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河口区志》 图书 |
唯一号: | 151320020210005483 |
颗粒名称: | 第三节 种子改良 |
分类号: | F307.1 |
页数: | 2 |
页码: | 217-218 |
摘要: | 建区前,境内农作物良种繁育与改良起步较晚,且繁育品种和数量也很少。河口区成立后,此项工作进展较快。1987年,良种繁育步入正规,开始良种的生产、管理和经营。1993年,区种子站建立检验室,配备专职检验员,各乡镇成立农技综合服务站,形成以区种子站为骨干,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为桥梁,村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先后繁育出棉花鲁棉6号、中棉16;水稻中国91、津稻1187,玉米鲁玉3号、鲁玉5号、掖单4号、掖单13号;高梁渤杂14号、河粮1号;大豆鲁豆4号、鲁豆10号、鲁豆11号及86 -1新品种,年年自繁自用有余。1991年,河口区开始实施冬小麦良种繁育“125”工程(每年1亩穗行比较鉴定田、200亩原种田、5000亩二级种子田),实行区、乡(镇)联合繁种供种,年供种100万公斤,农作物良种率逐年增加。1996年,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建立各类种子基地5250亩,其中小麦种子田4950亩,玉米种子田300亩,共生产良种700吨,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大豆等主要作物统供率45%。1997年有各类种子面积8100亩,其中小麦种子田4950亩,玉米种子田900亩,水稻种子田2250亩,共生产种子800吨,良种统供率55%。1998年建立种子基地6000亩,其中小麦种子田3450亩,水稻种子田900亩,抗虫棉种子田300亩,大豆种子田1350亩,共生产良种900吨,良种统供率70%,良种覆盖率95%。 |
关键词: | 种植业 耕地面积 作物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