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凝聚人间真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集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2406
颗粒名称: 十五年凝聚人间真情
分类号: B842.6
页数: 4
页码: 329-332
摘要: 有位叫杨三旺的石油工人连续15年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用爱心和孝心温暖着两位过去素不相识、非亲非故的贫困老人,使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
关键词: 人物 情感 凝聚

内容

听说有位叫杨三旺的石油工人连续15年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用爱心和孝心温暖着两位过去素不相识、非亲非故的贫困老人,使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近日笔者专程来到东营区史口镇刘二村采访了多年受他照顾的庞秀英老人。
  在庞秀英老人的3间小土屋里,我们刚坐下不久,她的左邻右舍刘杰民、刘贯义、刘乐荣等村民都闻讯赶来了。说起石油工人杨三旺照顾庞秀英二家的事,大家七嘴八舌,越说越有劲,越说越动情。
  庞秀英今年63岁,丈夫刘儒铭已于1997年3月因病去世,3个女儿相继出嫁,家里只有她一个人过日子。说起这些年来的经历,她非常激动地说:“俺这辈子算是烧着高香了,甭看俺没有儿子,真比有儿子的人也享福。”
  庞秀英的丈夫刘儒铭,从30岁时因患关节炎,导致腿瘸、背驼,失去了劳动能力。后来,为了谋生,刘儒铭终于找到了一条自己力所能及,能增加点经济收入的门路,在家里的小里间屋里开了个小经销店,货不多,只经销些烟、酒、糖、茶、酱油、醋和针头线脑一类的生活用品,虽然挣不了太多的钱,但也能赚个零花,贴补家用。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店,竟是他一家通向幸福的桥梁。
  1986年10月,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五公司4578队在刘二村庄北打油井,该队石油工人杨三旺经常到刘儒铭的小经销店买烟酒,一来二去,相互之间越来越熟悉,当他了解到刘儒铭一家的贫困情况后,同情心猛然唤起他多年所思而未遂的心愿。
  杨三旺出生在山西省洪洞县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1970年参军,197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78年转业到油田工作。长期以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使他坚定了当个好党员、好工人的信念。当他认识刘儒铭一家后,便经常利用工余时间帮助他干一些家务活,还帮他到田问收割庄稼,时间长了,互相之间感情越来越深,他把刘儒铭家当成了自己的家。刘儒铭兄弟3个,他排行老二,杨三旺总是亲热地喊刘儒铭“二叔”,喊刘儒铭之妻庞秀英“二婶子。”
  1987年2月,杨三旺所在的4578队在刘二村庄北打完井搬走了。杨三旺工作地点经常变动,但不管走到哪里,他总是挤时间常回家看看两位老人,特别是逢年过节或两位老人过生日,他总是与妻子、孩子们一起,带上礼物来看望二叔和二婶。在采访中,庞秀英怀着非常感激的心情说:“这15年来,三旺每年都来十几趟,这几年条件好了,都坐汽车来,过去大都是骑自行车来,他家住在九分场,到这里往返一遭近100公里路。他每次来,总是给俺带来些好吃的,临走的时候,都是给俺留下钱,有三十元、五十元的时候,也有100元的时候。你看俺屋里这炉子、烟筒、柜子、床、电风扇,连身上穿的衣服、鞋……都是他给俺买来的。每年入冬前,按时给俺送煤来,每次都是500多公斤,足够俺烧一冬天的。过了冬季,就给俺送液化气罐来。每年都接我到他家去住会子,一住就是半月二十天,他们一家待我就和亲人一样。”
  1992年3月,本来身体就残疾的刘儒铭,雪上加霜,脚心里长了一个疙瘩,疼痛难忍。杨三旺得知后,就动员他到医院治疗,刘儒铭自知自己的家庭,要是住院治疗,到哪里弄钱?即使借来钱治好了病,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于是,他固执地一直坚持不去住院。经杨三旺再三劝说,刘儒铭终于被说服了。在垦利县郝家医院住了20多天,病愈出院。1995年4月,刘儒铭旧病复发,在大腿根部,长出一个很大的肿瘤。这次,刘儒铭深知自己病情严重,凶多吉少,更没有去医院检查治疗的信心,又是杨三旺苦口婆心地动员,才做通了刘儒铭的思想工作,住进了东营区人民医院,检查结果,是恶性肿瘤,治疗一个月后出院。连续两次住院,都是杨三旺跑前跑后地操持,他除买了水果、食品外,还为刘儒铭支付住院费近千元。
  后来,到1997年1月和3月份,杨三旺曾两次用车拉着刘儒铭到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检查治疗。这两次到底花了多少钱,连庞秀英也不知道,她对笔者说:“最后两次住院,他的病已经很重了,俺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去医院了,都是杨三旺亲自去办的。至今俺也没问他花了多少钱,反正俺是还不了他,就是还他他也不要哇。”
  村民刘贯义回忆起刘儒铭临终前和杨三旺的一段对话:
  “三旺啊,这些年来,你为我这个家庭操尽了心,以后……”
  “二叔,你的病不要紧。要是万一你有个好歹,你放心吧,我就把二婶子接到我家去住。”
  “她要是不同意去你家住呢”
  “那我就和现在一样,经常来看她。”
  刘儒铭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眼睛里溢出清清的泪珠。
  刘贯义还向笔者介绍:“15年来,杨三旺救助刘儒铭一家花的钱,往少处算也有2万多元。可杨三旺家庭并不富裕,家里有妻子和3个孩子,就他一个领工资,他那钱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1998年我到他家时,他家里用的电视机还是17英寸黑白的。”
  第二天下午5点,笔者来到钻井32525队公寓,找到了正在忙着工作的杨三旺。
  今年49岁的杨三旺,身体健壮,面带慈善、朴实。谈起他照顾庞秀英一家的事,他说:“我做的这点事很小,很平常。早在部队服役时,我就常常想,这辈子总得像雷锋那样,多为社会为人民做点好事,可又总觉得无从做起,自从认识了刘儒铭叔一家,我首先是很同情他们,他们生活得太艰难了,后来,总觉得应该帮助他,尽管我家庭并不富裕,可比他家要强多了,时间长了,我帮人做点事也就习惯了。”
  “你拿出钱来帮助别人,并且已坚持了15年之久,你爱人同意吗?”笔者问。
  “同意,我爱人一直很支持我,时间长了,她还提醒我,该到二婶家去看看了。有时爱人还和我带上孩子一起去看老人,我离老家很远,我的父母早在1981、1983年相继去世,我常到二婶家,就觉得和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心里很充实。”
  “你这样做,社会上对你有啥看法?”笔者问。
  “社会上的人们都很支持我,就拿我们井队领导来说吧,不管过去的井队还是现在的井队,领导都很支持我,比如给二婶送煤、送物时需要车,领导一听说就主动给我安排。”
  “15年来,除去听到领导的表扬,群众的赞扬以外,有没有听到过别的说法?”笔者继续问。
  “有。”杨三旺满不在乎地说,“社会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我有时也听到一些带讽带刺非常难听的话,但我不管那些,我认准的事就要坚持做下去,不能听见几句难听的话就止步不前。”
  返回的路上,刘贯义回忆起刘儒铭去世时的情景。
  1997年3月,刘儒铭去世时,庞秀英让人打电话告诉杨三旺,并坚持等杨三旺来见他二叔最后一面再去火化。杨三旺闻讯赶来,给二叔献上一个花圈,又拿出500元钱给二婶。见到刘儒铭的遗体时,杨三旺放声大哭,哭得很悲痛,那天,按照当地风俗,他和二叔的女儿们一起为二叔送了葬。
  (李在田纪玉泉)
  (原载《东营日报》2000年8月23日)

知识出处

刘集村志

《刘集村志》

出版者:《刘集村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2004.1

本志共分十篇,内容包括:村庄、居民、经济、村区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教·卫生、村民风俗、荣誉、人物。《刘集村志》是刘集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她的问世,是刘集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全村的一件大事。《刘集村志》是刘集村数百年来不平凡历史的精要概括。刘集村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在田
责任者
纪玉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