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8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民教育
分类号: G725
页数: 1
页码: 545
摘要: 1942年冬,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各村办起冬学、识字班,一面识字,一面进行抗日教育。建国后,农村业余文化学习形式多样,坚持办冬学,有条件的村冬学转为常年民校。1952年,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推动了扫盲运动的发展。1956年,农民业余教育迅猛发展,扫盲人数大增。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业余教育停办。1963年,重新开展农民业余教育工作。农村的扫盲班、业余中学班、业余高小班、技术班、政治班普遍建立,入学人数大有增加。1966~1976年,受“政治夜校”的冲击,农民业余教育、扫盲工作一度中断。
关键词: 燎原计划 农村学校 农科教结合

内容

1942年冬,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各村办起冬学、识字班,一面识字,一面进行抗日教育。建国后,农村业余文化学习形式多样,坚持办冬学,有条件的村冬学转为常年民校。1952年,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推动了扫盲运动的发展。1956年,农民业余教育迅猛发展,扫盲人数大增。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业余教育停办。1963年,重新开展农民业余教育工作。农村的扫盲班、业余中学班、业余高小班、技术班、政治班普遍建立,入学人数大有增加。1966~1976年,受“政治夜校”的冲击,农民业余教育、扫盲工作一度中断。
  1977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恢复农民业余教育,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县成立扫盲、业余教育委员会,公社恢复扫盲辅导员,各公社突击扫盲。1983年境内5个公社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75%。
  建区后,全区继续开展扫盲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扫盲工作制度,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配齐扫盲教师,建立扫盲档案,脱盲人数不断增加,至1990年,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84.3%。1991年后,农村业余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全区5个农业乡镇(指新户乡、太平乡、四扣乡、六合乡和义和镇)都建立成人教育中心学校。1994年,河口区扫盲工作顺利通过市政府验收。1996年,青壮年非文盲率由1990年的84.3%提高到95%以上,复盲率控制在1%以内。1996年3月22日,河口区通过省政府的扫盲验收。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