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市场物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44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市场物价
分类号: F726.2
页数: 7
页码: 175-181
摘要: 解放前,境内市场物价自由涨落,物价混乱。解放后,境内物价由沾化、利津、垦利三县根据国家政策实行全面管理。河口区成立后,.由区物价部门统一管理。
关键词: 河口 物价管理 物价政策

内容

解放前,境内市场物价自由涨落,物价混乱。解放后,境内物价由沾化、利津、垦利三县根据国家政策实行全面管理。河口区成立后,.由区物价部门统一管理。
  1984年10月,小商品价格全部放开,第四季度由于消费基金增长过猛,乱涨价之风比较严重,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1985年,虽然物价总水平有所上升,但市场基本稳定。4-5月份,价格改革方案出台后,全区陆续放开肉、禽、蛋、菜等购销价格和国产手表、家用电风扇、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等5种商品价格;改粮食统购为合同定购,实行比例价。全区市场零售价格总水平有较大幅度上升。三、四季度加强宏观调控,采取一系列控涨措施,同时开展了物价大检查,四季度市场物价指数基本与三季度持平。
  1986年,先后放开黑白电视机、名牌自行车、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等日用工业品价格,扩大实行浮动价格的范围,使日用工业消费品价格稳中趋升。农副产品上市品种、数量和范围明显增大,主要副食品价格稳中有降,比上年下降o.7个百分点。
  1987年7月放开13种名酒价格,调高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定购价格,调整肥皂、农药、搪瓷制品等价格,提高纯毛线、进口手表、黄金饰品价格,放开乡(镇)、村办等集体企业的产品价格。河口市场价格涨幅较大,较上年上升22.2%。
  1988年,按照微调方针,提高合同定购小麦收购价格,农、地膜出厂价格也分别由原来的每吨5300元和5500元提高到每吨6100元和6300元。粮、棉、油挂钩奖售化肥按平价执行,其它化肥根据出厂价、进货价和计划外同品种价格,加以平均,制定零售价。根据市场供求实际,适当提高冬小麦、面粉、油菜籽、菜籽油的合同定购价格,调整肉、蛋、菜、糖等4种主要副食品零售价格。配合计划、物资、外贸等单位,有计划地适当调整部分轻纺、医药、化工、农机等120余种轻、重工业品销售价格的“差价返还”政策。协助军马场食品厂重新核算了“欣马”牌特曲、“仙沟”牌老窑、大曲酒等产品成本,审批其出厂、销售价格。由于价格改革力度较大,消费基金增长过快,流通秩序混乱,一度发生“抢购风”和“涨价风”,集市贸易价格持续上涨,呈现出起点高、上升快、品种多的特点,除日用杂品类外其他品种市场价格全面上涨。全区物价涨幅较上年上升21%。
  
  1989年,根据省、市统一部署,调整粮食定购价格,每50公斤小麦提高1.70元,玉米提高1.00元,粳稻提高6.05元,谷子提高1.00元。农用塑料薄膜实行综合平均价格,农膜出厂价每吨8100元,零售价每吨9210元;地膜出厂价每吨8300元,零售价每吨9200元。同时对部分农药,特别是对9种亏损较大,农业又急需的农药进行价格调整。全区市场物价逐月下降,总指数较上年下降1.2%,但粮食类、食用植物油、干菜类价格仍有大幅度上涨。其中粮食上升47.9%,食用植物油上升89.3%,于菜上升49%,日用杂品上升48.8%。肉类供应充裕,价格稳中有降。
  1990年,国家采取小步微调的方针,提高敌敌畏等10种农药价格,提价幅度1094- 30%,同时降低农用地膜的出厂、销售价格,调整后农膜出厂价6460元/吨,零售价7360元/吨;大棚膜出厂价6570元/吨,零售价7490元/吨;地膜出厂价6670元/吨,零售价7600元/吨;微膜出厂价7020元/吨,零售价8000元/吨。全区集市贸易价格除个别类外都有所回落,总指数比上年下降4.4%,市场零售价指数出现建区以来的第一次负增
  1991年,适当调整民用燃料、农用塑料膜、铁锅、电子类等商品价格,分期分批放开钟表、服装等117种(类)商品价格和理发、浴池等收费标准,取消治理整顿期间采取的近期价临时措施和电冰箱、洗衣机等商品的提价申报制度和差率控制,提高农用塑料薄膜的出厂和销售价格。农膜出厂价7670元/吨,零售价8740元/吨;大棚膜出厂价7800元/吨,零售价8900元/吨;地膜出厂价7900元/吨,零售价9000元/吨;微膜出厂价8400元/吨,零售价9580元/吨。价格改革措施明显加大,全区市场物价涨幅比上年略有回升,零售物价涨幅高于全市其它三县(利津、垦利、广饶),农村低于城镇。价格上涨由市场调节主体型转变为国家调整主体型,全年市场零售价指数上升7.6%。
  1992年4月1日起提高小麦、玉米、稻谷3种粮食的定购价格,同时,对定量供应城镇居民的面粉、大米、玉米面3种粮食中等质量标准的统销价格,平均每500克提高0.11元,其中:标准粉0.12元,标二粳米和籼米分别提高0.16元和0.11元,中等玉米提高0.06元。粮食统销价格提高,属于口粮转化的大众化粮食制成品适当调整。
  为保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按照省市规定调整了国家粮食定购品种的定购价格。具体为:每50公斤小麦为32元,玉米由17.60元提为21元,粳稻由27元提为32元。同时开展农资流通秩序整顿。该年全区市场物价相对稳定,交易活跃。
  1993年,以促进市场调节为中心,进一步缩小国家管价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为鼓励棉农积极性,国家再次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同年2月,对主要品种计划外部分实行最高限价,尿素的全省统一最高出厂限价为1000元/吨,农用化肥的销售价格,除专项平价化肥继续按省定统一价格执行外,其它执行最高销售限价1200元/吨。由于宏观经济环境比较紧张,出现市场物价上升过快,部分商品价格比较紊乱的现象。特别是11月下旬受全国大部分地区影响,市场粮油价格在短时间内迅速上涨,并于12月上旬达到高峰,引起部分群众心理恐慌。12月30日,按照东营市平抑粮油价格紧急会议精神,安排部署紧急措施和办法,实行降价挂牌销售,千方百计保证供应,并加强粮油市场统一管理。至次年2月份,市场价格基本恢复正常。
  1994年,受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调价力度较大,流通环节随意涨价,宏观调控手段软弱等诸因素影响,物价涨幅过高,通货膨胀较为严重。与上年相比,全区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24.4%和26.6%。涨幅最大的是食品类和农业生产资料类,其中食品类上升53.7%。在食品类中,肉、蛋、菜价格涨幅最大,猪肉、蛋价格增幅分别达到30%和21%,大路菜一般上升5014左右,个别品种涨幅更高。1—8月份,零售价指数均在120%以上。9月份后,肉、蛋价格趋于稳定,蔬菜价格有的开始回落。进入11月份,集市粮食价格上升过猛,小麦每500克达到0.75元,玉米上升到0.65元,大米上升到1.6元。
  1995年,针对上年以来主要副食品价格过度上涨的情况,加强粮油及相关制品的价格管理,对19种居民生活必需品视不同的情况实行调价审报和备案制度。同时,对小化肥经营企业实行差率控制。粮食价格涨势不减,年底趋于稳定。鲜菜价格涨势较猛,肉类价格走低。1995年全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11%,比1994年回落了13.4个百分点。
  1996年政府实施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避免经济失控重新过热,使经济继续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稳定发展,平稳运行,物价走势趋稳。1-7月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8.4%,涨幅比上年同期下降6.3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保持平衡,工业消费品和农资价格继续保持稳定。
  
  1997年,物价工作的重点仍为进一步控制物价涨幅,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基本稳定。河口区市场物价涨幅全面回落,在14大类商品价格指数中,除纺织品、中西药、文体用品涨幅持高不下外,其他类涨幅全面下降。食品类下降最多,为11.9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呈逐月下降态势,3个月比上年同期下降16.4个百分点,首次出现负增长。蛋、菜价格回落,列入监测的13种鲜菜价格全面下降。猪肉每500克平均价格由1996年的5.00元上升到7.60元。鸡蛋每500克平均价格由1996年的3.70元下降到2.90元。蛋、粮比价较为合理,蛋鸡饲养规模化与生猪饲养分散化形式对比,鸡蛋价格抗波动能力明显好于猪肉。下半年一段时期鲜蛋价格呈现急骤下降趋势,每500克下降到2.00一2.20元。日用消费品市场继续呈现供略大于求的格局,价格涨幅继续回落。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价格降幅较大,尿素价格由1996年2300元/吨,降为1997年1880元/吨;磷酸二铵由2750元/吨,降为2600元/吨;碳酸氢铵由2540元/吨,降为2450元/吨;农膜由12000元/吨,降为9000元/吨。唯独农用柴油价格上涨,其中0#柴油由2370元/吨,上升到2700元/吨。
  1998年,国家适当降低棉花收购价格,收购价格由政府定价转变为政府指导价,标准级皮辊棉收购价格每50公斤由700元调整为650元,并允许上下浮动的幅度为5%。对部分工业产品实行企业自律价。同年,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出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粮食收储企业小麦最低销售价格为每500克0.76元,所属企业加工的面粉,最低出厂(批发)价格为:特一粉每500克1.03元、特二粉0.93元、标准粉0.83元。
  1999年,以促发展、保稳定为主线,由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转为促进物价总水平合理回升为主。加大“管、调、放”商品和服务价格力度,把适于放开的价格进一步放开,把定价权落实到生产者和经营者手中。由于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已基本建立起来,政府管价职能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物价趋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9,商品销售价格指数为97.3。
  2000年,通货紧缩的迹象进一步显现,国家采取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促进市场价格总水平适度合理回升。逐步完善农产品、生产资料、城市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棉花价格形成机制,规范粮食购销企业的价格行为,并且加强对棉花价格的指导。绝大部分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