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85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4
页码: 536-539
摘要: 1941年10月,境内解放后,抗日民主政府将义和联小改办为义和抗日高小(高级小学),招收高小学生1个班,40余人;初小(初级小学)学生3个班,100余人,教职员6人。1944年该校更名为沾化县第一抗日高小。1945年沾化、利津全境解放后,抗日民主政府实行民办公助的办法,发动群众办学,小学教育迅速发展。据1949年统计,境内有完小(完全小学,包括高小和初小)1处,4个教学班,学生178名,教员8名。农村初级小学40多处,学生1300多名,学龄儿童入学率约为3016,教员60多人。
关键词: 小学 小学教育

内容

发展概况
  1941年10月,境内解放后,抗日民主政府将义和联小改办为义和抗日高小(高级小学),招收高小学生1个班,40余人;初小(初级小学)学生3个班,100余人,教职员6人。1944年该校更名为沾化县第一抗日高小。1945年沾化、利津全境解放后,抗日民主政府实行民办公助的办法,发动群众办学,小学教育迅速发展。据1949年统计,境内有完小(完全小学,包括高小和初小)1处,4个教学班,学生178名,教员8名。农村初级小学40多处,学生1300多名,学龄儿童入学率约为3016,教员60多人。
  建国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52年,境内高小和初小发展到近70处,学生4000多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近7016。1957年,根据教育部“加强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的指示,遵循“分散大完小,扩增高级班,以利学生走读”的原则,增建完(高)小3处,小学14处。1958年,小学教育迅猛发展,完(高)小增加到9处,初级小学发展到99处,高小、初小学生5000余名,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016。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学龄儿童入学率大幅度下降,学校处数和在校学生数锐减。1962年,贯彻执行对小学教育进行调整方针,撤销完(高)小7处,停办或合并初小12处。是年,根据.“烟台会议”精神,确定义和完小为沾化县重点完小。1964年,大办工读小学(即半日制),小学教育有较大发展,至1965年,全日制小学和工读小学的在校生,占学龄儿童的80%。“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始,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1968年12月,根据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指令,将农村公办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办,公办教师一律回原籍工作,导致辖域内教师短缺,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的正常发展。之后,强调“村村办初中、社社有高中”,教师逐级调充,造成小学师资力量匮乏,业务素质下降。至1975年,辖域内有小学114处,学生640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为76%,民办教师达413名,占小学教职工总数的7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各公社确定l—4处重点小学,各小学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大力组织学龄儿童入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5%。教育工作逐步转入正轨。1982年,各公社设中心小学和学区小学,并先后配齐中心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学区小学教导主任。
  1984年,全区共有小学143处,教学班430个,学生11674名,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8%。1984~1986年,区、乡(镇)、村三级投资655万多元,完成了农村小学校舍改造,基本消灭危房和脏、乱、差的现象,全区小学面貌大为改观。1991年,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后,根据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关于河口区教育改革实施意见》精神,对全区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各乡镇除设1处中心小学外,其余小学就近划片连网建立学区小学,片内其他小学为学区小学的教学点。至1995年,全区小学缩减为101处,教学班287个,在校学生706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为9996。1998年开始,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开展大规模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全区新建、维修校舍,购置图书、仪器等累计投资200多万元。1998年,全区小学72处,1999年调整为47处,其中撤消教学点25处,消灭复式班31个,河口区复式教学的历史宣告结束。2000年,调整为35处,其中完全小学29处,教学点6处。全区小学在校生798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99.8%,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3%。
  学制与课程
  民国时期,小学为6年制,四、二分段(初小4年,高小2年)。初小课程有国民党党义、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工作、美术、体育、唱歌;高小课程增设地理、历史。抗日根据地的小学删去“党义”,把政治、劳动列入课程。
  建国初期,小学学制仍沿用“四、二”分段制。初小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唱歌、图画、体育;高小增设自然、历史、地理课。1952年,将“国语”改为“语文”,“美术”、“图画”合并为“美工”。1—6年级设“周会”课。1954年,将珠算加在算术课中,每周安排1课时。1958年“大跃进”时期,劳动列入正式课程,语文课加入乡土教材,对统编教材实行“砍、换、补、合”,教学科目无统一规定。1964年,小学进行“五年一贯制”试点工作,1967年全面推广。课程设置1—3年级是:周会、语文、算术、自然、体育、图画、音乐。4-5年级增设地理、历史,每课时45分钟,每天安排5节课,一周总课时为30节,每天下午安排课外活动1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一度停课,全日制小学的课程设“天天读”、政治、语文、算术、生产劳动等课。工读小学(1967年后停办)只设毛泽东语录、算术两种,课时每节30分钟、45分钟不等。
  1978年后,小学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试用本),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7科。1981年,教育部规定小学一律实行全日制,小学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从此小学课程按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计划开设。1992年后,3-5年级增设健康教育和农业常识。1995年始,小学的地理、历史课逐步改为社会课;区实验小学和各乡镇中心小学的4-5年级增设英语课。每课时为40分钟,每天5课时,每周28课时,另外,每天下午安排1课时的课外活动。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