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坨基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饶县盐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2513
颗粒名称: 一、坨基沿革
分类号: F253
页数: 2
页码: 168-169
摘要: 为了将滩盐及时集坨,提高归坨运输效率,广饶盐区在1988年前,对招用的社会运输马车及机动车辆实行定额管理。按照滩坨里程、装载数量、运线条件,确定运输趟次、吨公里价格,议定奖惩制度,组织实施。
关键词: 广饶县 地方 储存

内容

早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政府就在王家岗、辛镇、八面河各设公垣一处,凡灶户所产之盐尽运其中,盐商购买进垣装运。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为强化税收,确定各盐场适当处设立盐坨,将灶户所产之盐集坨注册,派丁看守,后又立十家联保互相稽查,以绝私贩。至雍正十年(1732年),王家岗先后建立坨基3处,一处在场署以东,一处在辛镇,一处在八面河,均由滩丁捐款公置。所产之盐,皆盘运入坨,堆积成垛,草苫封盖,称为“官坨”。
  1912年,属王家岗盐场所辖的盐坨计有:宁海寺、龙车沟、老垣子、济运昌、袁光裕、光裕东、会昌、三益堂、德聚昌、沙营、旺河、章丘、贾同祥等13处。
  1914年9月,王家岗盐场与寿光官台盐场合并后,共有盐坨18处,可容盐240万担。盐坨分布在广饶县境内的有:三义堂、德聚昌、会昌、袁光裕、章丘、福花泰、贾同祥等。至1937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黄河由蒲台正觉寺大堤决口,一泻千里,将小清河北盐区淹没,从此滩田皆废。
  抗日战争时期,广北县政府发动群众插伙集资办盐场,主要是自产自销。至1944年,为开辟原盐销路,组建了福顺兴盐业合作社,并在田家庄设有集盐坨基,将滩池所产原盐收购归坨,再销往各地。1945年渤海后勤处在唐头寨,择地建公营新兴盐场1处,并在宁海寺和小清河北南台修建盐坨2处。
  1952年,新兴盐场因广北农场引河水灌溉农田,地下卤水浓度下降,将滩场废弃。
  1959年,随着盐区恢复与扩建,开始恢复利用南台老坨基,至1987年扩建成广清码头;广清码头可容盐9万吨,加东坨基容盐6万吨,总容量为15万吨。
  集坨之盐,分为国家储存盐和为乡、镇、村办盐场代管盐两种。国家储盐是省盐务局拨款的公收盐,其余为各场代管盐。根据销盐情况,分期付公收金,坨溢、坨耗5-1014由各场承担。
  滩盐集坨,首要的是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一是整修坨基,压平坨面,做好坨基护坡,安排好苫封物料;二是组织运输车辆,为社会劳力安排食宿,订立运盐合同;三是确定运盐路线和运价;四是组织好集盐打坨人员和整修好打坨机械;五是做好滩盐质量鉴定,评定等级后组织归坨。

知识出处

广饶县盐业志

《广饶县盐业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4.10

《广饶县盐业志》是按省盐务局的统一部署进行编写的,本志收集资料较为广泛,先后去省档案馆、省图书馆、青岛、莱州、青州图书馆查阅《中国盐政史》、《中华盐业史》、《中国盐政实录》、清《盐法通志》、《汉书》、《史记》、《山东通志,盐法》、《新修山东盐法志》、《山东省盐业志》、明嘉靖《青州府志》、清雍正《青州府志》及利津、寿光、博兴县志和本县历代县志等有关资料,还查阅了本县盐务局(盐业公司)和广饶盐场、广北盐场档案资料,并采访在盐业战线上的老干部、老工人及有关知情者口碑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