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文化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9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群众文化事业
分类号: G40-055
页数: 3
页码: 515-517
摘要: 本节介绍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大院、业余文艺会演等。
关键词: 文化 教育 关系

内容

文化馆始建于1973年,当时属惠民地区驻东营办事处,负责油田和地方的群众文化工作。1984年,归口东营区文教局。1987年,隶属东营区文体委,设办公室、图书室、摄影室、美创室,编制5人,馆址在商河路369号。1988年,迁址济南路103号,设音乐组、舞蹈组、美术组、文学创作组,有图书室2间、摄影室1间,美术创作室1间,置有电子琴、手风琴、音响、民族乐器、服装道具等文娱活动设备。至1997年,编制5人,其中:取得馆员职称的2人、助理馆员职称的2人。
  文化馆以农村、机关、企业、学校为阵地,进行组织、辅导和培训工作,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建馆初,在农村以抓文化站、文化室、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为重点;对机关多在节日期间,组织联欢会、演唱会等文艺活动;在企业(包括市直单位、油田单位)利用文化活动场所,组织培养业余文化活动骨干;在区属中小学,建立文艺队、鼓号队,利用假期举办幼师辅导班和青少年手风琴、电子琴、美术培训班。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城乡和农村开展传统文艺项目表演,参加市、区文艺汇演与调演。1987年,组织“庆元旦联欢会”,全区100多名文艺骨干创作表演吕剧、黄梅戏、琴书、相声等节目38个。1988年12月,举办全区首届群众文艺汇演(后改为农民文艺汇演),评出创作奖1个、优秀节目奖9个、优秀演员18人。1991年,开展“吕剧故乡唱吕剧”活动。1995~1997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辅导班、培训班36期,培训学员1344人。1997年元旦、春节期间,各乡镇开展文艺汇演,村村一台戏。6支代表队参加全区文艺调演,演出剧目12个,分获演出一、二、三等奖和组织创作奖。
  文化站1985年始,建立乡镇文化站。1987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建立文化站,配备专职文化站站长。1996年,东城街道办事处文化站成立。
  建站后,各站每年均自行组织各类文艺创作、文艺演出、书画展、演讲会、电影放映等活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举办民间文艺表演。1988年,开始组织辅导各村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区文艺汇演,至1997年总计参演节目650多个。各站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创作的作品(文学、书画)获省级奖5次、市级奖12次。
  文化大院1995年始建设农村文化大院,至1997年底,全区建成文化大院205个,占村(居)总数的92.7%,其中:一类26处、二类33处、三类146处、达到省级标准的10处。形成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的文化活动网络。
  文化大院大多建有图书室、阅览室、电视放像室、老年活动中心、乒乓球室,供群众开展活动。部分一类文化大院还设有标准展厅。部分村利用文化大院开办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科学种田的本领。每年元旦、春节期间,文化大院成为民间文艺活动集训中心,群众自发组织开展踩高跷、扭秧歌、舞狮子、扛裹、打老虎、跑旱船等项活动。1992年春节期间,油郭乡组织140余人的“高跷队”,到农村、城镇巡回演出。胜利镇辛镇村建立的农民文艺宣传队,自购乐器、服装总价值2万余元。1997年元宵节期间,龙居乡的传统文艺节目“打老虎”在城乡表演,受到群众欢迎。
  业余文艺会演 1985年,参加市首届业余文艺会演,参演节目吕剧《秀花劝夫》和打击乐《丰收锣鼓》获二等奖。1986年,参加市第二届业余文艺会演,表演唱《养猪乐》、舞蹈《高山青》获表演二等奖。1987年,东营区举办庆“元旦”、“春节”群众文艺会演,7支代表队共演出节目14个,分获组织奖、创作奖和表演一、二、三等奖。1988年12月,举办首届群众文艺会演,8支代表队共演出节目16个。后每两年举办1届,共举办11届,每次有8支代表队参加。1990年,参加全市吕剧调演,参演节目《东营是个好地方》获演出三等奖。1993年,参加全市首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东营区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1997年,举办全区中小学吕剧汇演。
  图书图书阅览建区至1997年未建图书馆,仅在文化馆设图书室。初时有图书室1间,藏书不足万册(系由惠民地区驻东营办事处移交)。1987年后,陆续购置部分图书。图书借阅量为3000册,1992年停止借阅。至1997年,有图书室2间、藏书1万册。
  各乡镇文化站均建有图书室,藏书总量约2万册,借阅量很小。1996年后,各村的文化大院先后建成,并设图书室,藏书均在5000册以上,借阅量达千册左右。
  图书发行1984年市在境内建立国营书店1处,随后在城区设立书店2处,年发行各类书籍350万册。90年代后,个体经营的书屋、书报亭日渐增多。至1997年,有书店80家,年发行量为150万册。
  电影电影放映 1971年,惠民地区驻东营办事处成立电影放映队,年放映200场次以上。1985年,成立东营区电影管理站,工作人员7人,放映队16个,年放映量2800场次。至1987年,全区有放映队19个,其中:乡镇(街道办事处)10个、村办5个、个体办4个,放映人员25人,形成以区电影管理站为中心、以乡镇文化站为主的放映网络,年放映2100场次。1986年10月,辛店镇建成全市第一家乡镇影剧院——东营影剧院。90年代,因受电视的冲击,电影市场逐渐萧条,部分放映队停业。1993年10月机构改革后,加大管理力度,稳定放映队伍,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影市场,年放映900余场次。1994年后,在电影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东营区的电影事业一直名列全市前茅。1995年,区电影管理站被市电影公司评为农村电影发行先进单位。
  市和油田电影公司(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建于1984年,在区境内设有19个放映单位(均系油田二级单位),年放映2000多场次。
  电影发行区电影管理站设有影片发行办公室,负责影片的调度和收发检片,编制2人。1988年前,按计划排片,分配给下属各放映单位。1988年后,改为日租片,对重点片、教育片、科教片统筹安排。建区以来,各放映单位利用科教影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7年6月,牛庄镇、西范乡电影队,被国家广电部、文化部、农牧渔业部、林业部、科协、科委授予“首届农村科技教育影片汇映月”先进集体称号。1997年,区电影管理站制作的幻灯片《洞房悲剧》、对话《兄妹谈法制》,获“东营市首届幻灯汇演”三等奖。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

《东营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0

本书分二十五篇,内容包括: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石油;城建环保;农业;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政党、政协;政务;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