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肥料施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48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肥料施用
分类号: F307.1
页数: 2
页码: 218-219
摘要: 境内农作物施用的肥料主要有土杂肥、畜圈肥、人粪尿、草木灰、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和尿素、氨水、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磷肥、硫酸钾、复合肥等化学肥料。农作物施用肥料的方式分为基肥、追肥、种肥3种。
关键词: 种植业 耕地面积 作物产量

内容

境内农作物施用的肥料主要有土杂肥、畜圈肥、人粪尿、草木灰、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和尿素、氨水、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磷肥、硫酸钾、复合肥等化学肥料。农作物施用肥料的方式分为基肥、追肥、种肥3种。
  基肥
  境内农民历来重视施用基肥。建国前,习惯以畜圈肥、人粪尿、土杂肥等农家肥均匀撒于地面,经耕翻分布于土地耕作层内。由于肥料少,一般农户只能每年施一次,亩施肥量2—3车,边远地往往几年不施肥,偶尔施肥,量也极微。建国后50年代开展全民造肥积肥活动,60年代养猪大发展,各生产队成立常年积肥专业队,农家肥料数量增多,施肥量增加,但仍不能做到全部耕地年年施肥,边远地仍然“白种下地”。70年代后期,推广以氮素化肥作基肥,随土地翻耕施于犁底。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家家养牲畜,农家肥数量大增,同时推广氮、磷化肥配合基肥,一般亩施农家肥4-5车,高产田茬茬施肥。
  追肥
  境内农民一向有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内追施肥料的习惯,施过基肥的一般不再追肥。农业合作化以后,追肥面积有所扩大,多以厩肥、陈炕土、草木灰等追肥于麦田地表、谷子行间或玉米、高梁植株根部。60年代后,追肥以化肥为主。70年代后,除大豆外,其他农作物均多次追施。80年代后推广配方施肥、指标化栽培、根外追肥等科学方法,同时推广大豆初花期追肥。根外追肥多以氮肥、磷肥与缩节腰、助壮素、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合施用。
  种肥
  农业合作化以前,少数农户播种小麦时,以人粪干或煮熟的大豆随种下地。60年代后,重视施基肥,提倡“一炮轰”(一次施足),不再施用种肥。80年代后,播种小麦、棉花始推广施用种肥,一般亩施尿素或磷酸二铵不超过3公斤。1984年,全区农作物化肥施用总量为932吨,其中氮肥691吨、磷肥220吨、复合肥21吨,氮磷钾比例为74.1:23.6:2.3,平均亩施5公斤。1995年,化肥施用量5360吨,其中氮肥2850吨、磷肥1511吨、复合肥1012吨、钾肥13吨,平均亩施18.9公斤。1997年施化肥1920吨,其中施氮肥1040吨,磷肥654吨,钾肥226吨,氮磷钾比例为54:34:12。2000年,施化肥10404吨,其中施氮肥6088吨,磷肥4176吨,钾肥140吨,氮磷钾比例为59:40:l。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