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3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海水
分类号: P731.1
页数: 2
页码: 73-74
摘要: 第一节海水包括:水域;水温;盐度;潮汐;潮流
关键词: 河口 地理 水文学

内容

水质分布
  河口区境域古为渤海水域,在黄河泥沙淤淀成陆过程中,长期受海水侵渍,深层土壤为含盐度很高的重盐土,无淡水资源。浅层地下除黄河故道部分地段埋有少量淡水外,其余绝大部分为中强矿化度水,其中一大部分为盐水和高浓度盐水区。总的趋势是由南向北,矿化度逐渐升高,距海愈近,矿化度愈高。
  淡水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部分地段,矿化度小于o.5克/升,面积仅有约2.5平方公里。
  弱矿化水区主要分布于沿黄河故道一带,矿化度0.5~2克/升,面积约65平方公里。
  中矿化度水区,分布在境内西部和东部孤岛、仙河地区,矿化度2-5克/升,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强矿化水区,分布在境内中部,矿化度5-10克/升,面积约260平方公里。
  盐水区呈带状分布于境内北部、东部沿海地区,矿化度10一30克/升,面积近1060平方公里。
  高浓度盐水区,分布于沿海滩涂,潜水埋藏浅,矿化度大于30克/升,最高可达109克/升,面积约860平方公里。
  埋藏分布
  境内地下潜水埋藏较浅。埋藏深度小于l米的地区约140平方公里,呈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带。1—2米的地区约1000平方公里,分布于东部和北部;2-5米地区约1200平方公里分布于义和、四和、六合、太平等乡镇;5-7米的地区约25平方公里,分布于西南部。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与地面坡降一致。
  变化规律
  地下水一年的变化规律为:1月份在上年秋季的基础上,潜水位缓慢下降;2-3月随着气温的增高,蒸发加强,潜水下降速度加快;4月份以后,灌区春灌,潜水位上升较稳定;5月下旬至6月,由于地面强烈蒸发失水,潜水位又迅速下降,进入一年中的第二次枯水期;7月初至9月下旬,雨季到来,潜水位达到一年中的最高位,因潜水被淡化,虽水位较高,但对返盐威胁不大;10月份以后,潜水又进入下降阶段。一般年份,潜水埋深变幅在1.2~1.5米。
  第五章海域
  第一节海水
  水域
  河口区-5米等深线海域面积约200万亩,-10米等深线面积约350万亩,-15米等深线面积约400万亩。浅海底质以泥质粉沙为主,占77.8%,沙质粉沙占22.2%,海底平坦、坡降小。海水透明度o.5一o.8米。
  水温
  海水温度与气温的年度变化相吻合,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间稍有落后。冬季海岸地区普遍结冰。冰期约在l—2月份。渤海海域历年平均温度12.4。C,最高水温27.5。C,最低水温-o.5。C。
  盐度
  渤海的盐度平均为30.6%0,但受陆地淡水注入、大气降水、海水蒸发等因素影响,随季节与水深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盐度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2月份。河口浅海海域历年平均盐度为20~30%。
  潮汐
  河口海域属不规则半日潮,每昼夜发生2次高潮或低潮,2个高潮与2个低潮的高度相差不大,涨落潮时间也很接近。1个月内有2次大潮、2次小潮,大潮时间出现在每月农历初二、初三和十六、十七,小潮时间为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据沾化县海防潮位站1954~1978年资料分析,历年平均日高潮水位海拔1.85米,淹没范围1N1.5公里;月高潮水位2.47米,淹没范围1.5-2.5公里;特高潮水位3.75米。
  潮流
  浅海岸流因季节不同而有变化。冬季为寒流,流向从西北向东南;夏季为暖流,流向由东南向西北。海浪的变化与季风风向吻合,冬季以北向浪为主,夏季以南向浪为主,春秋季节浪向多变。沿岸海域浪向复杂,波浪由深海向浅海逐渐减少,但在大风作用下,浅海海域也容易产生大浪。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