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小康的领头人—高超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集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2404
颗粒名称: 走近小康的领头人—高超杰
分类号: I042
页数: 7
页码: 318-324
摘要: 高超杰说: “我们村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但户与户之间的收入很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召开了党支部、村委会议,专门研究制定了措施,决定由党员、干部和致富积极分子带头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要在全村形成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好形势,争取离小康目标近点,再近点。”
关键词: 人物 事迹 高超杰

内容

近日,笔者到东营区史口镇刘三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高超杰介绍说,1996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168万元,人均收入4200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0倍和3.7倍。听了这一串激动人心的数字,使我不由得想起一段往事:
  1991年5月1日上午,在胜利石油管理局石化总公司生产区以南,一个很不显眼的小院门口,随着一阵清脆的鞭炮声,“东营农工商迅达康公司”宣告成立,这是东营区史口镇刘三村高超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个月后,办的头一件大事。应邀参加公司成立活动的人们望着那块写有“迅达康”的牌子,有人赞赏,佩服高超杰想办大事的雄心壮志,也有人表示沉默,一种难以言表的疑虑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摇摇头。
  “梦!这是高超杰的梦!”想起“梦”这个字,人们似乎理解了,因为“梦”可以变成现实,也可以成为幻想。谁不往高处想?既然挂块牌子,谁不愿意叫得响一点,想到这里的人们,似乎理解了高超杰的一片苦心。
  也难怪人们难以置信,当时的刘三村,尽管已是史口镇的上游单位,村里没有工业、企业,村民们就靠种地、贩卖鸡蛋、搞建筑、打零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到1990年,人均收入只有980元。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迅达康”,难说不是梦。
  高超杰说:“常言道‘梦是心头想’。要说这是梦,我要尽快把梦变成现实。”
  39岁的高超杰,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村里干过村委委员。1987年,他联合5户农民,办了个综合贸易批发部,经过几年的经营实践,不仅赚了钱,增加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还是增强了商品经济意识,锻炼和提高了抓商品经济的能力。经这段时间磨难,经了风雨,见了世面,为他后来当好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快步奔小康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东营农工商迅达康公司”成立后,高超杰便没白没黑地忙活起来,先是调查研究,考察项目,接着是聘请技术和管理人才,先后办起了面粉加工厂、防腐保温工程公司、给水设备厂和橡胶厂等四处村办企业,一举填补了刘三村自古以来无工业、企业项目的空白。村办工厂,这在当时的史口镇也是屈指可数的。高超杰创办的四处村办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的增强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年年都有好效益,1996年,创产值630万元,利税54万元。
  一防腐保温工程公司。投资30万元,购置防腐保温设备,聘请山东省防腐公司和胜利油田设计研究院防腐公司的专家当顾问,先后培养技术骨干20人,都能持证上岗。4年来,在胜利油田有关单位施工,年年被评为优良工程。
  一给水设备厂。初建于1992年,主要生产给水设备、电器自控设备,该厂生产的无塔供水设备,属东营市独家。经东营市技术监督局检测为优良产品,产品一直畅销不衰。
  一橡胶厂。是1996年上半年投资80万元创办的新项目,7月份投产,到年底仅半年时间,就创产值130万元,利税15万元。
  村办企业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0人。
  高超杰上任后,摆在他面前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村民的宅基地问题,全村共120户人家,需要安排宅基地盖新房的就有90户。群众的盖房问题是群众生产、生活中一件大事,高超杰深知,安居才能乐业,如不抓紧解决,就会影响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利益以及全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他一时难以解决。刘三村的西邻是刘二村,东邻是刘四村,左右村村相连,都不能发展,村南是一个占地9800平方米的水塘,直接与广蒲河相靠,这里更是无法安排,唯一能安排的,就是庄北那片沙洼地了,可是,要在这里建宅基地,谈何容易!说起这片洼地,还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据村里的老年人讲,1937年7月26日,黄河在龙居乡的麻湾段决口,大水汹涌奔流,这里形成一片汪洋,地势较高处,也存了一尺多深的水,后来大水退出,积存下大量泥沙,以后,每年春风一刮,卷起沙土向南飞扬10几里,数年后,这里被风刮出一片洼地,每年迂雨成灾,无法耕种,50多年来,一直撂荒,成了废地。
  高超杰一次次来到这片洼地,测量、估算,终于,一幅壮丽的蓝图经过他艰难的思考,大胆构想,终于形成。他要深挖水库,取土筑房基。他计划用两个冬春的时间,采用电潜泵抽水淤地的办法,动土96000方,既挖出水库、养鱼、浇地,又造出宅基地让群众盖新房,一举两得。高超杰把他的想法一讲,大家听了心情激动,都说这是个好办法,可仔细想想,一算帐,有人摇头叹道:“这个想法很好,要办成难哪!”
  这次会后,高超杰立即组织人购买机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很快万事俱备。1992年3月8日,高超杰带领干部群众开始行动,坚定地迈出了实现蓝图的第一步。
  泥浆伴着电机的轰鸣,穿越刘三村的进村路,不停地向西淌,沙洼地里,奏响了一曲改天换地的乐章。不管白天黑夜,不管风吹雪飘,施工人员在工地上搭起卧棚,轮流作业,歇人不歇马,一直坚持在泥水里苦干,就这样,经过两个冬春的艰苦努力,终于挖成一个占地60亩,深4米的水库,同时也淤出宅基地40亩。村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分到了盼望已久又十分称心如意的宅基地,不久,一排排崭新的农家院很快建成,规划标准的刘三新村在这片洼地上形成。高超杰,在带领村民走近小康的致富路上,又留下一串令村民激动而难以忘怀的踏实足迹。
  而今迈步从头越。高超杰上任后不久,接连为村里办了几件大事,深受群众欢迎,也多次受到区、镇领导的表扬,但他并不满足,因为他知道,这离他提出的奋斗目标还远着呢。他那善于思考的脑子,继续为刘三村村民致富而高速无休止的转动着。
  刘三村村民贩卖鸡蛋,在周围十里八村是很有名气的,早在“学大寨”的年月,由于生产队年复一年无红可分,村里经济困难,先从几名小脚妇女开始,在当地买上鸡蛋,偷偷背到东营市场上卖,尽管一个来回步行五、六十里路,收入也只有几元钱,但对他们来说,已是很满足的事了。后来东张铁路建成通车,为村民们贩卖鸡蛋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还没有改革开放,贩卖鸡蛋犯禁,要是被抓,轻者罚款,重者被视为投机倒把、小生产、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坐火车卖鸡蛋虽然方便,但在火车站很容易被工商管理人员发现,因此,村民们贩卖鸡蛋就靠步行或自行车。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刘三村村民贩卖鸡蛋才由地下转为公开,不仅如此,贩卖鸡蛋干得好的,还受到表扬鼓励。党的富民政策,为刘三村村民贩卖鸡蛋致富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贩卖鸡蛋的越来越多,逐步出现了一些专业户,但大多数还是靠自行车从当地买上货到东营市场销售,同时也有少数户买上摩托车去广饶、桓台等地贩运,交通工具的更换,使经济效益成数倍增长。
  1991年,一批落榜的高中毕业生,回到村里无事干,高超杰从他们的就业问题,想起了进一步发展鸡蛋贩运。他打算动员这批青年用三轮车搞贩运,当他登门征求意见时,都说买三轮车贩鸡蛋发财快,是个好办法,但买辆三轮车,需要上万元,买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高超杰积极跑银行联系,大胆当担保人,为20多户村民贷款12万元,使他们有了新的交通工具,当年增加经济收入15万元。面对村民们红红火火的贩鸡蛋生意,高超杰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鸡蛋是城乡人民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尤其是处在胜利油田和东营市腹地,围绕鸡蛋做文章,不仅有广阔的市场,村民还有几十年的丰富经验,尽快致富,这是刘三村的优势和最有效的途径。
  1993年冬季的一个下午,高超杰从史口火车站踏上南去的列车。一声震耳的长鸣,火车徐徐开动,随着车速的加快,车窗外面那一个个美丽的村庄,一片片绿色的麦田在他眼前不停地闪过,他的思绪,又飞到他朝思暮想的致富之路上去。那个令他振奋、激动的情景,又涌现在他的眼前: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高超杰把村民刘乐文请到自己家里喝酒,和他商量在村里发展养鸡的事。刘乐文已经50多岁了,是刘三村贩卖鸡蛋最早的一个户,几十年来,他和老伴一直靠辛辛苦苦的倒腾鸡蛋发了大财,1993年,他又办起家庭养鸡场。从别人的养鸡场买鸡蛋再到市场上销售,改为直接办养鸡场销售鸡蛋,这是刘三村第一家,也是刘乐文在发鸡蛋财上的一个飞跃。高超杰问过刘乐文好几次: “二舅,养鸡能赚钱吗?”刘乐文总是摇摇头说: “不赚钱,不赚钱。”刘乐文的回答,高超杰自然不会相信,富有贩卖鸡蛋经验的刘乐文,不赚钱怎么会一股劲地忙活?高超杰决心要做好他的思想工作,把养鸡的真实情况和经验介绍出来,让刘三村的村民都走上养鸡致富的道路。
  高超杰和刘乐文边喝边聊,从贩卖鸡蛋,说到办养鸡场,从个人致富,谈到全村共富,不知是高超杰为群众致富操劳的精神感动了刘乐文,还是刘乐文酒后吐真言,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刘乐文动情地说:“养鸡很挣钱哪!”
  “真的!”高超杰喜出望外。
  “真的。就是投资太高,每养一千只蛋鸡,需要投资4万元。”刘乐文伸出手指比划着。
  高超杰如获至宝。他想,如果刘乐文说的是实话,如果刘三村的村民都成了养鸡户,如果让外地的鸡蛋经营者都来刘三村批发鸡蛋,如果……
  那一夜,高超杰失眠了。他决心大抓养鸡,让刘三村由贩卖鸡蛋专业村变成养鸡专业村,让村民大发鸡蛋财!
  为了证实刘乐文的介绍,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养鸡的情况学习外地经验,他决定去桓台、诸城等地参观考察。
  当车厢里广播索镇车站快到的时候,高超杰才从沉思中醒来。
  这一次,他在桓台县跑了几个乡镇接着又到昌邑、诸诚等县,所了解的情况和刘乐文说的基本一致。他通过参观、交谈,学到了很多有关养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他还把刘三村家庭养鸡同桓台、昌邑两地在饲养和销售两个重要环节上作了比较,刘三村的优势比他们要好的多,比如用电等生产条件以及近靠油田和东营城区这么大的市场,都是他们所不及的。
  高超杰要发动群众养鸡的想法,无疑是正确而富有远见的。“但是”,这两个字是令人可怕的,它的后面往往是曲折和困难。养鸡虽然收入高,投入也是很大的,养1千只鸡要投入4万元,这是村民们难以办到的事情,前途光明,困难重重,怎么办?高超杰没有因此而罢休,思绪的长河仍在流淌,迫不及待的心情,驱使他为筹措资金而东奔西忙。
  转眼过了春节。1994年春天,东营区纪委扶贫工作组的李景春、魏建忠两人来到刘三村,高超杰向他们介绍了全面情况后,又专门谈了要发动群众养鸡的事,还领他们看了村民刘乐文的养鸡场。经过几天的调查研究,李景春和魏建忠掌握了刘三村的基本情况,他们从刘三村第一个养鸡专业户刘乐文那里,受到了启示,从而与村党支部书记高超杰达成了共识,看到了刘三村加快致富步伐的希望。一致认为,如果全村都象村民刘乐文那样办起家庭养鸡场,刘三村就成了养鸡专业村,那时,全村的经济发展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办家庭养鸡场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进一步分析认为,刘三村的群众大都贩卖过鸡蛋,有丰富的销售经验,人人销售是内行。再说,家家户户都有存款,只要认识提高了,自发地行动起来,从经济上再扶持一部分,有一部分先行动起来,很快就能带动全村。另外,至于大家非常担心的鸡瘟防治,他们研究出一个非常妥当的办法,就是与镇兽医站联系和他们签订鸡瘟防治协议,以解除养鸡户的后顾之忧。他们还通过刘乐文养鸡的实践,看到鸡瘟的防治完全是靠他自学的办法解决的,从未发生过因鸡瘟病死的现象,这说明防治鸡瘟并无奥妙。这样一摆一分析,情况明了,他们决心大干一场。
  李景春和魏建忠回到区纪委,向当时担任区纪委书记的董毅作了详细汇报,并请求领导出面协调解决贷款,扶持刘三村养鸡。董毅听了汇报,觉得此路可行,她说干就干,一次次找东营区农业银行和史口信用社等有关单位领导,很快解决贴息贷款22.5万元。
  有了这笔资金,高超杰和驻村工作组一起,又同史口镇兽医站联系,签订了防治鸡瘟的协议。为了让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并掌握养鸡知识,区纪委帮助解决300多册有关养鸡知识的书籍。同时,他们还多次组织群众看录像。在此基础上,召开村民会,大讲刘三村发展养鸡致富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和光明前景,然后发动群众自愿报名。此时群众看到刘乐文养鸡成功,上级又帮助解决了部分资金,鸡病防治有门路,这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都有了解决的办法,群众看到了希望,第一批报名养鸡的就有14户。
  本着稳妥、积极的原则,他们首先挑选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王保华、刘绪云、刘乃军三户先行一步,进一步摸出养鸡规律,然后再全面推行。三个月后,三个先行户养鸡顺利,村民们养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村民王俊成,原打算要盖新房,看到养鸡富得快,便改变了盖房打算,决定先发家,再建家,他投资近2万元,养上600只鸡。兽医站的王文才和李乃选两位医生,坚持按时登门防、查鸡瘟。为了能买到真药,保证鸡的健康生长,他们专程去济南一家制药厂购买。由于他们认真负责,鸡瘟防治工作做得好,没有发生鸡瘟和其他鸡病,为全村养鸡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994年,是刘三村养鸡起步的第一年,这一年有20户村民第一次养鸡,户户发财,每户平均纯收1.5万元。尝到了甜头的农民,心中有了数,手中有了钱,就决心大步向前迈。还没有养鸡的户,也纷纷筹措资金,跟着先行户们奔富路。当群众的认识提高,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时候,资金不足,仍然是大力发展的障碍。此刻,高超杰已是成竹在胸,他胆子大,决心大,1995年春,为了帮助40户村民养鸡,他置风险于不顾,为他们担保贷款50多万元。
  踏平坎坷成大道。世界上的事情,大都是曲折的,复杂的,刘三村发展养鸡,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94年底前后,养鸡热正在全村初步形成的时候,一件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频频发生:
  村民刘明臣,自筹资金,又贷款1万元,养鸡1000只,正当小鸡长成成鸡,因用电不慎起火,烧毁房子一间,烧死蛋鸡600只。
  村民刘乃中,高朝海两户因给鸡炕加温失火,损失更为严重。
  村民刘会泉、刘有泉、刘安亭三户养的鸡,长到快要产蛋的时候,出现大量的死亡现象。
  接连出现的问题,使刘三村正在红红火火发展着的养鸡事业,像一锅滚开的热水加进一瓢冷水,一下子凉了下去,有的村民含着眼泪找到高超杰:“这咋办呢!”有些正在筹集资金准备养鸡的户,又开始改变主意。
  高超杰意识到,这些实际问题不抓紧解决,发展养鸡就半途而废,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正视困难,承认困难,向困难作斗争,继续前进,不能后退。他和党支部、村委会的同志一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筹措资金,帮助受灾户恢复养鸡设施。对发现的鸡瘟,他又组织人带上病鸡去滨州市养鸡科研所,省农牧中心兽医站检查,原来鸡得的是马力克病,在养鸡专家们的帮助指导下,掌握了防治这种病的办法,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生过这种病。
  3年来,刘三村的养鸡户,从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终于掌握了养鸡的基本规律,他们不仅能养鸡,还学会了对鸡病的防治。
  3年来,刘三村由一个贩卖鸡蛋的村,发展成养鸡专业村,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批发鸡蛋的市场。每天,来自各地的大车小辆从这里拉出鸡蛋4000余斤,发展了本村经济,创造出很大的效益。
  3年来,刘三村养鸡户已发展到60户,1996年,户均收入达到23000元。一年收人6万元的王保华投资10万元,一下子盖起两个大院,还投资5万元买上新汽车。给孩子办喜事再也不用愁了,他每天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过去做梦也没想到有今天!”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高超杰对我说: “我们村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但户与户之间的收入很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召开了党支部、村委会议,专门研究制定了措施,决定由党员、干部和致富积极分子带头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要在全村形成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好形势,争取离小康目标近点,再近点。”
  (李在田)
  (原载《东营日报》1997年1月28日)

知识出处

刘集村志

《刘集村志》

出版者:《刘集村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2004.1

本志共分十篇,内容包括:村庄、居民、经济、村区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教·卫生、村民风俗、荣誉、人物。《刘集村志》是刘集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她的问世,是刘集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全村的一件大事。《刘集村志》是刘集村数百年来不平凡历史的精要概括。刘集村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在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