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作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48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作物保护
分类号: F307.1
页数: 2
页码: 219-220
摘要: 境内历年不同程度发生农作物病虫害,喧虫是最常见的害虫。其他常见病虫害有小蔓蚜虫和锈病,玉米二代玉米螟、粘虫、红绿C.蛾、蚜虫,谷子粟灰螟和粘虫。地下害虫以喽蛄、蛴螬和金针虫危害最大。
关键词: 种植业 耕地面积 作物产量

内容

境内历年不同程度发生农作物病虫害,喧虫是最常见的害虫。其他常见病虫害有小蔓蚜虫和锈病,玉米二代玉米螟、粘虫、红绿C.蛾、蚜虫,谷子粟灰螟和粘虫。地下害虫以喽蛄、蛴螬和金针虫危害最大。
  病虫害防治
  清代和民国初主要靠人工捕捉和轮作换筐防治病虫害。建国后50年代开始用药剂防台,其方法是将药液用水稀释后盛盆内用炊帚洒,粉剂则置稀袋内用手抖洒。50年代后胡至70年代用压缩喷雾器和手摇喷粉器喷沲。80年代药械革新,用手动背负活塞喷雾撂、电动超低量喷雾器、背负式喷雾机、三缸舌塞泵、担架式喷雾机和离心泵喷雾机等施街。同时提倡利用人工、药剂、生物、农业等多降手段综合防治病虫害。
  治蝗是河口区农作物保护的重点事项。竟内北部、东部濒临渤海,荒洼空旷,荆蒿丛生,历来为飞蝗产卵孳生之地,常酿灾致害。可口区蝗区面积为200万亩,共划分为27个1、蝗区。1953年境内建治蝗站,在郭局、四巾、义和等地设药械仓,供应各辖区的治蝗药戚。1963年始用飞机撒药治蝗。治蝗站每年)月份对蝗区查卵,5月上旬查夏蝗,9月中旬查秋残蝗。用拉网普查法,计算发生密度,充计发生面积,制定防治方案。防治方法主要采用药剂喷杀、人力捕打和飞机空撤药物等。枣国后发生的每次蝗灾都得到了有效控制。,o年代至90年代初,蝗虫只有小面积发生,易于控制。90年代中期,蝗虫灾害死灰复燃。1995年,东亚飞蝗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19.3万亩次,其中夏蝗发生面积59.9万亩,共调飞机治蝗9架次,动用机械12台次,灾情得到及时控制。1996年,东亚飞蝗属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14.4万亩次,防治40万亩。其中夏蝗发生面积56.92万亩,防治30万亩,对飞蝗连片发生的蝗区飞机防治12架次,防治面积14万亩。1997年东亚飞蝗属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18.6万亩,防治24.5万亩。其中夏蝗发生61.7万亩,防治77.7万亩,秋蝗发生56.92万亩,防治16.8万亩。年内河口区11号蝗区出现0.2万亩高密度蝗区,最高密度1000头/平方丈以上,5号蝗区出现0.1万亩高密度蝗虫,密度3000头/平方丈以上。1998年,东亚飞蝗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5.49万亩,防治32.1万亩次,其中夏蝗发生79.19万亩,防治18.6万亩,秋蝗发生76.3万亩,防治13.5万亩,最高密度1500头/平方丈,飞机防治19架次,防治面积22万亩。1999年飞蝗发生面积128.02万亩,防治27.5万亩次,其中夏蝗发生72.47万亩,防治18.6万亩,秋蝗发生55.55万亩,防治8.9万亩。2000年,飞蝗发生面积157万亩,防治42万亩,其中夏蝗发生76万亩,防治32万亩,秋蝗发生81万亩,防治10万亩。年内河口区1号、5号、16号、21号蝗区秋蝗都出现较高密度,最高1000头/平方丈左右。
  植物检疫
  农作物检疫对象有种子、秧苗、植物产品等。农业部门为防止有病虫害的植物传入传出,对粮、棉、菜等作物进行过多次普查。普查表明,在引进外地种子时,因检疫不严,致使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和小麦锈病等危险性病害传入境内。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