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3493
颗粒名称: 学会工作
分类号: G322.5
页数: 2
页码: 320-321
摘要: 本文描述了2005年全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到31个,总会员人数3829人。其中,县级协会7个,乡镇级协会14个,村级协会10个;按行业分:种植业16个,养殖业8个,流通服务业6个,加工业1个,协会总户数3280余户。在全县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科学研究 文化交流

内容

2005年全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到31个,总会员人数3829人。其中,县级协会7个,乡镇级协会14个,村级协会10个;按行业分:种植业16个,养殖业8个,流通服务业6个,加工业1个,协会总户数3280余户。在全县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四种:(1)经济实体型。北岭乡蔬菜运销协会从成立以来,建立了较大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发展规模为320亩的育苗温室,建立了3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2000亩。引进了紫背天葵、羽衣甘蓝、樱桃西红柿、美国西芹、以色列西红柿等优良品种30多个。2005年,该协会组织南西滩、北岭、台一、台二等村开发低温棚蔬菜种植3000亩,引进的优良品种有九粒白架豆、日本大叶菠菜、茼蒿、苔菜等新品种,平均亩效益8000余元,最高亩效益1.5万元。(2)生产经营型。北宋镇芦笋产业发展协会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系列化服务协会,自2002年8月成立以来,现已发展到46个会员单位,已建成1.5万亩高新科技示范园1处,芦笋质量检测中心1处,引进了芦笋新技术和新品种,年总产芦笋7500吨,总产值4500万元。董王茄子协会是远近闻名的“大红袍”茄子生产专业村,该协会会长董志刚,不断更新观念,外出考察学习新技术,研制成功大红袍茄子杂交、提纯和选育,2004年,董王村大红袍茄子发展到300亩,并申报注册了“董王牌”商标,该协会有了自己的蔬菜品牌。现已发展会员300余人,种植规模2000余亩,经济效益1600万元,产品销往济南、天津、北京一带,并辐射带动周边村镇蔬菜的发展。(3)技术交流型。东营市仲和产业化新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成立于2002年11月,注册资金5万元,是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民办科研机构。该中心成立后,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及章程,建立了“两个试验基地”、申报两项国家专利,引进了26个种植业新品种及相关栽培技术,承担了省、市科技攻关项目3项。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与中国棉花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山东省蔬菜研究所、棉花研究中心、土壤肥料研究所、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等大院大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科技交流与合作,聘请专家讲课15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示范户、农民技术员达800人(户),发放科技明白纸10000余份,推广普及新技术、新品种达30余项(个)。通过此种形式,推广了科学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发展了农村经济。(4) “协会+基地+公司+农户”型。汀罗镇毛坨村2002年注册成立了“利津县农业研发推广协会”,下半年又成立了“利津县田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该协会拥有会员200余人,开发重盐碱地2000余亩,渔业面积1000亩,建立了棉花良繁、上农下渔科普示范基地2处,面积分别在1000亩。在重盐碱地台田引进冬枣、葡萄、马铃,薯、蔬菜、棉花等新品种20多个,推广新技术10余项。通过“协会+基地+公司+农户”的运作机制,激发了协会会员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使开发后的重盐碱地平均亩效益达3000元左右。

知识出处

利津年鉴(2006)

《利津年鉴(2006)》

出版者: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06.11

本年鉴系统地记述了2005年度利津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基本情况,反映全县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新进展、新经验、新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