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殿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2098
颗粒名称: 时殿元
分类号: K81
页数: 2
页码: 613-614
摘要: 时殿元(1863—1948) 牛庄镇时家村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绰号“时鸭兰”(“鸭兰儿”是当地一种叫声清脆婉转的小鸟)。
关键词: 人物 传记

内容

时殿元(1863—1948) 牛庄镇时家村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绰号“时鸭兰”(“鸭兰儿”是当地一种叫声清脆婉转的小鸟)。
  时殿元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他虽不识字,但天资聪慧,记忆力惊人,嗓音甜美,15岁就开始独自“唱门子”(一种唱曲要饭的方法)。清光绪五年(1879年),随谭家村民间艺人谭立盈外出卖唱。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山东琴书传入广北一带,时殿元便以演唱琴书为业,常与人搭伙在当地、邻县卖艺演唱。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到曹州府学艺,后又到河南开封、安阳一带边卖唱边学艺。在演唱过程中,他善于把学到的各种腔调与本地流行的小曲融合贯通,适应群众欣赏习惯,演唱技艺日趋精湛,慕名学艺者甚多。光绪十九年(1893年)后,时殿元和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武春田等5人组成山东琴书班社同乐班,经常活动在广饶、博兴、滨县、利津、沾化、周村、博山、淄川、张店、益都、寿光、潍县和胶东地区,远至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同乐班在诸城赵村与京剧班唱“对台戏”失败。为了与其他戏班抗衡,时殿元决心改造传统的山东琴书。他从京剧的服装、道具、表演等方面受到启发,与班内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等人商议,决定将角色少、道具简单的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装演出。光绪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三日(1901年2月11日),“同乐班”在家乡时家村首演新戏。时殿元化装扮王小执鞭赶驴,崔心悦化装扮二姑娘,身缚驴形道具,做骑驴状。二人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令观众耳目一新,演出获得成功。此后,时殿元等又陆续将琴书《蓝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洞宾戏牡丹》、《朱买臣休妻》、《白蛇传》、《空棺记》等50多个书目改为化装演出,并在内容、唱腔、表演、道具、伴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戏剧的特征更为明显。其他琴书艺人争相效仿,化装扬琴得到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深受群众欢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时殿元以同乐班为基础,创建共和班。1915年共和班解体,时殿元又组建时谭班。他一面领班演出,一面收徒传艺,使时家村一带成为传播和发展化装扬琴的中心。
  时殿元一生中广采博取,不断丰富自己的演唱技艺。他曾向著名琴书艺人商秀岭、殷田昌虚心求教,切磋技艺。在蓬莱演出时,虚心向当地知名人士翁乐明请教。1934年,年逾古稀的时殿元仍向晚辈、琴书名家商业兴、关云霞学习。时殿元通过吸收借鉴多种艺术成分,广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幽默活泼、生活气息浓郁、节奏轻松明快的艺术特点。化装扬琴突破山东琴书的窠臼,具备了戏曲的艺术特征,是吕剧的雏形。1952年,经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王统照提议,化装扬琴正式定名吕剧,时殿元作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
  时殿元一生致力于吕剧艺术事业,直到80岁时还登台演唱。他一生授徒很多,较有名气的弟子就有50多位。济南吕剧团副团长时克远、李同庆就是他的第一代弟子。
  1948年秋,时殿元病逝于故乡。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

《东营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0

本书分二十五篇,内容包括: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石油;城建环保;农业;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政党、政协;政务;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