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3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层
分类号: X21
页数: 2
页码: 60-61
摘要: 境内地质分5个构造层,即底构造层、下构造层、中构造层、上构造层、顶构造层。底构造层只有太古界泰山群,是本区最下部的构造层。下构造层包括2个亚构造层,第一亚构造层含古生界;第二亚构造层含中生界侏罗系的下、中侏罗统。中构造层包括侏罗系的上侏罗统和白垩系。上构造层(亦称下第三系构造层)可分为二个亚构造层,第一亚构造层(即始新统、渐新统亚构造层)包括孔店组和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三段;第二亚构造层(即渐新统构造层)包括沙河街组的沙二段、沙一段和东营组。顶层构造(亦称上第三系构造层)包括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关键词: 河口 地貌 环境

内容

境内地层由基底岩层和新生界地层两大层系构成(缺失元古界)。
  基底岩层包括太古界泰山群、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总厚达14630~15760米。
  太古界泰山群
  是本区最古老的基底岩层,常组成凸起的核部,如埕子口凸起。埋覆较浅,为580~1450米。泰山群总厚约11000米。
  古生界
  下古生界本区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和奥陶系的下、中奥陶统,总厚1230~1500米。
  寒武系:与下伏太古界泰山群呈不整合接触,包括下、中、上3个统7个组,自下而上为:下寒武统馒头组;中寒武统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总厚600~760米。其中治理一亮甲山组与下伏凤山组呈整合接触。
  奥陶系:下、中奥陶统含有4个组,自下而上为:下奥陶统冶里一亮甲山组、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中奥陶统八陡组,总厚630~740米。其中冶里一亮甲山组与下伏凤山组呈整合接触。
  上古生界境域包括石炭系的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总厚780~1640米。
  石炭系:包括中石炭统本溪组和上石炭统太原组共2个组,总厚220~280米,其中本溪组与下伏中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
  二叠系:含山西组、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共3个组,总厚约560~1360米。其中山西组与下伏太原组呈假整合接触。
  中生界
  境域包括侏罗系和白垩系,缺失三叠系。总厚约1620米。
  侏罗系:含3个组,即下中侏罗统坊子组、中侏罗统三台组、上侏罗统蒙阴组。总厚约920米。
  白垩系:含2个组,即下白垩统西洼组,上白垩统“王氏组”,厚约700米。“王氏组”在本区尚未被揭露。
  新生界
  新生界地层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
  第三系在境内普遍分布,发育充分,沉积巨厚,变化也大。凹陷最深部位厚度可达6000米以上,向边缘地带变薄,凸起上最薄处仅800~900米。岩性以陆源砂、泥岩为主,夹少量化学岩。第三系分为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
  下第三系:含三个组:总厚570~4450米。自下而上为:孔店组,厚300~850米;沙河街组,厚约220~2500米,自下而上划分为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共4个段;东营组,总厚50~1100米,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细一粗一细一粗四个段,被称为东四段、东三段、东二段、东一段。
  上第三系:含二个组,总厚1050~1800米。自下而上为:馆陶组,厚400~490米,划分为馆下段、馆上段共两个段;明化镇组,厚约650~900米。
  第四系被命名为平原组,覆盖全境,厚约200--- 300米。上部为浅棕黄、浅绿灰色粉砂质粘土,粘土夹粘土质粉砂层,近海夹海相层,富含腹足类、瓣鳃类等化石及少量灰质结核。下部为浅灰黄、浅灰绿色粉砂质粘土或浅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浅灰黄色含砾细砂层、砂砾层互层,底部普遍存在砂砾层。砾石成分为泥砾、泥灰岩砾,胶结物含铁质较多,固结疏松,部分灰质胶结者坚硬,有孔虫类、轮藻类等化石。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