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作物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刘集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229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作物种植
分类号: S51
页数: 3
页码: 75-77
摘要: 解放前,由于刚开始种植冬小麦,大部分农作物是春种秋收,一年一熟。1957年,引用黄河水后,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多,一年两熟的作物也随之增多。当地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梁、谷子、地瓜、棉花,此外沟头崖岭种植篦麻。
关键词: 农业 农作物 刘集村

内容

耕作制度解放前,由于刚开始种植冬小麦,大部分农作物是春种秋收,一年一熟。1957年,引用黄河水后,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多,一年两熟的作物也随之增多。
  间作是传统的种植方式。当地多为玉米间作大豆、地瓜间作玉米或高粱。谷子或高梁间作小杂粮(绿豆、赤小豆等)。
  套种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的一种种植形式,70年代麦田套种玉米已全面推广,玉米产量大大提高。
  作物种植与产量当地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梁、谷子、地瓜、棉花,此外沟头崖岭种植篦麻。
  小麦从1938年开始种植。建国前种植粗放、产量低而不稳。品种多为农家每年自选,品种退化混杂严重,耕地多为人工翻刨,少量用牛耕,耕深为5—6寸。施肥以农家肥(大粪、圈肥)为主,每亩施肥500-1000公斤不等,有的则以白种下地。播种用六寸档子耧。行距33公分,分公母垅,行距大,出苗稀。靠天吃饭,亩产只收几十公斤,丰收年景也不过100公斤左右,逢严重旱涝灾害则颗粒不收。
  建国后,小麦栽培技术不断改进,种植方式多样化,播种面积占全村可耕地面积的50%以上。1957年打渔张引黄灌溉时推广小畦种植,便于浇水。69年代提倡密植,推广四寸小垅背。又逐步推广良种,施肥也由单一农家肥改为农家肥与化肥混施。70年代末垦利县磷肥厂在史口境内建成后,大力推广施用磷肥。耕作由浅耕改为深刨深耕,播种也由木制耧改为四眼铁制耧,后改为机播。管理由粗放型改为细管、追肥、浇水、划锄、根外喷肥、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措施。麦田管理逐渐趋向合理化、科学化。70年代亩产达到180公斤,90年代以来亩产达到400-500公斤。
  玉米种植面积很大。建国前,玉米种全靠农户自己选种,品种老化,行距、株距都很稀,亩植1500株左右,管理粗放,成熟期晚,产量低而不稳,大都是春播,亩产100公斤左右。建国后,玉米栽培技术不断改进,改劣种为推广良种。自60年代起,先后引进推广玉米单交和双交种,改玉米春播、麦后直播为麦收前套种,改稀植为密植(每亩植2300-3300株),改粗管为细管。到70年代,亩产达到300公斤,90年代达到400—500公斤。
  谷子建国前,多为春播,全村播种面积占总耕地的10%左右,也有夏播,亩产在100公斤左右。引黄灌溉以后,由于产量比玉米低得很多,所以很少种植,70年代以后,村里已不再种植。
  高梁自明朝永乐年间至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刘集村以种植高梁为主,占总耕地面积的50u/o左右。高梁有两个品种,一是红高梁,二是炽白高梁。种植炽白高梁,质量好,但产量很低,亩产60公斤左右,村民种高梁,除了为收粮食外,还因为秸杆可作箔材用,60年代前后,种植白高梁的很多。70年代,推广多穗高梁(矮杆),产量高,籽粒品质差,不好吃,多用来作牲畜饲料。产量一般在200公斤左右。
  地瓜自1956年开始种植,60年代面积很大。地瓜栽培一般为”春分”育苗,谷雨插秧,亩植3500-4000株,10月下旬收刨。易管理,产量高,亩产2500公斤左右。进入80年代后已不再种植。
  大豆分春播和夏播,多与玉米间作,也有纯播,不施肥,产量很低。80年代刘四村在孤岛播种大豆200亩,亩产80-150公斤。
  黍稷由于生长期短,耐碱,用肥少,大都收麦以后播种,建国以后播种量增多,1978年后种植很少。
  棉花棉花是本村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植棉水平较低,管理粗放,棉花产量低且不稳,种植面积起伏较大。建国前主要棉花品种是小花、斯籽棉,建国后改种1818棉、岱字棉等。1978年后,随着棉花种植、收购政策相对稳定和科学植棉技术的推广,面积、单产逐年上升。80年代初期,单产70公斤。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调节下,棉花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由于棉花收购价格忽高忽低,种植面积也出现忽多或少的情况。因为全部施行地膜覆盖和使用良种,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亩产150-200公斤,到2003年,亩产达到250公斤,市场销售价格平均每公斤7.00元左右。产量和价格都创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本村经济作物还有芝麻、篦麻等,属于零星种植。
  瓜菜 90年代以前,瓜菜种植以分散小片、露天种植、自种自食为主,很少出售。主要品种有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大葱、菠菜、西瓜、甜瓜等大路货瓜菜。
  90年代以后,学习外地经验,各村都建起塑料保温蔬菜大棚,引种了西红柿、黄瓜、青椒、芹菜等细菜。虽然大棚蔬菜的发展规模并不大,但农民种植各种蔬菜的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在过去是什么季节吃什么菜,到90年代,农民吃蔬菜已打破了季节界限。
  刘集村农民有种菠菜的习惯,已有百年历史,家家户户都利用房前屋后种菠菜,每年有30至50亩的面积。外村人编歌谣:“刘家集,会谱排,扒了瓦屋种菠菜”。
  刘集村的黄土岭上,都是黄沙土,适宜西瓜生长,种植的西瓜个头大、格外甜,民国年间就很有名气,那时全村种植西瓜的户占总户数的50010以上,最大的西瓜每个25公斤。1978年以来,由于种植粮食收入高,用工比种园少,村民已不再种植西瓜。

知识出处

刘集村志

《刘集村志》

出版者:《刘集村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2004.1

本志共分十篇,内容包括:村庄、居民、经济、村区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教·卫生、村民风俗、荣誉、人物。《刘集村志》是刘集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她的问世,是刘集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全村的一件大事。《刘集村志》是刘集村数百年来不平凡历史的精要概括。刘集村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