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政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集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233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村政工作
分类号: D64
页数: 4
摘要: 本小节从支前、优抚、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户籍管理、组织生产、工业企业这几个方面讲述了村政工作的每部分工作。
关键词: 村级 政治 工作

内容

支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青年先后参加了张许、邹平、昌乐、临淄、莱芜、孟良固、泰安、济南、淮海等战役的支前工作。支前工作人员名单(48)人:
  刘一村:刘奎守、刘洪眉、刘玉波、刘加福、刘开其、刘左经、孙全德、刘绪波。
  刘二村:刘焕亭、刘全林、刘芹台、刘传家、成润生、刘传道、刘增昌、文会生、刘炳祥、刘登阁。
  刘三村:刘登弟、刘家驹、刘景敖、张守福、刘炳礼、刘登成、刘志铭、刘义训、刘乐起、刘振奎、刘瑞贞、刘绪铭。
  刘四村:李秀实、刘菊芳、田中洲、张俊阶、刘有珠、刘芳贤、刘志行、刘志典、刘有溱、刘振西、张沛然、刘泮起、张树梅。
  住史口人:刘肇吉、刘秉华、刘秉举、刘希孟、刘恩庚。
  刘集村参加各次支前的民兵们,在战场上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英勇机智地抢救伤员,为数次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很多人都曾立过功。
  1948年9月,支前人员用担架从蒲台县高庙李抬着八路军伤员,向西北转移,为了保证伤员的安全,担架队夜间行走,白天停下来休息。在夜间行走时,由于道路不熟,前面有人一面探路一面放麻精子,担架队顺麻精子缓缓前行,直到目的地河北省吴桥县。行程半个月,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1948年,解放桓台时,支前的民兵用担架抬着八路军的一位受了重伤的师长,送往河北省孔祥镇,途经道旭、滨县、无棣、乐陵,经过3个昼夜不停地奔走,行程300里,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护送部队首长的任务。
  1943年,解放许家据点时,刘芳贤带领民兵李秀实、刘菊芳、刘魁守、刘登弟等人,用3个晚上的时间从许家村东头挖交通沟进入许家据点,民兵刘魁守的腿被炸伤致残,为解放许家做出了贡献。
  优抚
  从1945年开始,刘集村对烈、军属实行代耕的办法,由村民分工负责帮助他们耕种收割。1955年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后,对没有人社的烈军属由农业社负责代耕。1957年至1960年,采取照顾工分的办法参加年终决算分配,一般以平均口粮为照顾标准。1961年开始照顾到高于平均口粮的10010,另外,每户增加1口人的自留地,至1981年土地全部承包到户为止。1982年后每年春节都发放优抚款,送《人民功臣》匾、慰问信和对联。
  荣誉、复员军人由村里给予优待、抚恤的同时,在国家分配给村里招工的名额中,优先考虑安排其子女。义务兵服役期满退役回村后,根据本人特点在工作上给予适当安排,有的则通过国家招收职工或转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国以来,共有94名荣、复、转、退军人,其中有32人被安置为国家干部或企事业单位职工。
  附: 军属光荣歌
  丈夫前线去抗战,
  为奴心中好喜欢。
  抗战才是英雄汉,
  杀敌救国保家园。
  光荣灯,光荣匾,
  光荣大旗竖门前。
  俺家军属真光荣,
  各种好事排在前。
  看戏时,坐前边,
  贷粮贷款咱优先。
  代耕队,把活干,
  铁匠木匠帮助俺。
  大伙一齐送温暖,
  叫俺军属心里甜。
  写封信,寄前方,
  勇猛杀敌保家园。
  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
  1960年国家发放给刘集大队一批救济粮,大队办起营养食堂;有30人在营养食堂吃饭。1961年公社统一组织向外迁民,刘集村各大队有200多人迁往广饶等地居住,1962年迂回。1962年至1963年,发放救济粮、救济款。1964年至今,每到春节都发给困难户救济款。
  人民公社时期,将村内无子女的困难户定为“五保户”(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1992年,镇政府建起敬老院,将村里的“五保”老人都接到敬老院住,有专人照顾他们的生活,逢年过节村干部带上年货或礼品,向他们拜年祝寿。对因病去逝的“五保”老人都予以厚葬。刘集村先后有刘尧坤、刘松寿、刘德河、刘耀淮、刘登伦、刘李氏、刘会基、刘炳奇、刘有津等9人住进镇敬老院。
  1992年至今,全村有600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户籍管理
  从1957年开始,村民的户口由专人管理,出生、死亡、迁入、迁出,都由村(大队)会计按规范的程序办理手续。从1964年开始实行卡片管理;1983年改为户口登记簿管理,各户持有户口本至今。
  组织生产
  农业生产旧社会,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手里,农民靠租地耕种或靠扛活维持生计,生产管理由地主负责。村行政工作主要是催田赋、要粮款、派差役,纯属为县、区署服务,不过问村民的生产和生活。解放战争时期,村基层行政机构,主要任务是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减租减息等运动,组织村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建国初期,村行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上级政府的部署,领导村民开展生产互助,引导农村推广使用化肥和新式农具,促进生产发展。
  合作化时期村行政领导主要是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组织建立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帮助合作社的领导协调人社社员的关系,安排好生产,搞好分配,推广农业技术,落实各项增产措施,促进合作社农业生产丰收,增加社员收入,提高社员的生活水平,并维持好社会秩序。
  人民公社时期公社为政社合一的组织,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行使村级行政职能,成为村行政和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具体工作机构,协同生产队制定大队和生产队的生产计划,按计划组织生产,引导社员投工投肥,年终参加分配。
  60年代初,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在全大队(刘一、刘二、刘三、刘四)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即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固定劳力,固定地片,固定牲畜,固定农具)的管理制度,纠正公社化初期的大呼隆,不讲实效的管理方法,提高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工副业生产,大队、生产队收入逐年增加,社员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农村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积极安排劳力上各种企业项目,使各村经济得到了快速、高效的发展。
  1980年,各村民委员会对所有土地实行了承包制并签订合同。所签订的合同几年不变。村里成立服务队,专门为村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同时,积极推广安排剩余劳力从事工业生产,使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干群关系越来越好。
  2003年3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30年不变更有了保障,村民吃了定心丸,勤劳致富的决心更大,对土地的投入越来越多。
  工业企业
  刘集四个村的工业起步晚,规模小。1992年,刘三村迅达康公司成立后,工业、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快。在工业企业的管理上,主要是实行承包制,承包方法采取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领导人领头集体承包,并与村委会签定承包合同,双方协商确定承包指标。承包人员则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并定期向村委会交纳承包费。村委会则对企业给予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力,并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企业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刘集村志

《刘集村志》

出版者:《刘集村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2004.1

本志共分十篇,内容包括:村庄、居民、经济、村区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教·卫生、村民风俗、荣誉、人物。《刘集村志》是刘集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她的问世,是刘集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全村的一件大事。《刘集村志》是刘集村数百年来不平凡历史的精要概括。刘集村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