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治安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7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治安管理
分类号: D035.3
页数: 4
页码: 489-492
摘要: 建区前,境内治安工作分别由沾化县、利津县、垦利县管理,以打击刑事犯罪为治安工作重点。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油田开发,保护油田生产物资、设施,成为治安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公安 国家安全 保卫

内容

油区治安
  建区前,境内治安工作分别由沾化县、利津县、垦利县管理,以打击刑事犯罪为治安工作重点。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油田开发,保护油田生产物资、设施,成为治安工作的重点。
  1973年7月,胜利油田河口指挥部保卫科调配13名保卫干事组成治安保卫委员会,下属11个大队,各基层小队均成立治保小组,形成治保网络,加强野外施工设备、器材和油井的管理。1977年9月1日,胜利油田公安处河口分处成立,主要担负维护油区治安的任务。1996年8月6日,油地公安机关分设,河口公安分局始终坚持“油区治安重中之重”的方针不动摇,从严打击涉油犯罪活动,持续不断地开展油区治理整顿,深入开展“创建全国安全文明油区”活动。1996年8月18日,及时侦破了分设后发生的第一起涉油案件——河口采油三矿七队十二号站300余米输油管线被盗案,并与油田公安分处联合行动,抓获3名主犯。1997年春季严打斗争中,30名涉油案犯投案自首。1998~2000年,全区未发生大的涉油案件。
  严打斗争与专项治理
  1983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斗争的决定,同年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沾化县公安局在境内逮捕一批危害社会的刑事犯罪分子,境内治安大有好转。河口公安分局成立后,及时部署严打方案,与检察院、法院等司法部门配合,成立严打指挥部,确立严打三年目标,至1987年初,共立刑事案件129起,破获111起,其中立重大案件52起,破41起,收捕罪犯48名,收缴赃款赃物价值29.5万余元。
  1984~2000年河口区立查刑事案件情况表
  单位:件此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结合油区治安专项治理,每年组织四季严打,深入持久开展严打斗争,刑事案件逐渐下降,社会秩序明显好转。1989年后,刑事案件又呈升势,1990年刑事案件发案110起,其中重大案件上升幅度较大。通过严厉打击,刑事案件有所回落,1991年刑事案件80起,1992年99起。1994年刑事案件又有回升,发生139起,其中重大案件75起。1995年,开展专项斗争,集中打击5次,专项治理6次,破案94起,挖出犯罪团伙33个,成员236人,抓获各类犯罪分子381人,缴获赃款赃物折款90多万元,行程30万公里,抓获重大在逃犯26名。1996年油地公安分设后,公安机关坚持严打斗争方针不动摇,历年破案绝对数及人均破案数均有上升。1984~2000年,共收捕各类违法犯罪分子8738人(次),追缴赃款赃物折合人民币4930万元。
  公共场所管理
  建区后,坚持文明执法、从严管理的方针,不断增强公安行政管理力度。在乡镇和各单位中健全治安保卫组织,发挥联防联治组织作用,强化公共场所管理。1984 --1996年,查处治安案件2835起,处理违法人员2804人。按照《山东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对以集贸市场、车站、歌舞厅为主的公共场所进行集中治理,大力开展扫除“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1997~2000年,先后整治治安落后村庄16个,重要路段24处,整顿公共娱乐场所300余处,查封电子游戏厅158处,歌舞厅、发廊130家,取缔非法收购站点22家,共查处卖淫嫖娼案件140起,介绍容留妇女卖淫嫖娼案件4起,处理卖淫妇女151名,嫖娼人员322名,查处赌毒案件5起18人,捣毁传播淫秽录像窝点8处。
  特种行业管理
  建区后,公安机关对容易诱发犯罪的废旧金属收购业、旅店业、刻字业、信托寄卖业进行审核登记管理。上述几种特种行业均需办理《特种行业备案证书》,从业人员持证上岗。1990年后,进一步加强饮食服务业管理,建立来客登记制度,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管理。1996年,对93家旅店业、7家废旧金属收购业、18家刻字业等进行全面整顿,取缔12家,符合条件的特种行业均由公安机关颁发上岗证,并签发治安责任状,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每年举办1期特种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班,特种行业纳入正规化管理。2000年,登记的特种行业共331家,从业人员3200人,其中废旧金属收购业15家,旅店业293家,刻字业6家,其他17家。
  枪支弹药及危险物品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安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把散存在社会上的枪支弹药收归国有。“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上的零星枪支弹药一度较多,“文化大革命”后期,公安部门协同人武部收缴散存枪支。建区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加强枪支和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产、运、贮、销管理,对全区政法系统业务用枪和社会上的各种土猎枪全部进行登记发证,同时加强对非法制枪、持枪的查处。至2000年,查处非法造枪窝点2处,收缴枪支1310余支,JJ具13把,子弹318盒2000余发,查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销售点6处,减少了治安隐患。
  边防管理
  建区前,沿海治安由辖区内派出所管辖。建区后,于1991年3月组建河口区边防工作站,负责维护海上和沿海地区及油田浅海勘探开发秩序,调解海事纠纷,打击海上走私,预防内潜外逃。1991年调解大型海事纠纷12起,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1993年,境内外走私活动抬头,边防人员严格控制沿海线,截获走私轿车27辆,摩托车50辆,“老板机”40台。1995年以后,相继成立孤岛边防站、新户边防站等派出机构,加强沿海社会治安工作。
  安全保卫
  1984年始,公安部门每年对各部门保卫人员举行2-3次学法、执法教育及业务培训,充实保卫队伍。1991年起,实行人、技、物三防结合。1992年4月,成立保安服务公司。区直重要部门及油田驻河口各二级三级单位建立保卫科、股,安全保卫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移交保安公司。1992年后,进一步推行人、技、物三防,至2000年底,全区有71个内部单位和油田52个二、三级单位建立保卫科(组),初步形成群防群治网络,实行人防,境内重点、要害部位安装报警器进行技防。金融系统等56个重点部位得到控制,28个要害部位建区后未发生重大事故。1990年后,居民住宅区普遍安装防盗门,建自行车棚,派专人看管。居民委员会成立楼区巡逻队等群防群治组织。重点油区800多台变压器和530个财务室及大部分商业网点均采取加固措施,实行物防。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