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商业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574
颗粒名称: 第十二编 商业贸易
分类号: F71
页数: 24
页码: 289-312
摘要: 第十二编商业贸易包括;第一章国营商业、第二章供销合作商业、第三章个体私营商业和集市贸易、第四章粮油购销、第五章物资供应、第六章成品油经营、第七章医药经营、第八章烟草专卖、第九章对外贸易
关键词: 河口 国内贸易 贸易经济

内容

建国前,境内商品交换方式以农村集市贸易为主。20世纪40年代初,境内解放后,始有合作商业。1942年,义和庄农民崔连升首倡举办复兴合作社,1944年发展到16处,但小型私营商业仍占主导地位。较大集镇是商品集散中心,交易的商品以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日用杂货、牲畜、家禽、木货、土布以及海产品为大宗,外销商品极少。解放区民主政府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策,扶持工商业发展。
  建国初,国营商业、合作商业增多,但其比重较小。1953~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的格局,市场日趋繁荣。1957年,境内集市贸易兴盛。此后,连续受“左”的错误影响,把公私合营和集体商业并转为国营商业,取消了个体商户,并一度取消农村集市,部分商品凭票限量供应。1962年后,适量开放集市贸易,对农产品采取限购、议购、奖售及加价收购等政策,并扩大商品凭票供应与定量供应范围,对部分商品实行高价政策,对国家统配物资实行统一管理计划供应,市场情况逐步好转,物价稳中有降。“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机构遭受冲击,经营网点锐减,集市再度被取消,不久又改为各个集市同一天赶大集,造成流通渠道堵塞,商品短缺。70年代后,胜利油田在境内开发建设,商业、服务业等流通设施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物资供应网点增多,商品相对充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集体、个体商业网点大量增加,市场日趋活跃,商品日渐丰富。
  河口区成立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商业小企业实行改、转、租、包、卖,一度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广筹资金,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流通设施建设,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和相应措施,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商业和城乡集市贸易,个体私营商业呈快速发展态势。1992年取消计划供应,商业实行市场、经营、价格三放开,打破了主要商品由各专业商品流通部门独家经营的格局,油田商业、服务业异军突起,全区第三产业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市场更加繁荣。1993年10月机构改革,国营商业开始改制。1997年,国营商业公司先后进入市场。同时,供销、粮食部门也进行了体制改革。
  2000年,全区共有各类商业零售网点2361个,从业人员11086人,城乡各类市场24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138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8549万元,市场建设总面积187820平方米。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