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子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4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种子改良
分类号: F307.1
页数: 2
页码: 217-218
摘要: 建区前,境内农作物良种繁育与改良起步较晚,且繁育品种和数量也很少。河口区成立后,此项工作进展较快。1987年,良种繁育步入正规,开始良种的生产、管理和经营。1993年,区种子站建立检验室,配备专职检验员,各乡镇成立农技综合服务站,形成以区种子站为骨干,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为桥梁,村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先后繁育出棉花鲁棉6号、中棉16;水稻中国91、津稻1187,玉米鲁玉3号、鲁玉5号、掖单4号、掖单13号;高梁渤杂14号、河粮1号;大豆鲁豆4号、鲁豆10号、鲁豆11号及86 -1新品种,年年自繁自用有余。1991年,河口区开始实施冬小麦良种繁育“125”工程(每年1亩穗行比较鉴定田、200亩原种田、5000亩二级种子田),实行区、乡(镇)联合繁种供种,年供种100万公斤,农作物良种率逐年增加。1996年,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建立各类种子基地5250亩,其中小麦种子田4950亩,玉米种子田300亩,共生产良种700吨,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大豆等主要作物统供率45%。1997年有各类种子面积8100亩,其中小麦种子田4950亩,玉米种子田900亩,水稻种子田2250亩,共生产种子800吨,良种统供率55%。1998年建立种子基地6000亩,其中小麦种子田3450亩,水稻种子田900亩,抗虫棉种子田300亩,大豆种子田1350亩,共生产良种900吨,良种统供率70%,良种覆盖率95%。
关键词: 种植业 耕地面积 作物产量

内容

种子繁育与改良
  建区前,境内农作物良种繁育与改良起步较晚,且繁育品种和数量也很少。河口区成立后,此项工作进展较快。1987年,良种繁育步入正规,开始良种的生产、管理和经营。1993年,区种子站建立检验室,配备专职检验员,各乡镇成立农技综合服务站,形成以区种子站为骨干,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为桥梁,村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先后繁育出棉花鲁棉6号、中棉16;水稻中国91、津稻1187,玉米鲁玉3号、鲁玉5号、掖单4号、掖单13号;高梁渤杂14号、河粮1号;大豆鲁豆4号、鲁豆10号、鲁豆11号及86 -1新品种,年年自繁自用有余。1991年,河口区开始实施冬小麦良种繁育“125”工程(每年1亩穗行比较鉴定田、200亩原种田、5000亩二级种子田),实行区、乡(镇)联合繁种供种,年供种100万公斤,农作物良种率逐年增加。1996年,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建立各类种子基地5250亩,其中小麦种子田4950亩,玉米种子田300亩,共生产良种700吨,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大豆等主要作物统供率45%。1997年有各类种子面积8100亩,其中小麦种子田4950亩,玉米种子田900亩,水稻种子田2250亩,共生产种子800吨,良种统供率55%。1998年建立种子基地6000亩,其中小麦种子田3450亩,水稻种子田900亩,抗虫棉种子田300亩,大豆种子田1350亩,共生产良种900吨,良种统供率70%,良种覆盖率95%。
  良种推广应用
  建国后,农作物的种子来源,主要是从沿用的农家品种中选优自留。自20世纪70年代起,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开始更新。
  棉花 1984年前种植鲁棉1号,1985年引种鲁棉2号,1986年引种鲁棉6号,1989年引种辽棉9、中棉16,经试种淘汰辽棉9。1991~1995年,全区4万亩棉田普遍种植抗病早熟品种中棉16。1996年引进鲁棉6、中棉12、中棉17,1998年主要引进中棉16、辽棉9、抗虫棉33B。1999~2000年重点引进SK-1、SK-2、荷棉l、荷棉3、GK-12、中棉29、RH-1等,平均由亩产82.3公斤提高到109.6公斤,最高亩产118.3公斤。
  小麦 1984年大面积种植昌乐5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5%,1985年引种鲁麦7号,1990年更换为鲁麦14号,1991年引种鲁麦15号。1994年更换为鲁麦19、莱州953,并开始普遍种植,成为当地的当家品种。
  水稻 1984年使用农垦57,混杂退化严重。1985年更换为杂交稻汕优63,米质较差。1991年引种中国91,1993年引种津稻1187,均属优质高产型品种。1994年引进并普遍种植晚播早熟节水型品种金珠1号。1996年主要引进推广中国91。1997~1998年主要引进推广津稻1187、中作8593。1999~2000年重点引进推广津稻305、中作8593、豫粳6、豫粳9128等新品种,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
  大豆建区初期仍使用60年代的老品种,西部4个乡镇主要是向阳1号、饼肥1号,六合乡则是农革第l号、文革1号、善土66-21、齐黄l号等。1986年引种鲁豆4号、鲁豆2号。1992年西部各乡镇推广太平乡徐宝东选育的86-1。1993年引种高蛋白品种鲁豆10号(蛋白含量46.44%)。1995年引进早熟高产品种鲁豆11号。1996~1998年重点引进推广鲁豆10、鲁豆11、鲁豆4、青梅等品种。1999~2000年主要引进推广鲁豆4、鲁豆5127、鲁豆26、鲁豆11等新品种。
  玉米 20世纪80年代引进早熟品种鲁玉3号、鲁玉5号。1985年引进掖单4号,1991年引种鲁玉10号,1994年引种掖单13号。1996~1998年重点引进掖单4号、烟单14,丹玉13、鲁玉5号等品种。1999~2000年主要引进推广烟单14、西玉3号、掖单22、鲁单14,引进示范胜玉12、鲁单50、农大108等品种,平均亩产由25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左右。
  高梁 1965年开始引进杂交种,1992年起普遍种植,多为渤杂14。1993年引进抗4杂交种。1995年推广河粮l号。
  瓜果蔬菜建区后,河口区先后引进黄瓜品种津杂l号、津杂4号、长春密刺、新泰密刺等,引进西瓜品种有金钟冠龙、新红宝、密宝、琼苏、郑杂5、兰州P2 、丰收2号等。1985年引进脱毒土豆种和鲁白l号、山东4号白菜品种。1991年引进天津黄苗、潍坊青苗芹菜品种和西粉3号、中蔬4号等西红柿品种以及与大棚黄瓜嫁接相配套的黑南瓜品种。1992年引进白菜品种抗70。1994年引进苍山薹蒜品种。
  牧草 1989年,河口区建成人工草场,引进种植沙打旺和紫花苜蓿。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