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饶盐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饶县盐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258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广饶盐区
分类号: F276
页数: 7
页码: 267-268
摘要: 本文描述了广饶盐业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即“海滨广斥”、“厥贡盐缔”。周代齐地以“渠展之盐”著称。由于盐业资源丰富,早在西汉元丰年间,朝廷在这里设有盐官,专司盐政。宋代沿海盐民仍以海水煮盐。元、明两代山东盐区19场,在今广饶境内的即有辛镇、王家岗、高家岗3场。明末清初,全县有灶丁2750人,年产盐达112万公斤。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本县辛镇、高家港两场裁归王家岗场。1895~1896年,因黄河在利津县境一再决口,永阜盐场被冲毁。为解决西运食盐供应,清政府改由王家岗和寿光官台盐场借运。为保证西运任务,官府在本县境内南自宁海寺,北至沙营100里的滩涂上,建起沟滩150副、井滩440副,每年运出食盐20~36万包(每包200公斤)。1914年,王家岗场与官台场合并为官岗场(后为王官盐场)。1931年5月,因交通不便,将境内30副沟滩废弃。1937年7月,黄河从麻湾决口,洪水将滩池冲毁,从此本县境内无盐业。
关键词: 广饶县 地方 企业

内容

广饶盐业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即“海滨广斥”、“厥贡盐缔”。周代齐地以“渠展之盐”著称。由于盐业资源丰富,早在西汉元丰年间,朝廷在这里设有盐官,专司盐政。宋代沿海盐民仍以海水煮盐。元、明两代山东盐区19场,在今广饶境内的即有辛镇、王家岗、高家岗3场。明末清初,全县有灶丁2750人,年产盐达112万公斤。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本县辛镇、高家港两场裁归王家岗场。1895~1896年,因黄河在利津县境一再决口,永阜盐场被冲毁。为解决西运食盐供应,清政府改由王家岗和寿光官台盐场借运。为保证西运任务,官府在本县境内南自宁海寺,北至沙营100里的滩涂上,建起沟滩150副、井滩440副,每年运出食盐20~36万包(每包200公斤)。1914年,王家岗场与官台场合并为官岗场(后为王官盐场)。1931年5月,因交通不便,将境内30副沟滩废弃。1937年7月,黄河从麻湾决口,洪水将滩池冲毁,从此本县境内无盐业。
  1942年,抗日民主政府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先后在武王、三柳、三岔等村庄发动农民插伙集资,择地建滩池200余副,开展生产自救。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取消封建滩主世袭制,宣布盐民谁开归谁所有的政策,调动了盐民生产积极性,当年产盐4000万公斤。1944年,政府贷款20万元,当年建起滩池300余副。为广开销路,清河行署工商局与广北县府协商,创建了“福顺兴”盐业合作社(后为盐店),并在田庄设有集盐坨基,由盐店收购、运销。至1945年,盐滩发展到407副,盐工864人,年产盐800万公斤。为扩大原盐销售,在解放战争期间的1947年,建立福东(驻田庄)、福成(驻辛镇)、福昌(驻武王)3处分店,还在牛庄、宁家、史口等地设办事处组织运销。为了有效地发展公办盐场,渤海行署在本县盐区先后建起沟滩7副、井滩6副,共60余公顷,年产能力达5000吨。1952年,因农场引河水灌溉,致使海水及地下卤水资源受到影响,该滩场被迫废弃。
  1958年,为振兴广饶农业,县府曾组织万人熬制海肥,因实效不好而停产。1959年,18处公社的熬肥人员转为辟滩晒盐,当年建井滩42.78公顷,产盐3123吨。因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当年即有6处公社停晒,所弃滩田由县盐场收回拨款偿还,组建国营广饶东海盐场。1963年,东海盐场由国营转为集体,全县保留14副滩,面积为63.67公顷。1964~1980年,先后有一些社队来此辟滩晒盐,至1981年,县、社、队办盐场共有67处,年产原盐13.2吨。1982年,因原盐产大于销,有30个社队盐场弃滩停晒。后经调整,至1987年,全县保留县营盐场、广北盐场和洗精盐厂各一处,乡镇盐场9处,村办盐场15处。
  1988年,广饶县盐场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年内完成投资1341万元,基本完成土方工程,翌年又搞配套工程,第三年扫尾。新型盐田总面积为2130公顷,年产能力18万吨。原分布在县盐场周围的小张、大王、大码头、牛庄、西范、垦利镇6个乡办盐场和广北、张庄、军屯、西家、阎口、东北西、大许、十八图、后岳、东沙、高店、宋院、大务13个村办盐场,随之撤销或移地新建。1992年底,全县有东营市广饶盐场、县洗精盐厂、广北盐场各1处,乡镇盐场有丁庄、大码头、小张、西刘桥、李鹊5处,村办盐场有稻二村和王道2处。总盐田面积为2480公顷,年产能力26万吨,同年产盐18.2万吨,优一级品为100%,工业总产值2826.8万元,实现利税550.5万元。

知识出处

广饶县盐业志

《广饶县盐业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4.10

《广饶县盐业志》是按省盐务局的统一部署进行编写的,本志收集资料较为广泛,先后去省档案馆、省图书馆、青岛、莱州、青州图书馆查阅《中国盐政史》、《中华盐业史》、《中国盐政实录》、清《盐法通志》、《汉书》、《史记》、《山东通志,盐法》、《新修山东盐法志》、《山东省盐业志》、明嘉靖《青州府志》、清雍正《青州府志》及利津、寿光、博兴县志和本县历代县志等有关资料,还查阅了本县盐务局(盐业公司)和广饶盐场、广北盐场档案资料,并采访在盐业战线上的老干部、老工人及有关知情者口碑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