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口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53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演变
分类号: X21
页数: 2
页码: 59-60
摘要: 河口区境域位于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北部,由沾化凹陷、车镇凹陷,埕子口凸起、义和庄凸起和孤岛凸起组成,广为第四系积散堆积物覆盖。境域的地质构造发展经历5个阶段,即:褶皱运动阶段(前震旦纪)、振荡运动阶段(包括早古生代、海西运动时期、印支运动时期及早、中侏罗世)、断陷阶段(包括晚侏罗世一白垩纪)、断坳阶段(早第三纪)和坳陷阶段(晚第三纪)。
关键词: 河口 地貌 环境

内容

第一节地质演变
  河口区境域位于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北部,由沾化凹陷、车镇凹陷,埕子口凸起、义和庄凸起和孤岛凸起组成,广为第四系积散堆积物覆盖。境域的地质构造发展经历5个阶段,即:褶皱运动阶段(前震旦纪)、振荡运动阶段(包括早古生代、海西运动时期、印支运动时期及早、中侏罗世)、断陷阶段(包括晚侏罗世一白垩纪)、断坳阶段(早第三纪)和坳陷阶段(晚第三纪)。
  褶皱运动阶段
  境域内前震旦纪地层仅见太古界泰山群,缺失元古界地层。寒武纪前,发生了泰山运动、五台运动及吕梁运动三次大的褶皱运动,形成宽缓的倒转褶皱,并使泰山群普遍遭受高、中程度的变质作用,形成本区的变质岩基底,并造成太古界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面。
  振荡运动阶段
  古生代至中生代早、中侏罗世,地壳以振荡运动为主,造成本区从滨浅海一海陆交替一陆地的演变,并造成地层大段的间断和缺失。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壳下沉,接受滨、浅海沉积;中奥陶世末,加里东运动末期,地壳上升遭受剥蚀,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地层;海西运动早期,构造运动振动频繁,多次发生海水进退,中、晚石炭世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海西运动末期,地壳再次上升,二叠纪接受陆相沉积。发生于中生代中、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全隆起遭受剥蚀,从而三叠系缺失全部。早、中侏罗世接受河流沼泽相沉积。这段时期,沉积了中、晚石炭世、下二叠世早期和早、中侏罗世的三套含煤层系。此阶段地层有大段的间断和缺失,未见强烈的褶皱现象和大量岩浆侵入活动。
  断陷阶段
  晚侏罗世一白垩纪,即燕山运动晚期,进入断陷阶段。此阶段盆倾断裂发育,块断运动强烈,形成断陷式充填沉积。沉积物为红色碎屑岩和火岩熔岩。
  断坳阶段
  喜山运动早期,早第三纪始新世开始的断拗阶段发生了两期断块运动:第一期为济阳运动,产生于始新世末和渐新世;第二期为东营运动,产生于渐新世东营组末。新的块断运动,结束了本区在燕山运动晚期所处的隆起状态,转入断坳阶段,形成沾化凹陷和车东凹陷两个箕状断陷,接受了巨厚的下第三系沉积。这两期断块运动控制了本区的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构造的面貌。
  坳陷阶段
  东营运动末期,本区处于坳陷阶段。馆陶组为以河流相为主的粗碎屑岩沉积,不整合于渐新统东营组之上。上新统明化镇组为河流相、洪积相夹海相沉积,假整合于馆陶组之上。

知识出处

河口区志

《河口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2

河口区为东营市市辖区,于1984年2月设立,版图面积23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4公里,总人口22万人。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前沿,拥有丰富的海洋、土地、油气、草场、滩涂等自然资源,是尚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是胜利油田的主油区,有丰富的地下油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工业的潜力巨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