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宣传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68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宣传工作
分类号: D261.5
页数: 3
页码: 407-409
摘要: 1984年1月成立中共河口区委宣传部,定编8人。下设办公室、党员教育科、理论科、新闻科、企业思想政治科、社会宣传科。1985年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宣传部,一名副部长兼主任,后改设为河口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1986年招聘乡镇专职报道员5名(列宣传部编制,招聘期为三年)。1990年,设立区委中心报道组,配备副科级组长一名。1993年6月,招聘通讯员下放乡镇。1993年10月机构改革,区委宣传部定编8人,下设党员教育理论室、新闻宣传室及办公室3个股室。1995年6月,设立“河口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与区委宣传部合署办公。1996年中共河口区委宣传部定编10人,下设办公室、新闻宣传室、党教理论室、新闻出版管理办公室,区文明办与区委宣传部合署办公,为正科级事业单位。
关键词: 河口 工作方针 宣传工作

内容

机构设置
  1984年1月成立中共河口区委宣传部,定编8人。下设办公室、党员教育科、理论科、新闻科、企业思想政治科、社会宣传科。1985年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宣传部,一名副部长兼主任,后改设为河口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1986年招聘乡镇专职报道员5名(列宣传部编制,招聘期为三年)。1990年,设立区委中心报道组,配备副科级组长一名。1993年6月,招聘通讯员下放乡镇。1993年10月机构改革,区委宣传部定编8人,下设党员教育理论室、新闻宣传室及办公室3个股室。1995年6月,设立“河口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与区委宣传部合署办公。1996年中共河口区委宣传部定编10人,下设办公室、新闻宣传室、党教理论室、新闻出版管理办公室,区文明办与区委宣传部合署办公,为正科级事业单位。
  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建设
  建区后,河口区委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全党全社会的工作日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河口区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年度领导班子考核、政务督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之中,有效地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1996年,组织开展“学邓小平理论,谈改革开放18年”学习宣传活动。1997年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1998年组织实施“五四三”强素质计划,即:进行五项教育: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党的基本知识;采取四项措施:走出去参观、请进来培训、坐下来读书、下基层实践;开展三项讨论:“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我该怎样待人民”和“我该怎样带队伍”讨论、“改革与发展”暨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理论研讨。1999年以“学理论,强素质,保发展”为主题,开展“九九学习年”活动。
  2000年在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40岁以下干部中实施“绿卡”工程,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年活动,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抓好区委中心组、科级干部、一般党员干部、农村党员干部4个层次的学习。逐步构建了以脱产进修、集中轮训、中心组学习、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为主要形式,各种形式互相衔接的学习格局。建立以专家辅导、读书会、研讨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为主要途径,完善以征集论文、检查笔记、评学述学、理论考试、设立学习档案为主要手段的督查考核制度,并把理论学习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同评先树优、奖惩任免挂钩。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建区后,认真组织实施河口区“七五”、“八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以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为目标,在全区城乡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先树优,弘扬正气,净化社会。
  1995年,在城区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涌现出区交通局、区黄河河务局等20多个文明机关大院和一大批文明市民。在农村建设“三个一”(一个好班子,一项好制度,一个文化大院)基础工程,全区5个乡镇建起文化活动中心,20多个村建起具有四室一场一校规模的农村文化大院,全区星级户参评率达5066以上。12月3日,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一”基础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口区召开,会上推广河口区先进经验。年底,全区共评选出省级文明单位6个,市级文明单位18个,区级文明单位28个,双文明村31个。
  1996年,实施典型塑造工程,不断构筑河口区创业奉献精神风貌的人物画廊,涌现出区交通局、六合乡协胜村、义和镇梁家村、四扣乡六吕村、太平乡太二村、新户乡老鸦村、仙河镇渔村等20多个先进典型,选树王子贞、李清玲、王守兰等先进典型人物。河口区荣获第三届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称号。1998年,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我该怎样待人民”、“我该怎样带队伍”讨论活动。1999年,结合“城建管理年”活动,抓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开展“让河口亮起来,美起来”活动;围绕揭批“法轮功”,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宣传教育活动。
  2000年,以“环境好、风气正、群众满意”为目标,重点抓城区容貌综合治理。全区95%的村建起文化大院,开展“文明进农家”活动、农村文化活动、科学普及“十星级文明户”等项工作。立足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全面开展全岗位、全行业规范化服务(工作)活动;以“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为主题,以实施规范化、落实社会服务承诺为重点,抓好岗位规范化、窗口示范、政务公开三项重点,全面推行办事效率监督卡制度,促进行风建设,开展“树立高标准,改善软环境,促进大招商”宣传教育活动,把优化投资软环境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责任目标考核。至2000年底,全区有省级文明单位4个,市级文明单位20个,区级文明单位45个。
  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过程中,河口区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调度会,具体协调并指导工作。逐步形成油、地、军(即油田、地方、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宣传、文化部门牵头,工、妇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文化共建工作领导机构。油地军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年初召开碰头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抓督查落实。每逢重大活动,三方同策划、同筹备、齐组织,连续5年成功组织油地军大型闹元宵活动。1997年后,成功举办了庆祝香港回归、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庆祝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油地军文艺联欢会。全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建成工人文化宫、河口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档案馆,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级还组织科技下乡、文化下乡、卫生下乡、法律下乡活动,把文化、科技、卫生、法律送到千家万户。
  新闻宣传
  建区初期,全区在市以上新闻单位用稿量每年约376篇。1990年有较大突破,达到1200篇,稿件质量明显提高,有150余件获省、市新闻作品奖。区委中心报道组连续5年获全市人均用稿第一名。1995年在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1600篇,以后全区发稿量逐年上升。1999年发稿2100篇,其中《大众日报》头版头条1个,专版1个,《东营日报》头版头条23个。为庆祝建区十五周年,编辑出版《继往开来,再铸辉煌》新闻作品集,出版大型画册《河口》,制作电视专题片《河口——二十一世纪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2000年发稿2107篇,其中在《大众日报》发表反映河口区党政机关政务、财务双公开的头版头条稿件l件,中央报刊发稿40篇,省级以上报刊发稿167篇,还在《农村大众》、《山东侨报》、《中国海洋与水产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纪律检察报》等报刊发表反映河口特色农业、廉政建设、招商引资等内容的稿件30余篇。结合全国安全文明油区工作会议在东营召开,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组织发稿30余篇,编辑出版《东营市河口区投资指南》、《河口——黄河人海的地方》画册。外宣工作荣获全市对外宣传二等奖,区委宣传部连续5年获得《大众日报》新闻宣传先进集体称号。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