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大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38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防大汛
分类号: TV877
页数: 6
页码: 124-129
摘要: 河水量年内分布不均,洪水多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其问中游地区暴雨多、强度大、历时短,形成的洪水多是峰高量小,表现陡涨陡落。年际变化较大,洪峰流量历年最大值与最小值相比,干流河口镇(内蒙)以上为3-4倍,以下为6~10倍。下游洪峰递减,花园口以下,除山东汶河外,无大支流汇入。洪峰流量向下游逐渐递减。1958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高村站17900立方米/秒,到利津站为10400立方米/秒。中游来水含沙量大,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高含沙洪水。1977年8月三门峡及小浪底的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曾分别达到911公斤和941公斤。泺口、利津站1973年和1977年是含沙量较高的年份。
关键词: 河口 黄河 防洪

内容

洪水特性
  河水量年内分布不均,洪水多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其问中游地区暴雨多、强度大、历时短,形成的洪水多是峰高量小,表现陡涨陡落。年际变化较大,洪峰流量历年最大值与最小值相比,干流河口镇(内蒙)以上为3-4倍,以下为6~10倍。下游洪峰递减,花园口以下,除山东汶河外,无大支流汇入。洪峰流量向下游逐渐递减。1958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高村站17900立方米/秒,到利津站为10400立方米/秒。中游来水含沙量大,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高含沙洪水。1977年8月三门峡及小浪底的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曾分别达到911公斤和941公斤。泺口、利津站1973年和1977年是含沙量较高的年份。 说明:1949~1988年资料取自《东营市黄河志》,1989~1994年资料取自利津水文站,1995年资料取自河口区河务局1995年防汛工作总结。1996~2000年资料由东营市黄河防汛办公室提供。
  防汛观测
  防汛观测有水位观测、河势观测、险情观测三种。
  水位观测一般情况,每日上午8时正点测报。汛期涨水时,根据水位涨落变幅,测次增加为4、6、8、12或24次。洪水过后再适时减少测次。抢险时随时观测。洪峰时均测出起点、顶峰、落平等。
  河势观测主要观测河势流向变化,滩岸坍塌、出水岸高、漫滩偎堤水深。黄河管理部门每年汛前、汛末统一进行查勘,报省河务局备案。在汛期流量5000立方米/秒以上时,区河务局都要派出专人观测河势,套绘河势流向及滩岸变化图,说明险工主坝吃流、滩岸消长、滩面水深、串沟宽窄过流和滩地冲淤等情况。
  险情观测对出险堤段、坝岸,查明险情类别、出险时间、位置,观察发展变化过程及抢护措施的效果,对一般险工和控导工程根据任务轻重安排防守力量,对主要坝号进行巡回探摸,随时掌握根石变化。
  防汛准备
  防汛准备分为防汛组织、器材物料、设防及抢护和迁移抢救。
  防汛组织河口区每年汛前调整防汛抗旱指挥部。区委、区政府、驻军及胜利油田各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正副指挥,统一领导防汛工作。召开专门会议部署防汛任务,逐级签订防汛责任状,实行岗位责任制。沿黄乡(镇)、村建立防汛营、连,组织防汛队伍,筹措料物,负责所辖责任段的堤线防守、抢险及迁移、抢救、安置等工作。防汛队伍落实后,对基层干部班和抢险队的骨干进行防汛基本知识、抢险技术学习训练,提高应战能力。治黄专业机构为同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办事机构,负责堤防、险工、涵闸、虹吸及控导工程中的防守抢护和技术指导。汛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河势、工情普遍进行检查,提出渡汛措施,制定防守方案,同时组织黄河职工进行防汛技术学习和实战演习,提高抗洪斗争的技术素质和应战能力。
  器材料物治黄专业机构和国家交通部门按上级下达的储备定额,筹集防汛抢险料物、器材、工具,如铅丝、石料、麻袋、木桩、照明通信设备、各种燃料及大型水陆运输力量等物资设备,定点存放;供销、商业、物资部门所备料物,根据数量落实存放地点,控制销量,以备急需;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防汛料物器材,按现存数量事先登记落实,平时自存,随用随调;秸苇料、柳枝、木桩、布麻袋、棉衣、棉被及防守抢险工具等由群众准备,事先登记、评价、落实数量和地点,平时自存,用后赔偿。运输工具和道路,事先落实修整,不误抢险运输。
  设防及抢护根据洪水漫滩偎堤水深,由区指挥部下达命令设防。堤根水深0.5—1.0米,每华里设0.5一1个基干班;堤根水深在1.0—2.0米,每华里设1—3个班;堤根水深2米以上,设4-6个班,重点堤段设6—8个班。洪水到达或超过防洪水位时,党、政、军、民齐动员,全力以赴,每华里上防500人。堤防、险工偎水时间长,随时有险情发生,堤防上常见险情有漏洞、管涌、风浪、渗水、脱坡、裂缝、漫溢、坍塌等;险工常出现的险情有掉蛰、墩蛰、前爬、仰脸、簸箕、抽签、掰档子等。出现险情时,分清险情性质,按《黄河防汛技术手册》及时抢护,确保安全。
  抗洪纪略
  1947年黄河归故 1947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强堵花园口,使黄河归故,尾闾仍沿1934年行河的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人海。当时河道未刷开,河水漫流入海,河口地区50余平方公里尽成泽国,博莱村、毛丝坨及人和区一带103个村和散落其间的垦户屋子被水围困或淹没,垦利县政府组织干部,调用大小船40余只,大车百辆,不分昼夜抢救灾民和物资,90%以上灾民救出灾区,得到妥善安置,据人和、丰国等4个区统计,倒房19184间,17.1万亩良田被冲毁,伤亡多人,财产损失无计。
  1958年伏汛 1958年7月17日,花园口出现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25日利津流量10400立方米/秒,水位13.76米,超过保证水位0.89米。河口地区大孤岛全部漫水。利津县委、县政府组织干部、群众上堤防守,四段至小沙的民堤长22公里,每华里上防300人,并加高子埝22公里。沾化县派干部100名带民工10000余人及大宗料物、照明车等,与利津县防汛员工奋战6昼夜,确保堤防安然无恙。
  1964年伏秋大汛 1964年7-9月,黄、汶迭次相遇,下游水位高,持续时间长。7月31日利津站流量8650立方米/秒,5000以上流量持续100天,利津站年径流量为973.1亿立方米。四段至弯子民坝连续遭洪水和暴雨袭击,20余公里堤段临背皆水,堤防饱和滑坡不止。9月2日遇大风掀恶浪,河水溅越堤顶至背河,老爷庙后堤顶塌陷仅剩l米多,只靠切削临河堤肩之土抢加子埝,险情极为严重。当时负责防守的垦利县副县长张福合率县直机关、修防段和罗镇公社的领导、干部百余名,群众千余人涉水割青草、芦苇,用船运墙土,连续奋战40余天,战胜了7次大风浪,修做软料护坡18公里,共用草料200万公斤。直至霜降过后,河口归槽方撤防。
  防汛抢险
  1975年秋汛 1975年,黄河先后出现13次洪峰,10月份6000以上流量持续半月之久,河口地区动员2万余人上堤防守抢险,直至立冬方安全撤防。10月11日,黄河第11、12次洪峰汇合到达河口,利津站洪峰流量达6500立方米/秒。由于河口不畅,水位表现较高,四段至羊栏沟子民坝接利埕公路全部靠水,利津县革委副主任岳滋源率县、社干部近百人,调集傅窝、汀河、罗镇、六合等公社民工3000余人上堤防守。民坝断面小,湮水段与日俱增,后又调六合、陈庄等5个公社民工3000余人,用一天半的时间,完成8000米民坝加高和后戗工程。汀河公社7500米防段水面宽,风险最大,党委书记隋志安命令各村星夜组织3700多名民工砍伐柳树,割运青料,出动大车90部,胶轮车3300辆,由各村书记带领,仅用9个小时即把21.5万公斤料物送到堤上,苦战一昼夜,完成全部防护工程,制止了风险的发展。罗镇防段,边溜冲刷堤坡坍塌,东宋以下塌顶近半。岳滋源等领导干部日夜督战,厢修护沿,抛护土袋,全力坚守,险段均化险为夷。民坝以下的利埕公路几乎漫溢,风浪扑岸坍塌严重,先后出漏洞63处,岌岌可危。胜利油田河口指挥部调集职工数干名,机械车辆百余部,昼夜抢险堵漏,加修子埝,严密防守。沾化县调集民工5000余人,由县革委主任带领,星夜赶赴利埕公路支援抗洪抢险斗争,经广大防汛员工的艰苦奋斗,确保了坝路安全。黄河右岸东大堤靠水后,出水仅o.7米左右,危及孤岛油田的安全,胜利油田孤岛指挥部调集干部职工1000余人,各种机械50余台上防,昼夜巡堤查险,坚守不怠,虽有溜势冲刷堤身,但由于堤防质量较好,除红旗沟附近少见渗水险情外,其余堤段安然无恙。
  1996年伏汛 1996年8月5日,花园口出现一号洪峰7600立方米/秒,8月13日又出现5520立方米/秒的第二号洪峰。8月6日,河口区主要领导亲临黄河查看河势水情、工情,7日,河口区防汛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防守方案。8日,河口区委书记任树梓、区长王少飞等主要领导开始现场办公。8月20日23时,第一号洪峰到达利津站,流量4100立方米/秒,水位14.7米。由于主河槽淤积严重,水位表现很高,护滩工程吃紧,两处护滩工程共4段坝漫顶。8月21日22时50分,八连护滩9号坝裹头因大溜顶冲,造成严重溃膛,出现险长度23米,蛰深2米。区长王少飞、副区长孙学孟指挥100多名抢险队员奋战28小时,排除险情。黄河一、二号洪峰于8月23日安全人海。洪峰期间的两处护滩工程每天组织200人昼夜巡查,共抢险22坝41坝次,日最高抢险人数500人,抢险用石料1.03万立方米,软料46.6万公斤,铁丝10.6吨,编织袋3.84万条。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