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商企业(个体)登记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4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工商企业(个体)登记管理
分类号: F203.9
页数: 1
页码: 185
摘要: 建区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搞活,加强对企业登记管理,采取“先上车、后补票,先登记、后规范”的原则,积极支持乡镇集体企业发展。1996年,全区共登记注册企业914户,其中法人企业285户,营业性企业629户,注册资金3.7亿元。1998年,依照国家法规,对企业进行年检,对查无下落、倒闭的185户企业吊销营业执照,并依照有关规定,对关停并转企业办理注销登记。1999~2000年,对企业登记档案进行彻底清查,对94户未年检和倒闭企业吊销营业执照。全区企业实行微机数据档案管理,建立“经济户口”,实现网上查询。
关键词: 河口 工商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

内容

企业登记管理
  建区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搞活,加强对企业登记管理,采取“先上车、后补票,先登记、后规范”的原则,积极支持乡镇集体企业发展。1996年,全区共登记注册企业914户,其中法人企业285户,营业性企业629户,注册资金3.7亿元。1998年,依照国家法规,对企业进行年检,对查无下落、倒闭的185户企业吊销营业执照,并依照有关规定,对关停并转企业办理注销登记。1999~2000年,对企业登记档案进行彻底清查,对94户未年检和倒闭企业吊销营业执照。全区企业实行微机数据档案管理,建立“经济户口”,实现网上查询。
  个体登记管理
  1984年,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发展个体工商户98户,从业人员不足300人,按照“鼓励发展,积极引导”的原则,及时对个体工商户的申请进行审查、核准和发照,并对全区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加强管理和监督,对缺斤少两、搀杂使假以及无照经营者,视情节给予罚款、补税、吊销执照、停业整顿等处理。
  1985年,从调整产业结构人手,帮助个体私营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至1989年3月,发展个体工商户1600户。1989年4-6月,按照国家工商局指示精神,对全区个体工商户统一换发营业执照,重新按标准建档、报表统计,加快对个体工商业规范管理的步伐。1992年,制定并实施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在登记工作中,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从业人员。1993年10月,将个体营业执照的核发委托给基层工商所办理,允许先放开、后规范,先营业、后登记。对无证经营采取取缔与规范相结合,以规范促发展的新措施,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发展,截止1993年12月底,个体工商户从1984年建区时的98户发展到3372户,其中,工业126户,交通运输业316户,商业2045户,饮食业459户,服务业193户,修理业233户,私营企业从零发展到38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从不足300人发展到6144人。
  1994~1995年,针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情况,加大市场建设步伐,扩大经营摊位和兴建商品房,改善经营环境和搞好配套服务等管理措施,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1996~1998年,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转向法制管理与服务管理相结合上,以执法管理为重点,以服务管理为动力。积极协调社会力量搞好市场建设,改善经营环境。开展取缔无照经营活动12次,取缔无照经营户146户,促使个体私营企业走上合法健康发展道路。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有关文件和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区直各单位干部领办创办个体私营经济,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到1998年底,共登记领办创办示范项目235户,专业户808户,安置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经济358人,为个体私营业户解决流动资金2102万元。1999~2000年,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转入微机档案管理,建立经济户口登记监管数据库、信息库和现代化管理系列制度,以个体工商户为单位,按区域分片管理,并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连锁店、专卖站、修理店,建立个体私营行业小组,自我发展。至2000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达到5803户,个体私营企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