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礼仪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20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礼仪风俗
分类号: K89
页数: 5
页码: 602-606
摘要: 本节介绍了清代行跪拜、作揖之礼。民国年间,提倡鞠躬礼和握手礼。建国后,一般的交往礼节是握手、点头致意、鞠躬等。农村在祭祀、吊唁、拜年等特殊场合仍行跪拜礼。客至,主人起身相迎,行握手礼,请客人先行,主人随后;进屋,请客人坐左首,主人陪坐,先敬烟,后敬茶,热情交谈;客人告辞,主人送到大门外,握手话别。宴客时,待客人到齐,茶罢入席。旧时,男女不同席。请客人坐首席,主人陪坐,多谦让一番后,分主宾落座。主人频频敬酒让菜劝饭,客人表示感谢。客人来访,赠送礼品,接受者定要回访、回赠,是谓“礼尚往来”。
关键词: 风俗 习惯

内容

交际清代行跪拜、作揖之礼。民国年间,提倡鞠躬礼和握手礼。建国后,一般的交往礼节是握手、点头致意、鞠躬等。农村在祭祀、吊唁、拜年等特殊场合仍行跪拜礼。客至,主人起身相迎,行握手礼,请客人先行,主人随后;进屋,请客人坐左首,主人陪坐,先敬烟,后敬茶,热情交谈;客人告辞,主人送到大门外,握手话别。宴客时,待客人到齐,茶罢入席。旧时,男女不同席。请客人坐首席,主人陪坐,多谦让一番后,分主宾落座。主人频频敬酒让菜劝饭,客人表示感谢。客人来访,赠送礼品,接受者定要回访、回赠,是谓“礼尚往来”。
  旧时,除近、远亲之间相互来往之外,又有结拜兄弟、认干亲等特殊交往关系。要好朋友义气相投,结拜为兄弟,青年女子也有结拜干姊妹的。交好的两家,有的给孩子认干爹、干娘,结为干亲。建国后此俗渐少。今又有所抬头。
  婚嫁解放前,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贫富相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定婚到完婚,青年男女全不由己,无法定婚龄,早婚是常事。此外,还兴娃娃亲、指腹亲、换亲、转亲、童养媳等。男子丧偶可以续弦(续娶),有妻可以纳妾,而女子丧夫要为夫“守节”,倘若改嫁会受到种种非难和歧视。旧时,婚嫁分定婚、结婚两大步骤。
  定婚一般是先提亲。男孩、女孩到了十几岁,由媒人从中说合,只要门户相当、“命相”、“属相”相合、辈份相同、父母应允,即可口约为婚。第二步“递号”(亦称“换号”),由男方长者选定日期通过媒人到女方家“换号”,一般带烟、酒、糖、茶、鸡、鱼、肉和压号钱,“号”即一张红纸上各写有男、女双方家长的姓名、表字。第三步“送柬”,是正式定婚。男方本族长者约同媒人携柬书和礼品(必有压柬钱、包柬裤、包柬袄)送往女方。柬书是婚约的凭证,不得随意解除,双方成为“未过门的亲家”,一方有婚丧事宜,另一方会携带礼仪物品前往庆吊。
  结婚女方十六、七岁后,男方向女方提出结婚,如女方应允,男方准备迎娶。第一步送请庚(俗称要年命)、送日子。送请庚是双方通书欲订婚期。送日子是男家根据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择定成婚吉日后,写在婚帖上送到女家。送日子必须带全女方事先要求的聘礼。婚期一旦确定,没有特殊的情况不得更改。第二步婚前准备。男方布置新房,送“喜帖”,接亲戚,一般人家订花轿、吹鼓手,有钱人家订赁戏班。女方父母为闺女置办陪送妆奁。第三步下催礼(也叫下水礼)、送婚呈。结婚前两三天,男方携婚呈(有的在送日子时带上),抬食盒前往女家。食盒内装猪肉两块、鲤鱼两条、白面8斤、白酒两斤和馍馍、粉条等,并带喜鸡两只。女方款待时顺便介绍结婚这天男女陪客和辈份,以便男方做好相应宴陪人的准备。第四步娶亲。婚礼前一天,男方门窗油漆一新,贴上喜联,门口挂红灯,迎门贴双喜字。洞房里,炕下放接脚石,窗户贴粉红纸,被褥里面填上花生、红枣、栗子等。傍晚,吹鼓手在大门旁奏乐,大户人家的戏班开始唱戏,新郎由一同辈者拿着红毡到本族各家去跪拜。这天晚上必须是公公睡在新房里,有“公公睡新床,子孙定满堂”之说。结婚的这天一早,两乘一龙一凤的花轿披挂一新,前面由吹鼓手、旗、锣开道。新郎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坐入女轿。男轿里坐上新郎的侄子或弟弟,前簇后拥去女家迎娶。女方款待新郎并在新郎的礼帽上插“金”花,腿上插两双(新郎用过的)红色金顶筷子,女方院内靠正房摆上供桌,新郎前往跪拜后,便按约定的时辰让新娘蒙上头红,起嫁。新娘由送嫁的女客挽扶着送入新郎来时坐的花轿内,由兄长、舅、叔等4人陪轿,俩送嫁的妇女及姑、嫂等另车同行。妆奁在前,旗、锣开道,吹鼓手奏喜庆曲随轿前进。花轿到新郎家门口,按“婚呈”上订的方向落下后,由拿毡的领新郎出轿。新娘轿前一男童(多数是新娘的侄子)挡着轿门,得到赏钱后有人领走,两少妇将新娘扶出轿门。将两块红毡倒换着铺到院内,不得让新娘脚着地。过门时,吹鼓手奏乐,鞭炮齐鸣。大门屋顶上用红纸包的两块砖压上新郎从新娘家带来的筷子,将小面火烧、花生、糖果撤入门前看热闹的人群中。新娘进门后,新郎、新娘面对供桌站好,按照“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喊声跪拜,新娘由伴娘领入洞房。入洞房后,伴娘把新娘扶坐在椅子上,把蒙头红揭去,拆了抓髻挽上纂(叫换头),踩石头上炕,面朝窗户的墙角盘腿坐下。青年男女争看。婚主摆设宴席,款待女方的来客和庆贺的宾朋。晚上闹房、喝合婚酒,至夜深人们散去。次日早饭后,新娘由婆家嫂子带领祭祖坟,拜同族长辈。
  回门一般新婚第三天回娘家,第六天由家人送回婆家,谓“做六晌”,6天当中两头住平(有的地方第二天称三日,第三天谓六晌)。至此,整个婚事操办完成。
  建国后,实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实行结婚登记制度。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喜事新办、俭办,反对铺张浪费,一些地方的婚事操办开始变革。结婚不用花轿、吹鼓手,改为骑马,披红挂花,用锣鼓、彩旗。60年代,改坐挂彩的马车、骑自行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青年的婚嫁情况变化很大。农村在较大程度上沿袭着传统婚俗,大多经过媒人介绍、相亲、定婚、登记等步骤,婚期需择黄道吉日,仪式从简。城镇青年多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登记结婚,婚期往往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元旦、春节期间,婚礼多在宾馆或饭店举行,同时设酒宴,届时,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也有的旅游结婚或参加集体婚礼。一方面,婚嫁更重质量,不重形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城乡均出现彩礼日趋升级,婚礼大操大办、旧习俗回潮的现象。
  生育坐月子小孩降生,即到产妇娘家报喜。生男谓“大喜”,生女谓“小喜”。生男孩的户在产妇门口屋檐上扎一弓箭系红绸,生女孩者只挂一红布。一则表明搭弓为男,织布为女;二则避邪;三则避外人。乡邻亲朋多来祝贺。婴儿出生第5天(俗称“五日”),产妇的娘家备米、面、鸡蛋及黄酒、小棉被、衣物等前来祝贺(俗称“送米面”)。是日,产妇婆家用面饼、熟鸡蛋或油条等分送送礼的乡邻。婴儿出生第12天(俗称“十二晌”),产妇娘家给婴儿圆耳朵,用圈盘盛上99个水饺,希望小孩长命百岁。
  满月婴儿满月,娘家将母子接往家中度满月。为赶好日子,接的时间可提前或推迟。
  百晌婴儿出生第103天,亲朋好友携礼前来祝贺,礼物为布3尺(今多送成品衣裤)、面条数斤(或生面团两块)、平安钱,姥娘家送百晌馍馍。设酒宴,饭食中须有面条(称长寿面),并将熟面条分赠族人、乡亲,乡邻将钱放入碗内示贺意。有的地方分百晌馍馍,并投入井、湾各1对。
  辫锁子旧时,为保孩子长命无灾,有的妇女迷信于给孩子辫锁子。先由算命先生算命,若命中有锁子,则要找属相合适、儿女双全的中、老年妇女作为干娘,用5色线按一岁一对铜制钱辫成锁子,举行仪式后,把锁子挂在小孩脖子上。周年后开锁。此俗,今已淡化。
  起名婴儿出生后,由长辈为其起乳名,俗称“小名”,以地名、时间、物件等起乳名的都有。学前由长辈按辈份起学名,俗称“大号”。旧时,受封建观念影响,名字多出自四书五经。女子则只有乳名无大号,婚后在父姓前贯以夫姓,称“某某氏”。建国后,男女平等,都有自己的“小名”和“大号”,按辈份起名者渐少,随时代潮流起名者增多。
  周岁婴儿出生一年后的生日,举行家宴庆祝。
  过继旧时,无儿的夫妇过继亲兄弟或堂兄弟之子为自己的儿子,养老送终,继承家业。过继时要举行仪式,族长、家长参加,定立文书。建国后此俗渐废。
  称谓书面称谓旧时,对近支长辈、兄长加“家”字,如家祖父(母)、家父(严)、家母(慈)、家伯(叔)、家兄;对已故长辈,改“家”为“先”,如先父、先母;对弟及晚辈加“舍”,如舍弟、舍侄;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儿子为“犬子”,对远房族家加“族”字,如族叔、族兄、族侄等;对姻亲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侄等,岳父母称女婿为贤婿;对亲友加“令”字,如令尊、令堂、令弟、令郎、令爱、令正;世谊同辈称仁兄,自称愚世弟,对长辈称世伯,自称世晚;对老师称师尊、恩师,自称门生、受业;称同学为砚兄(弟);老师称学生为贤契,自称友生;社会上称男子为先生,称已婚女子为太太、未婚女子为小姐、女士。建国后,书面称谓逐渐口头化,旧称谓只在一些特殊场合使用。社会上一般互称“同志”。先生、夫人、太太、小姐、女士等称谓一度不用。80年代,在城镇又恢复使用。
  口头称谓父系方面,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或老爷(ye),曾祖母为老奶奶或老嬷(ma);称祖父为爷爷(yeye或yeye),祖母为奶奶或嬷嬷(mama);称父亲为爹,爸爸,有的称父为爷(ye)、叔,称母亲为娘、妈,有的称母为婶子;称伯父为伯伯、大爷(ye),伯母为大娘,叔父母为叔、婶子,称姑夫、姑母为姑夫、姑。母系方面,称外祖父为姥爷,外祖母为姥娘或姥姥,舅父、舅母为舅、妗子;女婿对岳父母、儿媳对公婆的称谓大多随夫妻对方对父母的称谓,也有的称岳父为大爷(ye)、丈人,岳母为大娘、丈母娘。同辈人对年长者称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对同辈年龄小的和晚辈往往直呼其名。社会上对年龄较大者称大爷(ye)、大嬷(ma)、大爷(ye)、大娘、大婶、阿姨,同龄人称同志或大哥、兄弟、大姐、妹妹;80年代后,城镇人称先生、女士、夫人、太太、小姐者渐多。
  喜庆贺婚嫁男子婚娶,亲友多赠衣料或床上用品。至亲须拿“磕头礼”和喜幛,好友致贺多赠生活用品及室内装饰品。同事多凑份子送贺礼,同喝喜酒。女子婚嫁,亲友亦携礼相贺,亲戚一般赠送衣物、床上用品或贺礼。朋友、邻里以关系亲疏而定,或单送或凑份子。
  贺生育青年夫妻生育子女,产妇的大娘、婶子、叔伯姐妹各备红糖、鸡蛋、白面、衣料、饰物、玩具,前往祝贺。如今生育,婴儿父母的好友及同事亦有贺礼,多为衣物、玩具、童车之类。主人回以喜糖、喜烟、红鸡蛋示喜。
  贺寿诞境内群众注重老人和小孩的生日。旧俗老人年逾花甲后,子女亲友前往祝贺,谓之“祝寿”(老年人的生日也叫“好日子”)。礼物必备面条、面桃,称“寿面”、“寿桃”。遇70、80岁等“大寿”尤其隆重。小孩做生日是盼望其快快长大,也有纪念母亲“苦日”的意思。
  旧时富家老人寿诞,除子女、亲属外,尚有许多宾朋乡里登门祝贺,携厚礼,送寿幛,献寿联,歌功颂德,祝寿礼仪亦多。一般人家祝寿,亲朋送些酒、肉等食品以示贺意,贫者则只吃顿寿面而已。建国后,祝寿仪式简化,寿礼添有生日蛋糕、寿酒、鲜果、名茶等。80年代后,许多家庭到酒楼设宴,为老人祝寿。有的子女在电视或电台节目中点歌祝贺。同时,过生日之风发展到中青年人。因独生子女渐多,小孩多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故过生日亦十分隆重。
  贺新居旧时迁新居后,亲朋多带礼品前往祝贺,谓之“温锅”。多送豆芽、发面(或馒头)、肉、鱼等物,寓意是生活富足、年年有余。近年,此习俗盛行。
  送节礼旧时,每逢中秋节、春节,亲友之间相互往来,所带礼品一般为4色、6色或8色,鱼、肉必备。逢新婚之后,女婿到岳父家看望或拜年,所带礼品尤重,一般为8色礼。招待宴席也特别丰盛。
  丧葬丧葬自古极为重视。旧时讲究“入土为安,厚葬为孝”,亦有“穷不可厚葬,富不可穷埋”的说法。境内以棺木土葬为主。达官权贵,极尽铺张。庶民百姓虽循习俗,多俭办。
  解放前,人到暮年,子女便为其准备后事,修墓打棺、置办送老衣物。人死后,由族人老者为死者穿衣净容(女的整梳发髻,男的剃头修髯),扶正身位,抬至灵床,先由孝子“指路”,后讣告亲朋(也叫报丧帖),期亲披麻戴孝,糊制哀杖。母亲死了,孝子亲赴外祖父家,孝女到婆家报丧。一般当晚“送浆水”。第二天在院内扎灵棚,亲戚乡邻前来拜吊。晚上送盘缠、烧纸钱、焚纸车马及死者衣物。若是三日丧,这晚上“入殓”,盖棺加钉(五日或七日葬由丧主自卜)。棺停灵棚后堂,灵棚前堂摆有供桌,上有死者的牌位、香炉、供品。孝子们守灵,并朝夕祭奠,日夜不辍。丧主请“里柜”、“外柜”主持丧事。吹鼓手在大门外高奏哀乐,乡邻、至友、亲朋前往吊唁。孝子孝孙们向吊唁者叩头谢劳,男的岳父、女的婆母为其“穿孝”(也叫盖服),尤其是未婚媳妇盖服,男家得花大笔钱。午时,亲朋到齐,孝子叩拜“里柜”、“外柜”后,即起灵。棺柩启动后,按迎门祭、路祭、墓祭顺序,祭拜后,揭罩下葬。坟成后,孝子把哀杖插在坟上,兜着帽子、麻绳回家。当天,设宴招待亲友。第二日天不亮,孝子挨户到门口“谢劳”,见人要跪拜。第三日早上圆坟,孝男孝女持祭品、香纸到坟上祭奠。豪富之家发丧期间扎有幛棚、纸草棚,凡祭拜之处都扎棚,迎门扎二层楼,谓“扎迎门”,披挂得五彩缤纷,里面陈列玉器古玩。人死后35天(俗称“五七”)、100天,孝子携祭品、香纸祭奠。3年内孝子穿白鞋、黑衣服撒边,不去娱乐场所,宴席不划拳行令,待3年忌日至坟上祭奠后孝期满。
  建国后,政府大力宣传破除迷信,改革封建殡葬方式,取消栅业、纸草业、行人业、吹打业和风水先生,简化殡葬礼仪,缩短服期,刹住了选墓地、发大丧的陋俗,逐步树立殡葬新风尚。60年代,改革土葬,以自然村建立公墓,改变乱葬乱埋多占耕地现象。80年代后,推行火葬,各村、镇建立纪念堂,丧事由村红白理事会办理。凡丧事开追悼会,孝子戴黑纱,不雇吹鼓手,一切从简,厉行节约。90年代,火化已经普及,但丧葬陋习时有回潮,个别的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祭祖旧时,每年清明节、农历六月初六、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十月初一、年除夕、先人忌日及婚后的第二天,都要上坟烧纸、祭拜、添新土、压坟纸。年除夕有的大家族请影、小家族请轴子,俗称“请老爷(ye)老嬷(ma)”,即请逝去的先人齐来过年,初一傍晚送回,届时烧纸焚香,燃放鞭炮。建国后提倡移风易俗,在农村请影、请轴子者渐少,按时上坟的习俗尚存。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

《东营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0

本书分二十五篇,内容包括: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石油;城建环保;农业;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政党、政协;政务;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