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58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
分类号: F325
页数: 1
摘要: 建区前,境内无生产资料专营企业,生产资料采购与供应,由境内的各基层供销社承担。河口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成立后,全面承担对生产资料的采购与供应任务。2000年11月,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更名良丰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从业人员13人,营业面积700平方米,批零兼营。
关键词: 生产组织 经营管理 农村生产

内容

建区前,境内无生产资料专营企业,生产资料采购与供应,由境内的各基层供销社承担。河口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成立后,全面承担对生产资料的采购与供应任务。2000年11月,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更名良丰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从业人员13人,营业面积700平方米,批零兼营。
  建区初,沿袭计划供应模式执行计划分配制度,计划品种主要有化学肥料、农药、农膜等品种,改革开放后,取消计划品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进入市场。
  化肥
  20世纪50年代初,肥料供应以有机肥为主,1952年开始,经营硫氨、骨粉。1963年经营品种有尿素、碳酸氨、磷肥,1966年增加氨水、碳酸氢氨、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钾肥、多元素复合肥供应。80年代后,各种化肥经营量增加。1985~1990年,年均销售化肥万吨左右。1991年化肥销售量1.5万余吨。1994年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政策进行调整,经营渠道由原来的供销社独家经营变为多家经营,厂家直销,农机站、种子站、农经站等部门参与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供销社的农资市场占有份额逐年下降。1996年销售各类化肥1.5万吨。1998年后,生产资料公司业务处于停滞状态。
  农药、药械
  建区前,境内农民最早使用的农药是“六六六”粉剂,药械是单管喷雾器。由基层供销社采购供应。1952年,增加西力生、石硫合剂、可湿性“六六六”等品种。1960年前后,增加乐果、“3911”、“1059”等品种。70年代增加“二二三”、“1605”、敌敌畏、辛硫磷、敌百虫、二硝散、氯丹等农药。同时,大量供应压缩喷雾器和双管喷雾器等药械。80年代后,开始供应呋喃丹、久效磷、溴氢菊脂、速灭杀丁、多菌灵、灭菌丹、托布津、福美砷、敌杀死等高效型农药和背负式喷雾器。90年代后,供应农药又增加品种百树得、棉神十号、杀灭菊脂、拿捕净、棉铃宝、盖草能等,供应农药品种达到60多种,药械10多种。1985~2000年,累计销售各类农药150余吨,供应药械1000余架。
  农具、农膜
  建区前,境内农民使用中小农具,供应品种比较单一,有旧式耠子、耧、锄、镰、锨、镐等简陋农具。1953年后,始有新式农具如七寸步犁、十寸步犁、水车、双轮双铧犁、双轮单铧犁等。20世纪70年代起,农民开始使用塑料薄膜。80年代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中小型农具供应量增加。80年代末,大量推广棉花地膜覆盖,蔬菜、西瓜、花生等作物种植也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农村大量建塑料大棚,农用地膜出现供不应求现象。1992年农用地膜销售量增至200余吨。1994年,国家调整生资经营政策,经营渠道拓宽,农具、农膜由一家经营变为多家经营。1998年供销社系统销售地膜180吨,中小农具6000余件。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