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总体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6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总体规划
分类号: TU984
页数: 3
页码: 333-335
摘要: 河口城区最初是以胜利油田河口会战指挥部驻地为中心形成的矿区城镇。20世纪70年代初,孤岛、义和庄等油田开始大规模开发,胜利油田在今河口城区设立河口指挥部,建设了约2万平方米的平房办公宿舍区,并在城区以东l公里处建7个居民点,人口约3万人。河口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开发建设的,由于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诸多因素的影响,最初按照矿区要求规划设计,在规划建设中只注重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城市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不够。至80年代初,河口城区初具规模,但存在单位与单位之间相对分散,各单位自成体系、占地过多,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建筑布局松散、凌乱等问题。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城市管理

内容

河口城区最初是以胜利油田河口会战指挥部驻地为中心形成的矿区城镇。20世纪70年代初,孤岛、义和庄等油田开始大规模开发,胜利油田在今河口城区设立河口指挥部,建设了约2万平方米的平房办公宿舍区,并在城区以东l公里处建7个居民点,人口约3万人。河口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开发建设的,由于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诸多因素的影响,最初按照矿区要求规划设计,在规划建设中只注重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城市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不够。至80年代初,河口城区初具规模,但存在单位与单位之间相对分散,各单位自成体系、占地过多,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建筑布局松散、凌乱等问题。
  《胜利油田河口镇规划》
  1983年末,胜利油田河口采油指挥部委托冶金部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编制胜利油田河口镇规划,以胜油指发[1985]第117号文批准。将河口区政府办公生活小区规划在一次变电所以南。此次规划范围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2.7公里,面积8.1平方公里(区政府成立后,实际建设已突破此范围)。1985年11月,胜利油田规划处召开胜利油田河口镇建设前期协调会,成立以河口采油指挥部为主的胜利油田河口镇规划管理小组。1989年7月,胜利油田在河口召开矿区建设会议,再次确定河口采油厂为河口油田基地建设管理牵头单位,对公共市政工程全面负责。河口区成立后,市政府认为河口区政府驻地是东营市的城区,对原胜利油田河口镇规划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扩充。
  《黄河三角洲国土规划》中河口城区规划
  1985年2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由省计委牵头,组织省建委等有关部门和东营市、胜利油田等单位的136人,组成黄河三角洲国土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开始编制《黄河三角洲国土规划》。1986年1月,由国家有关部门80余名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对该规划进行评审。1989年5月,省政府以鲁政发[1989]65号文同意该规划正式印发。该规划首次从市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规划东营市的城市体系。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积极发展小城市,遵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节约土地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八大城镇组群。其中,涉及河口区的城镇组群为: 东营市规划中的八大城镇组群河口部分情况表
  《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河口组群规划
  1988年,东营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东营市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战略研究,当年8月完成研究报告。该报告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对东营市的城市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奠定基础。
  1989年,东营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东营市建委参与该规划编制工作。1991年5月13日,该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意报省政府审批。1991年8月12日,省政府以[1991]鲁政函88号文批复,原则同意该规划。
  规划要点:城镇体系规划,规划2010年全市将形成1个中心城、1个次中心城、3个县级中心城、10个重点城镇、12个一般城镇的五等级系列城镇体系。根据东营市城镇的布局特点,划分4个城镇组群。其中北部组群以河口、孤岛为中心,形成双星座格局,结合义和、刁口、军马场,发展采油、港口、水产加工、造纸等,并使之成为北部海上油田开发的重点基地,为中、远期重点发展的地区。
  河口城区总体规划
  河口城区是市区的组成部分,在1989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了统一规划。要点为:
  城市性质:河口区政府所在地,黄河三角洲北部油田开发的重点后方基地。人口规模:近期(1995年)4.5-5万人,中期(2000年)6-6.5万人,远期(2010年)8~10万人。用地规模:近期控制在9~11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在13~15平方公里以内。
  规划范围:东起净化站,西到李坨村以西500米,南起河二路以南550米,北到八吕村,以及规划确定的孤河、孤北、五号桩、净化站水库,黄河、刁口海港控制区。规划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
  城区布局结构:采取紧凑、集中的布局原则,呈组团式布局结构。以中心路为横轴,以商场街为纵轴,以河口采油厂及区政府为中心,城市向南发展。商场街布置全区性大型综合商业、贸易、服务、金融、文化娱乐等设施。中心路布置全区和油田的主要行政办公机构,居住用地在西侧发展,地方工业在西南部发展。东部布置仓储及对外交通设施。在原有河道、洼地、水面的基础上,建成环城水系,绿地沿水系和城市主要道路布置,与区中心的公园连成一体,美化城市。
  城区道路规划:规划东西向主干道5条,河滨路、中心路、河一路、河二路(今河安路、河庆路)及尚未开辟的河中路(暂用名),这些主干道的红线宽30~50米,中心路为城区的横向中轴线,道路两侧安排全区性的公共设施建筑,包括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等。规划南北向主干道3条:海盛路、海康路、海宁路,道路红线宽30~50米。海盛路既是全区性的主要干道,又是过镜交通的主要道路。
  规划考虑城市未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近期阶段(1990~1995),重点完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市供水、排水、能源及对外交通建设,地方工业应发展为油田服务配套的项目及地方加工工业。中期阶段(1995~2000),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地方工业,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各项职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远期阶段(2000~2010),城市发展和建设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城市各项职能比较完善,将城区建成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黄河三角洲北部油田的重要后方服务基地。
  河口城区规划的调整
  1997年5月,东营市编修《东营市总体规划(1996- 2010)》,对河口区城市总体规划作进一步调整。规划确定:以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为契机,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相互促进、城镇之间密切联系、城镇规模结构完善、职能分工明确和空间布局合理的城区体系网络,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持续发展。城市职能是:区政府行政、经济、商贸、文化中心,黄河三角洲及北部油田开发的重要后方基地。人口规模:2000年约5.5万人,2010年约8万人。
  城市布局采取紧凑、集中的布局原则,生活区、工业区、仓储区自成组团,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统一布局,相对集中,服务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以现状河道、水面和道路绿化为基础,合理布置绿化景观,美化城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城市景观分为三级:一级是中心路、商场街两侧,安排全区主要公共设施项目,是河口区行政及商贸服务中心。二级是各主要干道两侧,集中反映城区建设风貌。三级是各居住小区中心,为居民日常生活之地。各级景观注重群体效果,力求体现多样和整体的统一,建筑疏密搭配得当,高低错落有致,建筑与绿化同步进行。色彩采用明快、淡雅色调,适当运用鲜艳对比色显示城市活力,居住小区统一规划和安排,布局新颖、活泼,避免传统的“兵营式”排列,并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发展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的居民小区。
  城市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和支道路3个等级,是5横3纵的格网状布局,主干道红线宽度为50米。主要道路的交叉口注意绿化与建筑小品的设计与布置,建筑小品的设计布局与环境相结合,增加艺术气氛。
  1998年,区委、区政府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对河口城区总体规划进行重新编制调整,将河口定位为工矿型城市。按照新的总体规划,河口城市建设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要求,以河口城区为中心,依托东营港,以孤岛、仙河两镇为卫星镇展开布局,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努力形成河口、孤岛、仙河综合型组团式港口城市。包括仙河镇、孤岛镇在内,城市建设总控制区面积为183平方公里。河口城区规划区范围为东起净化站,西到李坨水库以西500米,南起河庆路以南550米,北到八吕村。现在建成区面积为14.3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20.5平方公里。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在规划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城区的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了重新编制调整。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