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动就业与计划调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75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劳动就业与计划调配
分类号: F241
页数: 3
页码: 473-475
摘要: 建区前,境内除油田外,只有部分商业、供销单位及乡镇企业,职工较少,分别归沾化、利津、垦利县管理。河口区成立后,地方事业不断扩大,企业增加,职工队伍逐渐壮大。1986年,职工总人数达到155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754人(固定工505人,合同工67人,其他182人),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802人。1988年,全区职工总数增加到222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843人(固定工541人,合同工151人,其他151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382人。1992年,全区职工总数263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1390人。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劳动力 服务人员

内容

职工队伍
  建区前,境内除油田外,只有部分商业、供销单位及乡镇企业,职工较少,分别归沾化、利津、垦利县管理。河口区成立后,地方事业不断扩大,企业增加,职工队伍逐渐壮大。1986年,职工总人数达到155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754人(固定工505人,合同工67人,其他182人),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802人。1988年,全区职工总数增加到222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843人(固定工541人,合同工151人,其他151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382人。1992年,全区职工总数263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1390人。
  1993年,河口区国有企业职工4425人,其中地方国有企业职工1191人,集体企业职工1524人,之后逐渐减少。
  1986~1995年,全区共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3031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996~2000年,继续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劳动合同管理范围已覆盖各种用工形式,2000年合同签证率达到94.3%。
  劳动就业
  建区初期,河口区城镇待业人员就业问题并不突出。由于胜利油田发展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增加用工,当年的待业青年基本上都能安置。1988年以后,就业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农转非”人员大量增加,城镇待业青年增多。1989年全区待业青年达到1630人,比1980年增长近7倍,待业青年的增长超过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据此,区政府确定,改变政府单一的招工就业政策,全面贯彻“在国家统筹规划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多形式、多渠道促进就业。具体采取5项措施:(1)鼓励兴办一些劳动密集型项目,招收待业青年。(2)大力发展劳动服务公司,消化部分待业青年。(3)鼓励自谋职业,城镇待业青年就业观念逐渐转变,自谋职业成为现实就业的重要渠道,所从事的职业扩展到商品经营、餐饮服务、汽车运输、出租、建筑安装等。(4)突出发展工业企业,1996年建设河口区化工厂,安置待业人员200余人,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建成合资企业2家,安置劳动力200余人。(5)开放劳动市场,向外输出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实行双向选择,1996年外输劳动力204人,其中油田43人。至2000年,共外输劳动力1554人。河口区就业安置工作基本达到劳动力供应与需求平衡。
  说明:1996年后安置人数为“人次”。安置人数含招工人数。
  计划调配
  建区后,区劳动部门根据企业用工需要,进行劳动力调配。在企事业单位内,调整企业劳动组织,按照照顾生产的原则,进行劳动力余缺调剂,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加强计划管理,清退计划外用工。职工调动坚持四项原则和六条标准。四项原则:①符合政策规定;②工作特殊需要;③家庭困难较大;④在劳动计划标准内。六条标准:①夫妻一方在河口区且长期两地分居的;②家在河口,父母年老体弱,身边无健康子女照顾的;③干部调入后,配偶随调的;④在河口落户的离退休干部和引进的科技人员的配偶及一名子女;⑤对调;⑥生产确需的人员。按照以上标准,每年办理一次调动手续,1984-1993年,年均调剂150余人。1990年开始,对调入河口区的工人进行控制。1994年后,工人调动权限下放,由企业之间直接办理,劳动力流动相对频繁。1996~2000年共办理职工调配321人次。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