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80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地方武装
分类号: E27
页数: 1
页码: 510
摘要: 第四节地方武装包括:民间武装、地方人民武装
关键词: 兵种 中国军队 军种

内容

民间武装
  民团十三大队 1930年,境内设民团十三大队,队长王维亮,共200余人,枪支齐全。设防太平、新户、郭局及烂泥海堡。当年被土匪徐三击溃。
  区队和民团 1931年,六区(驻地义和庄)、七区(驻地太平镇)分别设立区队,队员6~10人。1934年4月区公所改为民众学校,撤区队,训练壮丁,每期3个月(后改为4个月)。各区每期训练40~50人,每期由各村集资购买枪支,结业后带枪回村,听候调用。境内共训练四期350余人。各村组成民团,轮流放哨,防止土匪人村骚扰。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训,大部枪支被土匪抢走。
  地方人民武装
  区中队境域解放后,1941年9月一1942年冬,罗镇区成立区中队,全队30余人。区中队常驻罗镇、老爷庙。主要任务是剿匪反特。
  垦区大队 1942年2月,部队整编,黄河中队、利北中队、青年中队合并整编为垦区大队。大队长张孝屏、副大队长赵华川,教导员由子真,特派员黄震,军需田真。下设3个中队,一中队队长马佩珠,指导员刘子甫。二中队队长王钦典,指导员徐文。三中队队长马宪享,指导员段学贤。垦区大队共172人,长枪115支,短枪12支。除奸队队长王强在境内名声大震,日、伪军内曾流传着“谁丧天良,碰上王强”的顺口溜。
  垦利县独立营 1943年5月,垦区大队改编为垦利县独立营。主要活动在清河区沿海一带,常驻郭局。朱志明、张伯令先后任营长,王林、杨世保先后兼任政委,协理员由子真,特派员王道生,副营长张孝屏(该营由清河军区垦区独立团营长朱志明带一个主力连与垦区大队合并而成。)下辖3个连:一连连长张光友,副连长宋家烈,指导员王子勤;二连连长马佩珠,副连长段学贤,指导员郭士彬;三连连长王春林,指导员宫保安。1943年,朱志明凋任清河军区特务营营长,并带走独立营的一连。张伯令奉命从沾化县独立营调任垦利县独立营营长,并带来1个连队,仍编为独立营一连。
  海滨县武装工作大队 1948年10月,郭局区划归海滨县,同时建立海滨县武装工作大队。设大队长、大队副教导员各1名,下辖2个连6个排,共250余人,其中一部驻郭局。1949年全部升编主力部队。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