月5日,全省统一组织乡村医生考试,全区121名乡医参加考试,及格者78人,及格率65%,确认乡村医师93人,乡村医士27人。1990年职称评定,22人被确定为主治乡村医师。1990年9月,六合乡庙一村、四扣乡东劝村、义和镇三合村、太平乡三合村、新户乡北李村等5个村的卫生室获山东省先进卫生室荣誉称号。1992年4月1日,河口区六合乡对村医生实行工资制,依据服务人口、从医年限、职称、服务态度等,确定工资数额,最高者每月78元,最低35元,有35人享受。自1995年开始,有计划地对45岁以下乡村医生开展正规化、系统化中等医学教育,首批有21名乡村医生报名参加。1996年,河口区举办的首期职业医士班96名学员毕业,其中54人充实到农村卫生室。同年,全区卫生室增至140处。1997年,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村办乡管、乡村一体”的原则,在全区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有4个乡镇的106个卫生室初步实行了一体化管理,人口覆盖率为88%。1999年区卫生局出台《河口区农村卫生室(所)管理暂行办法》,对村卫生室进行合理设置,基本达到一村一室。卫生室管理分为院办院管、院村联办、村办院管3种模式,所有卫生室统一命名,建立账册,人员统一管理,药品统一调拨。2000年,全区卫生室172处,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96.6%,乡村医生发展到158名,其中主治师22人、医师72人,女乡医26人。45岁及以下乡村医生接受中等医学教育率达到85.16%。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