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校舍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86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校舍改造
分类号: G48
页数: 2
页码: 549-550
摘要: 建国前,农村小学多租用民房或利用土地改革时没收的房屋改造而成,教学设施简陋。建国后,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建设中学,适当投资修缮完(高)小,农村小学由办学村负责修建。建区后,加大城镇校舍改造步伐。1985~1987年,投资452.55万元,新建河口区一中;1988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学莱芜、赶寿光,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城镇校舍改造任务”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 教育建筑 校园 学校

内容

农村校舍改造
  建国前,农村小学多租用民房或利用土地改革时没收的房屋改造而成,教学设施简陋。建国后,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建设中学,适当投资修缮完(高)小,农村小学由办学村负责修建。至1966年,区(公社)中心小学房舍建设、设施配备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但农村小学校舍多数比较简陋,破屋、黑屋子、危房占多数,缺桌凳、少门窗、无大门、少院墙,有的甚至没有侧所。1975年,为解决课桌凳严重不足之急,在农村小学推广纸浆课桌和泥台子、泥坐凳。1978后,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81年,沾化县成立农村小学校舍改造领导小组,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快农村小学的校舍建设,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
  建区后,于1984年11月成立河口区校改领导小组,全面进行农村校舍改造。区、乡、村三级共投资655.33万元,新建校舍1305间,厕所373间,院墙14800米,大门96个,改造黑屋子931间,修缮危房239间,购置课桌10008单人套,课凳9898套,在校学生全部用上木质课桌凳。1986年11月,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农村小学全部达到“六配套”标准(六配套:教室、院墙、大门、厕所、操场、木质课桌凳配套)的有91处,占全区农村中小学的98%。
  1994年,转入实施初级中学义务教育阶段。1991~1994年,全区农村学校新建平房854间,建筑面积1288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3幢,建筑面积7398平方米,建院墙5460米,建厕所120间,建大门5个。至2000年,全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达68170平方米。
  城镇校舍改造
  建区后,加大城镇校舍改造步伐。1985~1987年,投资452.55万元,新建河口区一中;1988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学莱芜、赶寿光,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城镇校舍改造任务”的奋斗目标。1988年12月~1990年7月,投资509万元,建职业高中新校和续建区一中、实验小学的校舍,将职业高中从义和迁至河口。完成校舍改造面积18313.5平方米,其中新建楼房7773平方米,维修平房1000平方米,建设运动场地6.3公顷,硬化路面1005米,配套标准课凳880套,购置教学仪器投资32万元。1990年4月,充实调整区公办校舍建设改造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加快完成公办校舍建设改造任务的决定》,加快城镇校舍改造的进度。1990年7月,河口区城镇校舍改造首批通过省政府验收,并获优良等级,在参加首批验收的16个县区中,综合评比操场建设列单项第一名,课桌凳列单项第二名。
  1991年,投资33万元,建机关幼儿园教学楼一幢、平房两间,建筑面积740.18平方米。1992年,投资45万元,建职业高中教职工宿舍36间,1600平方米。1995年,投资180万元,建区一中教职工宿舍楼一幢,1890平方米。投资453万元,建河口区实验幼儿园,建筑总面积3528.9平方米。至2000年底,全区城镇校舍建筑面积37525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增建筑面积1179平方米。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