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河口区志》 图书 |
唯一号: | 151320020210005481 |
颗粒名称: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分类号: | F307.1 |
页数: | 2 |
页码: | 212-213 |
摘要: | 建国前,境内地广人稀、农具落后、生产条件差,涝灾、河患等灾害频繁发生。农作物种植多为一年一熟制,部分地势较高的地片采用两年三熟制,适宜一年两熟制种植的地片甚少。1955年起,随着引黄灌溉工程的兴建和对涝洼地的治理,农作物种植逐步向两年三熟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农田水利设施逐步配套,一年两熟逐步推开,两年三熟种植面积缩减。80年代以后,随着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两熟制的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全区一年两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17.5%,两年三熟占48.4%,一年一熟占34.1%,复种指数130.3%。1984~1995年,复种指数变幅在128.6~146.7%之间。2000年一年一熟占30.8%,一年两熟占50%,两年三熟占19.2%,复种指数变幅在130.6%~150%之间。一年两熟制主要方式是冬小麦与夏玉米、夏高梁(间作绿豆)、夏大豆等,以冬小麦为主体,套种或麦收后接种夏播作物,收秋后再种冬小麦。两年三熟制的茬口主要是第一年为春作物、冬小麦,第二年为晚秋作物。一年一熟制作物主要是棉花、花生、春大豆和水稻。与此同时,还推广套作、轮作、间作、混作等耕作方法。 |
关键词: | 种植业 耕地面积 作物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