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成果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83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成果推广
分类号: G305
页数: 2
页码: 527-528
摘要: 建区前,河口区内科技成果量较少,仅限于种植业新品种和新成果应用。建区后至2000年,河口区列入市、区成果推广计划并通过专家验收的项目有17项。主要有:盐碱地植棉配套技术推广;3万亩枣粮间作技术推广;滨海盐碱地枣粮(棉)立体化种植技术开发;枣树嫩枝扦插育苗技术推广;主要农作物化学除草技术推广;棉花丰产技术开发;肉牛改良技术推广;河口区淡水养殖技术推广;椿粮间作技术推广;抗旱小麦品种(系)筛选与推广试验;金丝小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抗旱、耐盐小麦新品种系0065技术开发;滨海盐碱地苹果无公害综合配套示范园建设;抗虫棉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大豆品种的引进筛选与鲁豆11的推广;水道水育稀植壮秧等汛插秧技术开发;黄河三角洲地区河蚌育珠技术开发等。其中效益显著的有如下10项。
关键词: 研究成果 研究进展 创造学

内容

建区前,河口区内科技成果量较少,仅限于种植业新品种和新成果应用。建区后至2000年,河口区列入市、区成果推广计划并通过专家验收的项目有17项。主要有:盐碱地植棉配套技术推广;3万亩枣粮间作技术推广;滨海盐碱地枣粮(棉)立体化种植技术开发;枣树嫩枝扦插育苗技术推广;主要农作物化学除草技术推广;棉花丰产技术开发;肉牛改良技术推广;河口区淡水养殖技术推广;椿粮间作技术推广;抗旱小麦品种(系)筛选与推广试验;金丝小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抗旱、耐盐小麦新品种系0065技术开发;滨海盐碱地苹果无公害综合配套示范园建设;抗虫棉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大豆品种的引进筛选与鲁豆11的推广;水道水育稀植壮秧等汛插秧技术开发;黄河三角洲地区河蚌育珠技术开发等。其中效益显著的有如下10项。
  滨海盐碱地枣粮(棉)立体化种植技术开发
  该项目是针对河口区土壤矿化度高,含盐量高,不利于树木及作物生长的现实实施的。该项目由新户乡人民政府承担,实施三年共开发枣粮间作面积3000亩,筛选出适合枣粮间作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种植,全乡枣粮间作面积从项目实施时为2000亩,2000年发展到10000亩,亩新增纯收益100余元。1995年7月2日通过专家验收。
  河口区千亩棉花丰产栽培技术开发项目
  该项目由河口区棉花办公室承担,项目实施两年,实施棉花丰产栽培技术探索研究开发2000亩,带动周围12000亩棉田,亩增纯收益631、38元,1995年12月通过专家验收。
  黄河故道椿粮间作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太平乡人民政府承担。太平乡有黄河故道的沙壤土地1、5万亩,土壤属中壤土,很适宜香椿间作栽培。项目实施2年,总结出黄河故道椿粮间作的技术规范,椿粮间作项目实施2500亩,2000年发展到10000亩,亩增纯收益234.56元。
  抗旱小麦品系的筛选与推广试验
  由河口区六合乡农技综合服务站承担。该项目实施2年,通过试验筛选出2个适合河口区种植的小麦品种:莱农8834和0065。1995年进行小区试验,获得成功。1997年推广面积4550亩,亩增纯收益125、68元。通过示范带动,1996年新户、太平、四扣等乡镇推广4000亩,1997年12月通过专家鉴定。
  抗虫棉新品种引进与推广
  河口区种子管理站承担此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该项目是针对河口区棉铃虫危害严重,棉花产量和效益降低的情况实施的。在2年的实施过程中,共引进推广抗虫棉新品种1.83万亩,平均亩产82.3公斤,亩节省农药费118元,增收节支亩总效益416元。抗虫棉新品种首次在河口区引进试种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试验探索出与其配套的适合河口区条件的栽培技术,筛选出了抗虫性强,变异率低,丰产性能好,适应性强的抗虫棉新品种。1999年12月通过专家验收。
  滨海盐碱地苹果无公害综合配套示范园建设
  由河口区林业局承担。项目实施2年,共推广8000亩,年亩平均单产2000公斤,好果率达到95%以上,一级果率82%,着色率8014以上,亩增收2080.4元,共计增收1664.32万元。该项目覆盖面广,河口区及济南军区生产基地都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带动所在地的果品营销、包装、技术服务业,推动河口区林果业向科技化、产业化发展。1999年12月通过专家鉴定。
  抗旱、耐盐小麦新品系0065技术开发
  河口区六合乡农技综合服务站承担。该项目由河口区六合乡农技服务站承担。项目实施2年来,全区共推广2.5万亩,旱薄地小麦产量由原来的亩产200公斤增长到251.1公斤,每亩小麦新增纯收益130.55元,小麦种子远销河北、沧洲等地,共产出经济效益202.18万元。该项目子1999年6月通过专家鉴定。
  水稻水育稀植壮秧等汛插秧技术推广
  由河口区农技站承担,针对河口区水稻生产中密播小苗不能适时移栽,土地盐碱养分低,播育大秧困难等实际,通过选用良种,降低播种量,科学选用肥水,利用壮秧返青、成活率高等特点,水育稀播大秧,等汛插秧。项目实施期推广面积2500亩,平均亩产水稻463公斤,比开发前增产13.6%,亩增收效益191.4万元,节种so%,节水42%,年经济效益31.115万元。1999年通过专家验收。
  大豆品种的引进筛选与鲁豆11的推广
  该项目由河口区六合乡农技站承担,针对河口区大豆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低,品质差的现状立项的。项目实施以来,推广面积8000亩,辐射带动义和、太平、新户等乡镇1.5万亩,全区推广面积2.3万亩,平均亩产151.7公斤。每亩大豆新增纯收益138.49元。
  黄河三角洲地区河蚌育珠技术推广
  该项目由河口区海洋与水产局承担。试验人员在河口区进行河蚌育珠研究,开展河蚌越冬试验,河蚌育苗试验和河蚌植片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年共引进植珠蚌80余万只,河蚌植片4900只,培育壳长o.5厘米,蚌苗600余万只,推广面积1600亩,植珠蚌平均成活率93%,亩产值2557.5元,亩效益847.2元。河蚌育苗产值120万元,效益60万元。2000年12月通过专家鉴定。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