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姜家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431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25
页数: 18
页码: 1-17
摘要: 姜家村位于黄河三角洲上的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办事处,胜利油田腹地。距东营市政府驻地20公里,距东营区政府驻地10公里,距辛店街道办事处机关1公里,距黄河15公里。在数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姜家村养成了崇尚勤劳,艰苦朴素的美德和不畏艰辛,敢于开拓,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解放前,姜家村数百年来经济状况比较低弱,土地碱薄,地片分散。1978年以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经济发展迅速。姜家村步人了有史以来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 姜家村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村庄,村民们有史以来就养成了重教育、爱文化、讲文明的良好传统。
关键词: 村史 地方志 姜家村

内容

(一)
  姜家村位于黄河三角洲上的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办事处,胜利油田腹地。距东营市政府驻地20公里,距东营区政府驻地10公里,距辛店街道办事处机关1公里,距黄河15公里。姜家老村东邻刘家(老村)盛宏园小区,西邻周家,北邻辛店村,南邻孙路村。自1985年起东迁1.5公里建设姜家新村,姜家新村东邻凌志小区,西邻刘家第二新村,南邻东营火车站,北邻东营区实验学校。新、老两村总面积23.5万平方米。姜家村地势平坦,平均海拔6.5米。交通非常便利。新村前的东营火车站,铁路连接全国铁路线。公路四通八达。新村东靠云门山路,西靠玉山路,北靠聊城路,南有北一路横穿新村南部。新村所有街道和小巷均是柏油路,大街设有路灯。至2006年1月全居委会有260户,760人。
  1369年(明洪武二年)姜氏先祖三兄弟由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姜家。姜家村过去属博邑(现博兴县),1944年后,先后属广饶县九区、辛店区、辛店乡、辛店人民公社,1966年划归垦利县辛店公社,1983年划归东营区辛店公社,1984年属东营区辛店镇,1989年1月由辛店镇划归海河路街道办事处,姜家村委会改名为姜家居民委员会。2001年3月划归辛店街道办事处,2004年10月改称姜家社区。
  姜氏始祖三兄弟1369年(明洪武二年)迁居到此后,开荒地、淘水源,以勤恳为业,扶养后代,在此勉强维持了几代,后来由于生活逼迫,难以维持生计,部分姜家人又开始了四处奔波,部分村民搬到了现在辛店街道的辛店、南庄、东营等村居住。
  姜家村的土地以红土、莲花土为主,面积大约3250亩( 50%属荒碱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棉花、谷子、地瓜。地下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在姜家村的历史上,村民们饱尝战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20世纪30年代日寇发动的侵华战争,给姜家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941年至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最残酷的时期。日伪军先后在三里、郝家、官庄安设了据点,经常到各村烧、杀、抢、掠,姜家村的村民多次遭受他们的残害。日伪军经常在辛店村一带抓捕共产党员,并对老百姓进行残酷的杀害和疯狂的抢劫。为了粉碎日寇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光政策,坚持抗日战争,各级党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先后建立了地方武装和工、农、青、妇等抗日群众组织,建立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各种形势的抗日斗争,取得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姜家村民响应党的号召,“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提高革命警惕,保卫胜利果实”。
  1945年“反奸、诉苦、反封建、反恶霸”运动开始,村里成立了翻身委员会,运动迅速展开。通过运动确立了人民群众的政治优势,使广大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翻身。
  (二)
  在数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姜家村养成了崇尚勤劳,艰苦朴素的美德和不畏艰辛,敢于开拓,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了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和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940年前姜家村已有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活动,部分青年受共产党的影响,追求真理,参加革命活动。中共渤海区委杨国夫、刘其人、宋立言、孙健等领导同志经常到姜家村开展工作,并在姜家村对积极青年和有志之士开展了发展党员的工作,姜希孔、姜乐业、赵玉山、姜金安等13名同志先后入党。在地下党组织和青抗先、农救会、妇救会等革命群众组织的带动下,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参军、支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6年2月,姜家村建立党支部,姜希孔任书记,党员13人,隶属中共广饶县八区区委。党组织不断扩大发展,为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和以后的系列运动奠定了坚强有力的政治基础。
  1946年姜家村成立了青救会、会长姜寿山;成立了农救会,会长姜乐业;成立了民兵队,队长姜裕敬;成立了妇救会,会长田洪美。各个救国组织建立后,在党支部和村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入各项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解放战争时期,姜家村民兵踊跃参军、参战、支前、站岗、放哨、搜集敌人情报等,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50名民兵先后参加了张许、邹平、昌乐、临淄、莱芜、孟良固、泰安、济南等战役的支前工作。姜家村参加各次支前的民兵们在战场上不怕牺牲,英勇机智地枪救伤员,很多人立功。
  1945和1947年姜家村有过两次大参军,共有35名青年报名参了军,其中2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46年中共广饶八区召开全区各村党员、干部、贫农代表参加的土地改革(又称耕者有其田)动员大会,阐明了党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政策和策略。姜家村党支部根据大会精神,组织贫困农民,按照土地改革政策和本村具体情况,划阶级定成份(贫农、下中农、中农、上中农、富农、地主)。占全村总人口7%的9户33人人均土地20亩,为全村人均土地的3.5倍,被划为地主、富农;占全村总人口93%的180户460人被划为贫农、中农。
  阶级阵线划清后,村党支部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与地主富农作斗争。党支部和各群众组织以及广大贫下中农,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很快将姜家村的被斗户扫地出门,贴上封条,把地主富农的土地、房屋、农具等财产斗争出来。共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500亩,房屋120间,粮食财物一大宗,房屋除留20间作村公所公房外,其余财产全部分给贫下中农。
  土改运动从1946年开始,1947年进行复查,1948年基本结束。1950年11月至1951年12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大纲》,姜家村在广饶县八区区委领导下全面结束土改工作,村民土地占有情况和阶级构成,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三)
  解放前,姜家村数百年来经济状况比较低弱,土地碱薄,地片分散。大丰收年景村民基本上能吃上饭,遇旱涝灾害年头就难以充饥。强壮劳力外出打短工、扛长工,老小体弱人员讨荒要饭,大部分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由于经济低弱,生活所迫,先辈们形成了生活俭朴,勤俭节约的作风和传统。
  姜家村自建村以来,一直以种植粮食、棉花为主。姜家村距黄河15公里,解放前,黄河堤坝低矮单簿,村民虽年年出工筑坝,但仍难免河灾之苦。1937年黄河从麻湾正觉寺决口时,姜家村的庄稼全被河水淹没,给村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困难。
  除河患外,1939年的蝗虫灾,1942年的大旱灾,1964年的大涝灾,都给村民造成了严重危害。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渐增强。1956年,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开始兴建,姜家积极出工出力。1958年工程竣工,姜家村的土地全部在灌溉区以内。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自诞生之日起,经历过开灌、停灌、复灌的曲折历程,经过不断总结引用黄河水灌溉的经验教训,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整平土地,开挖排水沟,达到排灌配套,使土地既抗旱又耐涝。粮棉种植精耕细作,选用良种,及时防治各种病虫害,利用土杂肥铺底,施用化肥、推广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亩产从1954年至1957年的150公斤,增长到1986年的400公斤;棉花单产从1954年至1957年的50公斤,增长到1986年的300公斤。
  姜家村民经土地改革以后,生产积极性特别高涨,农业连年丰收,农民生活得到改善。1950年至1951年成立了农业互助组,每个组3至5户;1952年互助组发展成18户的初级社;1953年初级社发展为52户;1954年的初级社发展为108户;1955年全村各户都入了社。初级社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划分成三个生产队。1956年至1958年上半年在合作社的基础上五个村(姜家、刘家、周家、辛店、哨头)联合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姜家划分成两个生产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直到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终止。姜家村的互助合作化运动,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解决了单干村民无力解决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合作化时期,姜家村的村政机构依然存在,与村党支部紧密配合,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中心工作和各项任务,领导农民走互助合作化道路,处理村里的一切行政事务等。
  1958年9月,辛店人民公社成立,姜家村成为辛店公社下属的姜家生产大队。
  人民公社化初期,采取政社合一的体制,实行一级核算。生产资料、人力、产品均由公社直接支配。根据一级核算的原则,对生产队的财产无代价上调,全社统一使用。银行将农村贷款一律收回,口粮不再分配,社员一律进食堂,凭饭票到食堂买饭。
  姜家村在成立人民公社以后,上级硬性取消了正在健康运行着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搞所谓的“一大二公”。生产上实行军事编制,,全村分为五个连,全村办起1个食堂。实行军事化编制后,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风泛滥。开始大兵团作战,深翻土地,并按性别,年龄组成老黄忠连、佘太君连、穆桂英连、花木兰连、罗成连,各连在一起劳动、食宿,夫妻只准许一个星期团聚一次,不准随便回家。至今村民流传着一些描述当时情景的俗语:“人拉耠子夜耕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每亩地播种一百多斤,造成禾苗过密,粮食大量减产甚至绝产。
  大炼钢铁是“大跃进”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天内,家家户户的铁锅、铁铲等与铁有关的家用品全部归集体统一收集砸破,村里出人出马车运往四宝山钢铁厂炼铁,村里30多名青年报名去了四宝山炼钢铁。
  1959年,姜家村遭遇涝灾,农作物欠收,社员生活非常困难,食堂于1960年冬季停火。
  从1959年至1961年,姜家村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员生活极度困难,到1960年每个社员的口粮每天从1斤降至半斤、4两…,食堂里蒸的干粮,都掺上棉仔饼、菜种子等代食品。当时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大食堂,高烟筒,地瓜面子掺花种,草种菜团把饥充。”为了充饥,社员们都用黄蓿菜、草种子、树皮、节骨草、茅草根、棒子穰等做代食品,由于食品差、饿肚子、营养不良,很多人得了水肿、干瘦病等。三年困难时期,全村近200人非正常死亡。有些村民外出逃荒要饭。
  1961年,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带领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1961年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揭露批判了“五风”(共产风、生产瞎指挥风、浮夸风、命令风、特殊风)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此后,调整经济体制,基本实现了“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为基础。大队下设生产小队,以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姜家村党支部按照上级有关搞生产自救的指示,1962年分给社员自留地、猪饲料地。社员们勤劳耕作,当年见效,该年又遇风调雨顺,社员们基本上能够吃饱。到1963年姜家大队的生产和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员的生活也逐步有了改善和提高。
  1964年开始社教。1965年社教深入发展,姜家村成立贫下中农协会,周俊兴和姜树礼任主任。
  1965年工作队下乡,开始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运动,通过四清运动,奖罚分明,姜家村的政治、组织、生产、生活步人了正规之路。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工作队撤离。10月,贯彻中共中央十六条。12月23日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决定(草案)。红卫兵在造反有理、“破四旧,立四新”口号鼓动下,开始破四旧,大部分文物、古迹被烧光、砸毁。
  1968年下半年,姜家大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成员由老干部、群众组织和民兵代表组成,选举后报公社革委会批准。一个个红卫兵组织相继成立,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从此开始。姜家大队党、团组织活动停止。
  1970年春,姜家大队恢复了党、团组织生活,并选举建立了新的大队党、团支部。
  1974年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又引起社会动乱,各项工作受到严重损失。
  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判开路,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建设“大寨式”的大队。1975年,上级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当时有句口号:“堵不死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各大队、小队原分给社员的自留地全部收回归集体统一耕种,社员的开荒地都归公。
  1976年,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毛泽东主席相继逝世,全体社员沉痛衰悼。10月份,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被粉碎,全村人民隆重集会庆祝。“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12月,大队革命委员会改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底,大队管理委会又改为村民委员会。
  1978年以后,姜家村民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正本清源,拔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路线,把工作的着重点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2年春,推行了农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改革了旧的经济体制,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粮食和棉花连年大丰收,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姜家村的绝大部分土地逐渐被胜利油田占用,姜家村民就“借”地耕种,唐家、万泉、孤岛,都有部分耕地被姜家人“借”种。1987年6月3日,姜家村全体村民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原“借”的部分土地,也全部收回。从此后,姜家村民委员会改为姜家居民委员会。姜家村民开始转行,走出家门闯天下、,进城经商办企业的人数越来越多。有的办起了企业,有的从事运输、装卸、养殖、维修、建筑安装、电器安装等;青年人多数到胜利油田、地方机关单位及企业招了工。村民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各行各业均有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开拓者、实干家、企业家,对全村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有力的先导作用。
  (四)
  1978年以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经济发展迅速。姜家村步人了有史以来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
  1981年冬至1982年春姜家村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村里的土地全部分给村民耕种。全村5个生产队解体,各生产队原有的大牲畜、马车、农具、房屋等全部作价卖给村民,生产队发展再生产的留用资金和处理财产的钱也全部分给了村民。
  村民有了自己分到的土地,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涨,家家户户都把人力、物力投入到生产中去;整平地面,开沟、起碱、增施肥料、更换粮种、棉种、加强田间管理,当年粮食生产就大变样,棉花也有了较大的丰收。
  姜家村党支部响应邓小平同志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示,积极宣传、鼓励并带动村民解放思想,发展多种经营,选择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经济的迅速发展。1982至1989年全村大牲畜存栏量15头,马车9辆,毛驴25头,地排车25辆,这些马驴车辆除农田耕作和收获运输外,剩余时间分别在东营火车站和胜利油田物资总库运输货物;同时期,本村还有一支装卸工队伍,居民每年分四季度轮流去干,经济收入相当可观。运输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高,骡马车、牛驴车逐渐在村中消失。养殖业也有了很大发展。1993年养鸡1000只。2003年12月,养猪专业户发展到30户,共计养猪680头。
  姜家村过去一直没有工业企业。改革开放后,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逐步增多,有建筑队、工程队、修理厂、维修部、装卸搬运队、电器安装队、交通运输户、化工厂等。
  1983年时,曾任过姜家党支部副书记的姜国兰和曾任第二生产队长的姜希泉、姜寿贵等10户合资购买135马力的大型黄河牌拖挂车。姜清尧、姜松胜等5户合资购买解放牌拖挂车。姜泽林、姜泽涪等5户合资购买解放牌拖挂车。姜泽忠、周福亮、姜泽明等5户合资购买解放牌拖挂车,搞起运输业。
  1984年,姜松峰等3户合资,姜寿华等4户合资,姜清津、姜兰芝、姜松茂、周星仁、姜泽海、姜寿太等人买来了9辆上海50马力拖拉机,大搞运输业。
  东营市东营区成立后,年青人争先恐后地购买了许多机动三轮车、面包汽车、小轿车、大卡车、挖掘机等机械车辆,、从事运输、出租、工程等。
  至2006年,姜家居委会在城从事经商、运输、装卸、建筑、安装、养殖、服务及创办企业的居民已增加到约150人。从事交通运输出租及家用车62辆。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居住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起东迁1.5公里,居民自筹资金建起了姜家新村,至2000年建房191套,全部是砖、石、瓦、水泥结构成的标准住房。2001年又集资建设了居民住宅楼2栋共计168室,计17640平方米。大部分居民对平房、楼房进行了装修,添置了高档沙发、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空调,有的还配置了微机,互联网络也开始进人居民家庭。电话人户率达98%,移动电话达到360部,居民的衣、食、住、行、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姜家居委会自1998年至2001年在东营市西城云门山路西侧由全体居民集资筹建商品楼3300平方米。在东营市西城淄博路西首南侧,由居民集资及居委会投资筹建了商品楼3栋,共计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这些商品楼按期租赁,按期收款,集资居民按期分红(利润),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五)
  姜家村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村庄,村民们有史以来就养成了重教育、爱文化、讲文明的良好传统。早在明、清年代,村民文化知识和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村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也为繁荣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然而建国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尽管文艺创作取得许多成绩,由于灾荒战乱,姜家村的文艺作品保留甚微,在民间,有一定数量的民歌、民谣和传说故事,作为口头文学流传于世。
  4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姜家村成立25人组成的乐(l a o)子队。60年代演出了吕剧《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王汉喜借年》、《王定宝借当》等剧目。1965年演出大型吕剧《梅河两岸》,1967年演出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
  明、清时代姜家村没有公学,实行私学教育。1944年冬季,设立公立初级小学。姜家村历届村领导与全体村民都给予教育巨大支持,使教育事业得以顺利发展,1970年建设新校舍19间,1971年增设初中班,1973年春季撤销初中班。
  1985年,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让学生彻底告别“黑屋子(教室)、”“土台子”(课桌),投入了巨资建教室18间,并购置课桌、凳、建设了校大门、院墙、操场,为学校增添了电教设备、实验仪器、体育器材和图书。每年村里都拿出一定的资金来补充学校的办公经费,每年教师节,村领导都到学校慰问老师。自1985年校改以来,村里多次拨专款对校舍进行维修,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建国至2006年,姜家村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25人,大专生23人,中专生36人,高中毕业生88人,技校生36人,科级以上干部23人,。
  姜家村1969年建立了卫生所,1971年办起合作医疗,1982年撤销卫生所。是年,周星仁、姜兰惠办起了两家个体医疗诊所。1992年姜家村在姜家新村重新办卫生所,周星仁任医师。2003年夏季,姜文艳开办的医疗卫生服务站改为姜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姜家居委会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
  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及妇幼保健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1956年,全村人口556人,70岁以上老人22人,占全村人口的4%。2006年,全村有260户760人,70岁以上老人55人占全村人口8%。自60年代初实行人口计划生育,人口盲目增长的趋势得到控制,计划生育率逐年提高。2005年,达到了100%。
  姜家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使人的精神面貌同样发生了深刻变化。1981年,全村开展以“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教育,掀起治理脏、乱、差,改变社会风气的热潮。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姜家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两手都硬,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互相促进,不断取得新佳绩,获得双丰收。
  在工农共建活动中,姜家村多年来与油田单位团结合作,互相支持。1960年至1970年11年期间,为了配合油区开发,姜家村土地全部贡献给了油田开发和地方建设。在经济建设中,提出了“围绕油田上项目”和“油田发展我发展,我与油田共振兴”等口号,这些口号,都变成了姜家村民的自觉行动,受到油田和上级领导的好评。
  油田各有关单位也象老大哥一样热情支援地方的生产建设,有时支援机械,有时支援物资,工农之间在长期共建中建立深厚的友谊。1975年,在油田的帮助下,姜家村安上了水管,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76年在油田帮助下,全村安上了电。
  从1945年开始,姜家村对军属实行代耕的办法,由村民分工负责帮助他们耕种收割。1952年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后,对没有人社的军属由农业合作社负责代耕。1952年至1960年,采取照顾工分的办法让军属参加年终决算分配,使他们享受到平均口粮。1961年开始使军属享受到高于平均口粮10%的待遇。另外,每户军属增加1人的自留地,至1982年土地全部承包到户为止。之后每年春节都发放给军属优抚款及慰问信、对联、灯笼等。
  荣誉、复员军人享受村里的优待、抚恤的同时,在国家给村里的招工名额中,优先考虑安排其子女。义务兵服役期满回村后,根据本人特点在工作上给予适当安排,有的则通过国家招工转为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960年国家发放给姜家大队一批救济粮,大队办起营养食堂,姜家村困难户35人在营养食堂吃饭。1962年至1963年给困难户发放大批救济粮、救济款。1964年至今,每到春节都发给困难户救济款。
  人民公社时期,将村内无子女的困难户定为“五保户”(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1985年,镇政府建起敬老院,姜家村“五保”老人被接到敬老院住,有专人照顾他们的生活。逢年过节村干部带上年货和礼品,给他们拜年祝寿。
  人民公社化起,各大队都由副大队长分管调解工作,自70年代起,各村都成立了调解委员会,其主要工作是:处理社员的宅基地纠纷、兄弟分家、老人赡养、财产继承、婆媳吵架、夫妻闹矛盾等。调解的主要形式是思想教育,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并按照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处理,使矛盾及时化解,达到和睦团结。
  1984年姜家村管委会改称为村民委员会,调解工作成为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在村民中抓好普法教育,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使广大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组织村民学习《宪法》、《继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社会治安处罚条例》等若干法律法规。姜家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提高村民法律知识,做到有法必依,依法办事,村民中的民事纠纷大大减少。
  姜家村的村民,经过数百年来一代代艰苦生活的磨练,积累下极其丰富的生存、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1980年以后,全村村民思想解放,立志改革,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促进了全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姜家村今后的经济将会更加快速、高效的发展,村民生活质量会大大提高,村庄面貌会越来越美好。一个民富、村美、风正的社会主义小康文明村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知识出处

姜家村志

《姜家村志》

出版者:姜家村志编纂委员会

《姜家村志》包括10编,29章74节26万余字。真实的记述了姜家村的近代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生活面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