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洋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4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海洋捕捞
分类号: S97
页数: 4
页码: 231-234
摘要: 第一节海洋捕捞包括:渔村、渔民、渔港、海湾、 渔场渔期、捕捞品种等
关键词: 捕捞 水产养殖业 传统渔业

内容

渔村、渔民
  建国初期,境内从事专业捕捞的渔民较少,大多为亦渔亦农。渔民分布主要在六合乡的毕家嘴、夹河、老庙,新户乡的丁王、郭局、东六合等村,约90多人。20世纪70年代从事渔业生产的村扩大到新户乡的新立、中合堂、海丰、东村、西村、双河,义和镇的河王,四扣乡的新建、劝学、二吕等村,渔民约150余人。1983年渔民发展到405人。河口区成立后,从事渔业生产的村庄和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专业村。1995年,全区渔业专业村7个。2000年,有专业村15个,渔民1080户,8400余人,渔民人均纯收入2548元。
  渔港
  建区前渔船多在自然海湾停泊,有简易码头和后方供应设施。建区后,区政府加大渔港建设的投入,促进了全区渔业生产的发展。2000年,境内有初具规模的渔港4个。
  海防渔港 1953年,沾化县在洼拉沟、湾湾沟设有海铺。1956年建定光灯塔,为渔民导航。1964年4月5日大海潮冲毁洼拉沟铺基,渔民迁至湾湾沟,由海防渔业公社管理。1973年,在沾利河东岸距人海口7.5公里处建海防渔港。港内现有码头15座、导航岸标3座、灯塔1座。该渔港水域面积160万平方米,大潮水深2.77米、小潮2.32米。陆域地势平坦,避风条件较好。
  刁口渔港 1974年在挑河河口段东岸建渔港码头,现码头长120米,15个泊位,港口上下河道均可锚泊避风,可停靠渔船350只以上,年吞吐量6500吨,港区面积100余亩,港内设可供加油、渔船修造、水产品加工冷藏等设施。
  新户渔港位于马新河海湾处。1991年7月10日动工,1994年11月11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渔港建设投资1089万元,建有平台码头、永久性砌石平台和铁木柽柳结构临时平台,码头、平台面积6500平方米,渔民居住面积28540平方米。港湾、河道水域面积1万平方米,水深2.52米,可停泊中、小型渔船百余艘。
  东营海港渔港位于东营港以北约2000米处,北与油田码头相连,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60米,平均水深3.5米。该渔港1979年前是自然潮沟,遇有风浪常有部分渔船进沟避风,沟内无任何设施。1980年后,油田修筑海堤、建造码头,逐渐扩大为海湾。1990年,河口区水产局投资10万元在此建立收购站,并沿港北岸、西岸建码头多处,用以停靠渔船和工作船只。1995年,港湾北部码头已连结一体,油田船只和地方渔船停靠有序。港内建有简易住房、饭店、旅馆、供销门市部等配套设施,能停靠渔船400余只,是境内较为正规、配套齐全的大型渔港。
  海湾
  河口区沿海有自然形成和人工形成的海湾多处,有的已建起渔港或码头,主要海湾有:
  潮河海湾位于新户乡西北12公里处,距潮河人海处3公里,河道长6公里,平均水深2米。湾内有码头和其它附属设施。遇有风浪常有当地和外地渔船在此停泊避风,也可上溯于丁王村停泊。
  马新河海湾位于新户乡西北1.5公里处,距马新河人海处15公里。1983年前有码头一个。1995年区政府批准在此建立新户渔港。
  二河(老刁口)海湾位于新刁口东北约10公里处,距二河人海处5公里,原有码头2处,能停泊渔船100余只,1974年因黄河涨大水被冲毁,故迁移挑河东岸。
  三河、四河(黄河故道)、五河海湾
  均系自然海湾,常年有渔船在此停泊避风,湾内无任何设施,渔船自然进出。
  草桥沟海湾属自然海湾,因河门较小一般无船停泊。
  渔场渔期
  建国前,境内渔民多在附近浅海捕捞作业,水深1~20米。河口区成立后,大马力机动渔船增多,渔场随之扩大,渔民作业多在渤海南岸30米等深线以内。另外,境内沿海人海淡水河较多,海水营养盐和有机物较丰富,近海淡水鱼虾较多。
  境内将渔期称渔汛。鱼类以水温变化确定转移时间,可分春、秋两汛。春汛一般以春分到大暑,鱼群由南而北,向海岸边集中。南来之暖流经山东半岛成山角之后,鱼群沿岸洄游,此时春汛到来,春讯大致自2月中旬至6月中旬,4-5月为旺季。秋汛自9月下旬至12月下旬,以10月为旺汛。杂鱼类全年都有,随时可捕。
  河口区沿海主要鱼类汛期
  渔船网具
  建国前,境内渔民使用的渔船多为木帆船。按其规格、性能可分为燕分、马槽、划子等。1950年开始引进机动渔船,之后机动渔船逐年增多。1984年,全区机动渔船发展到36只,共432马力。1990年发展到340只,共5600马力。1995年,拥有机动渔船311只,共5767马力。2000年有渔船312只,共7659马力。
  境内渔民传统网具有张网、插网、须子网、流刺网、围网、抢网及钓钩等。网线为棉、丝、乙纶、化学纤维等。附料主要有浮子、沉子、浮子材料为木料、泡沫塑料,沉子材料为铅、滑石。
  捕捞品种
  捕捞鱼类有梭鱼、青鳞鱼、鲫鱼、鲈鱼等40余种;虾蟹类有中国毛虾、对虾、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等15种;贝类有文蛤、毛蚶、牡蛎等20余种。
  梭鱼近岸沿海性鱼类,喜同龄群游,生活在沿岸河口咸淡水交界处。渔期春讯为3—6月,秋汛为10~12月。梭鱼肉质鲜美,为本区主要海产品之一。孟春时节捕获的鲜梭鱼,被称为“开凌梭”,为时鲜佳肴。
  青鳞鱼俗称柳叶、青林、青皮,属温水性中上层洄游性小型鱼类,喜栖息于沿岸浅海。每年5-7月份产卵,l—2龄生长最快,体长一般为8~16厘米。
  鲈鱼俗称鲈子、寨花、花鲈,喜栖息于咸淡水交界处,亦可生活于淡水中,产卵期在9-11月。鲈鱼肉质坚实洁白、口味鲜美,营养价值高,产量居河口海区鱼类前列。
  颚针鱼俗称青条、鹤嘴鱼、针良鱼,体长一般75~80厘米,生活于近海和河口,肉质稍带酸味,食用价值较少。
  小黄鱼俗称黄花鱼、小黄花、小鲜、小黄瓜,属底层鱼类,体长一般16~26厘米、体重200~300克。
  黄姑鱼俗名铜罗鱼、铜鱼、罗鱼、黄姑子,属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生长快,1龄鱼体长可达24厘米,渔期在5-6月。
  兰点马鲛俗名鲅鱼、马鲛、燕鱼,是一种洄游距离较长的中上层鱼类,一般体长26-52厘米,大者可达1米以上。
  宽体舌鳎俗名目鱼、鳎米、舌头、鳎目、龙力、海秃、细鳞、鳎沙、鳎板、鞋底鱼、开叉鱼、左口,一般体长25~40厘米、体重500~1500克,肉质细腻味美,夏汛鱼最肥,是名贵的海洋经济鱼。
  高眼鲽俗称高眼、长脖、偏口、片口、比目、鹿茸鱼、地鱼,一般体长20厘米,体重200克左右。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海洋冷水性经济鱼类。
  中国毛虾俗称虾皮、水虾、小白虾,系近海产小型虾类。该虾洄游距离短,仅随沿岸当年水温的变化往返于近岸,5月开始产卵,12月进入越冬场,产量居虾类之首。
  对虾是一种暖水性大型洄游虾,著名的海产珍品。该虾5月上旬开始产卵,幼虾6—7月在河口附近摄食成长,8月初体长可达8厘米,12月下旬分散越冬。
  鹰爪虾又名江虾、厚皮虾、海米虾、粗皮虾。每年4月在河口海域作业生殖洄游,10月下旬洄游越冬场。该虾是加工虾米的主要虾种。
  三疣梭子蟹俗称梭子蟹,是一种暖温性大型多年生蟹类。春汛产卵群体主要为二年生个体,4-6月份近岸产卵场雌性个体占75%以上,秋汛在近海捕捞的一般为当年生补充群体。梭子蟹肉质鲜美,是河口区产量最多、个体最大的海产经济蟹类。
  中华绒鳌蟹俗称毛螃蟹、河蟹。有生殖洄游性,每年秋季顺河而下到河口咸水与淡水交界处产卵,翌年春溯河而上在淡水中生长,成蟹个体体重200克以上。
  口虾蛄俗名皮皮虾、琵琶虾、虾耙子、虾公驼子、爬虾、东方虾蛄。味道鲜美,是沿海群众喜食的水产品。
  文蛤亦称花蛤,其肉鲜美,为蛤中上品,主要分布在106’和四河以东,年产量在150~200万公斤之间。1992年,成蛤大量出口韩国、日本,大部分幼蛤运往辽宁沿海养殖。
  毛蚶又名毛蛤,主要分布在浅海靠河门地带,出肉率高、肉味鲜美,一般春秋两季为捕捞期。
  四角蛤喜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泥滩中,春秋两季采捕。
  缢蛏俗称蛏子、青子,蛏肉味道鲜美,可加工成蛏干、蛏油等。
  近江牡蛎以在淡水人海的河口生长最繁盛而得名。
  红螺又名海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