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48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F307.1
页数: 2
页码: 212-213
摘要: 建国前,境内地广人稀、农具落后、生产条件差,涝灾、河患等灾害频繁发生。农作物种植多为一年一熟制,部分地势较高的地片采用两年三熟制,适宜一年两熟制种植的地片甚少。1955年起,随着引黄灌溉工程的兴建和对涝洼地的治理,农作物种植逐步向两年三熟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农田水利设施逐步配套,一年两熟逐步推开,两年三熟种植面积缩减。80年代以后,随着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两熟制的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全区一年两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17.5%,两年三熟占48.4%,一年一熟占34.1%,复种指数130.3%。1984~1995年,复种指数变幅在128.6~146.7%之间。2000年一年一熟占30.8%,一年两熟占50%,两年三熟占19.2%,复种指数变幅在130.6%~150%之间。一年两熟制主要方式是冬小麦与夏玉米、夏高梁(间作绿豆)、夏大豆等,以冬小麦为主体,套种或麦收后接种夏播作物,收秋后再种冬小麦。两年三熟制的茬口主要是第一年为春作物、冬小麦,第二年为晚秋作物。一年一熟制作物主要是棉花、花生、春大豆和水稻。与此同时,还推广套作、轮作、间作、混作等耕作方法。
关键词: 种植业 耕地面积 作物产量

内容

建国前,境内地广人稀、农具落后、生产条件差,涝灾、河患等灾害频繁发生。农作物种植多为一年一熟制,部分地势较高的地片采用两年三熟制,适宜一年两熟制种植的地片甚少。1955年起,随着引黄灌溉工程的兴建和对涝洼地的治理,农作物种植逐步向两年三熟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农田水利设施逐步配套,一年两熟逐步推开,两年三熟种植面积缩减。80年代以后,随着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两熟制的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全区一年两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17.5%,两年三熟占48.4%,一年一熟占34.1%,复种指数130.3%。1984~1995年,复种指数变幅在128.6~146.7%之间。2000年一年一熟占30.8%,一年两熟占50%,两年三熟占19.2%,复种指数变幅在130.6%~150%之间。一年两熟制主要方式是冬小麦与夏玉米、夏高梁(间作绿豆)、夏大豆等,以冬小麦为主体,套种或麦收后接种夏播作物,收秋后再种冬小麦。两年三熟制的茬口主要是第一年为春作物、冬小麦,第二年为晚秋作物。一年一熟制作物主要是棉花、花生、春大豆和水稻。与此同时,还推广套作、轮作、间作、混作等耕作方法。
  套作
  20世纪70年代后期,境内开始在水肥条件良好的地片推广。其主要方式是麦田套作玉米、大豆、杂交高梁等。80年代,又推广棉麦套作。套作广泛用于蔬菜种植。1995年,全区套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8%。2000年全区麦套玉米、大豆、花生、蔬菜、棉花等面积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1.5%。
  轮作
  传统的方法是禾本科与豆科作物轮作,俗称“换茬”。80年代以前,多采用高粱一小麦一大豆和谷子(玉米)一小麦一大豆两种形式,3种作物三年一轮。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小麦一大豆一小麦一玉米(或谷子)二年一轮的轮作方式,同时施行棉花与粮食作物轮作。1995年全区轮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5.1%。2000年轮作面积13.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3%。
  间作
  境内农民素有作物间作的习惯。多系夏大豆与夏玉米间作,即两行玉米四行大豆或两行大豆两行玉米;高粱与谷子间作,群众谓之“枪里加锏”,多成两行谷子一行高粱或四行谷子两行高梁种植。还有高梁与豆子或黍子等杂粮间作,地瓜与玉米或芝麻间作,棉花与西瓜间作等。近年主要有玉米与大豆间作、果粮(菜)间作、枣粮间作。1995年,全区间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5.8%。2000年全区间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2.3%。
  混作
  20世纪40~60年代中期,绝大多数作物是混作,后随着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混作面积逐年减少,棉花与芝麻、高梁与芝麻、高粱与谷子混作,群众称“满天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出现了小麦田里混作菠菜。90年代,全区混作物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7.7%。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