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壤与植被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34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土壤与植被的关系
分类号: X21
页数: 1
页码: 82
摘要: 境内植被的形成、发展和演替与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并互为影响。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变必然引起植物群丛组成、结构的改变。同样,植物群落的演变也影响并反映土壤环境因素的变化。滨海盐生植被与土壤含盐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根据植被的分布,一般能判断土壤盐化程度的高低。在土壤含盐量1一1.5%重盐土和滩涂内侧,只有盐生植物黄须菜和柽柳群丛,当土壤盐分被淋溶下降至1%以下,黄须菜逐渐被耐盐的多年生马绊草取代,组成以马绊草为优势种的各种混生群落。当土壤进一步脱盐后,植被类型又逐渐过渡到芦苇一白茅一多年生杂草。
关键词: 河口 土壤 植被

内容

境内植被的形成、发展和演替与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并互为影响。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变必然引起植物群丛组成、结构的改变。同样,植物群落的演变也影响并反映土壤环境因素的变化。滨海盐生植被与土壤含盐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根据植被的分布,一般能判断土壤盐化程度的高低。在土壤含盐量1一1.5%重盐土和滩涂内侧,只有盐生植物黄须菜和柽柳群丛,当土壤盐分被淋溶下降至1%以下,黄须菜逐渐被耐盐的多年生马绊草取代,组成以马绊草为优势种的各种混生群落。当土壤进一步脱盐后,植被类型又逐渐过渡到芦苇一白茅一多年生杂草。
  滨海滩地由于受海潮周期性淹没和浸渍的影响,土壤盐渍化程度也依海岸线以条带状向内陆递减。因此,植物群落也同样出现条带状分布的规律。如以月潮位线为基线,白海拔高程1.6米左右,距海岸线10公里左右地带定期受海潮冲刷,土壤含盐量很高,属光板地或半光板地,只在外围有黄须菜片状分布。再向内陆至地面高程2米地带,年海潮能影响的范围内属盐生植被,为黄须、柽柳重点分布区·形成黄须一柽柳群丛。至地面高程3米地区,除大海潮外一般不受海潮影响,由于微地形的变化和地下水垂直运动对土壤的积盐和脱盐有极大影响,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植物群丛。洼地由于蓄积雨水而形成沼泽地,盐生植被黄须菜、柽柳等不适应积水条件,于是被芦苇代替,由盐生草甸演变到湿生草甸。在积水线以下地形较高处,形成芦苇一马绊群丛。在个别土壤含盐量低、土质较疏松的缓坡地上,分布着芦苇一白茅群丛。在地面高程3米以上地区,地下潜水位低,加上雨水的淋溶作用,土壤进一步脱盐,土壤通气条件变好,白茅、茵陈蒿得到适宜的生长条件,逐渐代替芦苇、马绊,形成真草甸的健群种、白茅一蒿类群丛和一年生禾本科草群丛。此类土壤结构较好,可大部被开垦为农田,其中一部分农田开垦后,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地面覆盖减少,加速了潜水的蒸发,盐分在地表积聚,表土盐分增加,如耕作粗放,不注意培肥,团粒结构破坏,肥力下降,几年十几年后易变为弃荒地。弃荒地上植被的演变,因原生植被类型、土壤质地及耕作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是凡湿生草甸的弃荒地,因土壤湿润,芦苇根茎深埋地下未受破坏,一、二年即可恢复到芦苇群丛。而在白茅草甸上的弃荒地,第一年生长猪毛菜、灰绿碱蓬等一年生植物,第二年多年生蒿类占优势,三年后白茅等根茎类草才逐渐恢复到正常结构。
  植被不仅从土壤中吸收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且它本身的有机残体又补充发展了土壤肥力。绿色植物可把土壤、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制造有机物质,累积在土壤中,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因此,在同一类型不同植被条件下,其生物积累作用差异很大。覆盖度大的土壤生物积累作用较大,土地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水分由作物蒸腾取代地表蒸发,因而盐分较少被带到地表,减轻了盐渍化的危害。在植被稀疏的荒碱地,生物积累作用减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表层土壤直接暴露在阳光照射之下,高矿化度的地下水通过毛管水蒸发,盐分在地表积聚,加重表层的盐渍化程度。所以,境内荒碱地开垦成农田后,如不注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极易造成次生盐渍化。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