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4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作物栽培
分类号: F307.1
页数: 5
页码: 213-217
摘要: 境内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谷子、高梁、棉花、花生、瓜菜等。建国前,因受地势、水利和种植习惯的影响,多采用粗放型栽培管理,基本上是广种薄收。建国后,开始推广应用农作物栽培科学技术。河口区成立后,通过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对种植业的科技投入,科学种田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种植业 耕地面积 作物产量

内容

境内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谷子、高梁、棉花、花生、瓜菜等。建国前,因受地势、水利和种植习惯的影响,多采用粗放型栽培管理,基本上是广种薄收。建国后,开始推广应用农作物栽培科学技术。河口区成立后,通过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对种植业的科技投入,科学种田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小麦
  境内主要农作物之一。清代和民国时期,境内小麦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家地(距村庄近的地)、洼地(境内东部的淤荒或离家远的地)都有种植。受境内晚秋、春季多干旱气候的影响和传统种植方式的制约,产量仅占粮食总产量的1/6。建国初,开始引进优良品种,播种面积扩大,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0%,仍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亩产量在40公斤上下浮动。60年代中期,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施用化肥,提倡深耕、合理密植,小麦单产增长30%以上。70年代后,对农田进行旱、涝、碱综合治理,水利设施配套,灌溉能力提高,普遍推行密植耧和机播,推广昌乐5号、泰山1号等优良品种,改大田平播为畦播,小麦亩产达到60公斤以上。1980年后,对有水浇条件的地区,普遍推广足墒、足肥下种,重追起身、拔节肥和浇好起身、拔节、灌浆水,同时注重病虫害的防治。对无水浇条件的旱田麦,选用抗旱品种,施足底肥,实行镇压、划锄保墒,培育壮苗等措施。晚茬麦注意选用适宜晚播的早熟、抗冻、抗病、抗倒伏的品种,还实行棉麦套作。河口区成立后,实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以义和镇、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和新户乡为主体的小麦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
  玉米
  境内主要农作物之一。民国初期开始种植。建国前,种植面积仅占粮食种植面积的7%。建国后,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多为当地农家早熟品种,少量种植中晚熟品种,亩产在50~70公斤。60年代前,水浇条件差,肥力不足,群众习惯稀植,行距为43.2厘米(八寸耧),亩植2000株左右,常为大豆或绿豆间作。播种前一般不施基肥,只在苗期追施炕洞灰或陈年土杂肥。60年代开始引进玉米杂交种。70年代后期,推广麦田套种。河口区成立后,推广早熟高产杂交品种,随着水浇条件的改善和施肥量的增多,种植密度加大,亩植4000~4500株以上,亩产可达350公斤左右。主产区在新户、义和、太平等乡镇。
  谷子
  清代及民国初期,谷子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因谷子耐干旱、产量较高、易保存,秸杆又是饲养大牲畜的优质饲料,故种植面积较大。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种植面积仍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0%以上,多为当地农产品种,有猫爪谷、紫根谷、小黄谷、红粘谷、小金谷和沾化碱谷等,均为春播作物。习惯等行距(65厘米)种植或宽窄行相间(宽行65厘米、窄行32.5厘米)种植。50年代末,大面积种植地瓜,谷子种植面积锐减。90年代初引进推广夏播早熟新品种,与小麦、玉米、大豆轮作,采用40厘米等行距播种,亩产一般在120公斤以上,高产者可达150~200公斤。
  大豆
  境内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长,播种面积大。建国前种植面积列粮食作物面积的第三位或第四位。因种子杂劣、管理粗放,产量低而不稳。建国后,60年代以前,主要是传统品种小黄豆、铁麻杆、吊死鬼、红毛衣、高粱红、落地黄、六月红、羊眼、大青豆和小青豆等,均宜春播。70年代更新推广早熟新品种向阳1号、美国9号和广文丰5号等,逐步改为夏播,亩产量增至150公斤左右。河口区成立后,普遍种植鲁豆1、4、5号和向阳1号等,注重科学种植,实施适时播种、增施肥料、合理密种,适当浇水等增产措施。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以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六合乡为主体的大豆经济产业区。
  高梁
  境内土地瘠薄,盐碱地多,又多春旱夏涝,故群众习惯种植高梁。清代及民国初期为当地群众的主粮,建国前种植面积一直居首位。其栽培方式主要是春播、稀植,夏播很少,称“晚高梁”,基本不施基肥,很少追肥,迟至寒露或霜降成熟。1965年开始普遍引种杂交高梁。70年代后期,推广高产玉米,实行一年两熟,不再大面积种植高粱,只在边远地片少量种植。
  杂粮
  境内传统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主要有绿豆、红小豆、豇豆、黍稷、白豆等。建国后,60年代前各有少量种植面积,因产量低,又非主粮,种植日渐减少。进入80年代,主粮高产,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用作生活调剂的小杂粮需量日增,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主要品种:绿豆有一柱香、大明子、小明子,小豆有红小豆、朱砂豆等品种,白豆有黑脐爬豆,黍稷有黄黍、皂皮黍子等品种。绿豆可春播,也可夏播或与棉花、玉米间作。白豆、小豆多夏播或在经夏季雨水压碱后的地块上点播。黍稷以前多春播,近年多夏播。
  棉花
  境内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棉区集中在黄河故道两侧,品种为当地“土棉”(亚洲棉),分白色和紫色两种。建国前种植面积小,产量亦不高。建国后,种植面积有所扩大。1957年开始推广棉花良种,改进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产量有所提高。1984年种植面积8.3万亩,总产(皮棉,下同)3415吨,亩产41.1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几年,植棉面积有所下降。境内棉花产区主要分布在新户、太平、义和等乡镇。建国初期沿用传统植棉方法,干籽下地,播期较晚,管理粗放,尤其对病虫害束手无策。自1957年,开始普遍实行浸种或温汤浸种下地,防治病虫害措施逐步科学化。80年代推广优良品种鲁棉l号、6号,引进中棉10号,改传统的春播为麦收前10~15天在麦田点播种植。自1983年始,普遍推广棉花地膜覆盖。此后几年,种植面积有所下降。1987年后,随着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从来无植棉习惯的乡镇也开辟为棉花种植区,开始推广使用助壮素、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霜前花比例明显增大,产量显著提高。1998年逐步推广抗虫棉品种,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花生
  境内土地多为沙质土,除盐碱地外,大多适合种植花生。境内种植花生的历史虽然较长,但管理粗放,栽培技术落后,20世纪50年代,平均亩产50公斤左右。河口区成立后,不断更新良种,采用科学施肥,改平地点种为起垄合理密植,新的栽培技术逐步普及,产量不断提高。1984年亩产达到86公斤,2000年亩产140多公斤。
  瓜菜
  建国前,境内瓜菜种植为零星种植,以自食为主,集市销售为次,主要品种为西瓜、冬瓜、南瓜、黄瓜、丝瓜、甜瓜、脆瓜、西葫芦、白菜、菠菜、辣椒、茄子、萝卜、土豆、茼蒿、葱、韭、蒜、藕、扁豆、豆角等。20世纪80年代,引进芹菜、甘蓝、花椰菜、油菜、西红柿、洋葱、食用菌等。1987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并且由田园种植向成片和大棚菜转变。主要集中在六合、义和、四扣等乡镇。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