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农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5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统农具
分类号: S22
页数: 2
页码: 236-237
摘要: 建国前,农民耕作、灌溉、收打、运送和加工,全靠畜力、人力,长期沿用简单的旧式手工工具。建国后50~6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旧农具不断改良,新农具日渐增多,同时,开始引进机械农具。60年代后,新式农具不断出现,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建区后,许多大型机械农具逐渐普及。
关键词: 机具 农业机械 中小农具

内容

建国前,农民耕作、灌溉、收打、运送和加工,全靠畜力、人力,长期沿用简单的旧式手工工具。建国后50~6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旧农具不断改良,新农具日渐增多,同时,开始引进机械农具。60年代后,新式农具不断出现,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建区后,许多大型机械农具逐渐普及。
  耕播农具
  犁建国前,耕地主要用旧式木犁,由木制犁身、犁底、犁把和铁制铲头、犁铧组成,靠畜力拉动。50年代推广7寸步犁、10寸步犁、双轮双铧犁和双轮单铧犁,旧式木犁基本淘汰。
  耠子功能同犁。其构造:两根木制辕杆作为两个扶把,下安装一个小型犁头。一般由1人驾、1人扶、1头牲畜拉动。多为畜弱地少的贫困户使用,今已淘汰。
  耙旧式木耙多为3梃,装有铁齿17一19个,耙体中间固定两块木板,呈“八”字型,供耙地时踩踏。一般由两头牲畜拉动,随耕随耙,现继续使用。
  耧常用的有木制单腿耧和双腿耧,由辕杆、扶把、种箱、耧腿、铁制耧脚等组成。双腿耧间距4、6、8寸不等。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广泛使用,以后逐渐为铁制多腿密植耧代替。
  田间管理收割农具
  锄用于田间松土、除草的传统小农具。锄头大小不等,一般长15~20厘米、宽15-17厘米,密植小麦松土专用锄,锄头较窄,现继续使用。耘锄,是人力、畜力两用的中耕工具,有单把单头、双把单头、双把双头三角耘锄等,用于田间松土比手锄省工节力,现仍广泛使用。
  镰收割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的传统小农具,目前继续沿用。钐镰是境内收割牧草的专用工具,长把、大镰J!。
  锨主要用于翻土、平地、装卸等。大小、样式不一,为农户必备工具。
  镢主要有大镢、小镢两种,大者称大镐、小者称小镐或手镐子。大镢主要用于收刨农作物的地下果实和松土、点播、挖沟、筑畦埂等。短把小镢是收获高梁、玉米等作物秸杆的专用工具,长把小镢用于问苗、清垅。
  汲水工具
  鸳鸯缸子是境内最古老的汲水灌溉工具,为陶制品,两边有耳,人工使用,现已少见。
  辘轳当地称古辘把,由辘轳头、摇把、轴架、井绳、盛水器等构成。为浅井提水灌溉工具,现已少用。
  水车 20世纪50年代引进解放式水车由畜力拉动。60年代使用手摇水车,比较轻便,靠人力摇动。现已少见。
  农田运输工具
  传统农田运输工具有扁担、木制独轮车(分大小两种,小型的称“叫母喳子”)、木制双轮车。20世纪50年代后期,引进胶轮手推车、地排车、胶轮马车等。扁担多为国槐木质,以桑木最好。
  场间农具
  有双权(柳权、腊权和木制三齿排杈、铁齿权等)、筢(竹筢、木筢等)、扫帚、木锨、碌碡、石滚等。
  农副产品加工用具
  传统的加工用具有碾子、磨、轧花机等。碾子、磨均石制,采用人工或牲畜作动力,用-于米面加工。轧花机用于棉花加工,有手摇、脚踏和牲畜牵引3种,现均少见。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