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营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19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40
页数: 2
页码: 490-491
摘要: 本节记录了建国初,境内有北隋、成寨、史口、龙居等4处完全小学,教学班10个,学生453人,教师34人;有农村初级小学116处,学生3500余人,教师290余人。
关键词: 教育 理论 思想

内容

建国初,境内有北隋、成寨、史口、龙居等4处完全小学,教学班10个,学生453人,教师34人;有农村初级小学116处,学生3500余人,教师290余人。1951年,境内小学发展到125处,学龄儿童入学率近so%。1958年,初级小学增至143处,完全小学发展到22处,在校小学生113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2%。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学龄儿童入学率大幅度下降,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锐减。1962年后,调整小学布局,撤销合并部分小学。1964年,大办工读小学(半日制),小学教育有较大发展。1965年,境内有完全小学25处,其它小学143处,在校生占学龄儿童的85%。“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1968年,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公办教师一律回原籍工作。1975年,境内有小学178处,学生1635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78%,民办教师654名,占教职工总数80%。农村小学师资、设施严重不足,教学质量急剧下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教育工作逐渐转入正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学校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建区时,东营区有小学34处,在校生5310人,教职工386人,普及小学教育的乡镇、村占60%;牛庄区有小学159处,在校生17068人,教职工819人,普及小学教育的乡镇、村占50%。两区合并后,东营区共有小学216处,在校生28069人,教师1136人。1990年,实现小学生从7~6周岁入学的过渡,有小学193处、865个教学班、在校生22378人、教职工1148人。1991年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93年,全区有中心完全小学8处、学区完全小学27处、村完全小学23处,135处教学点。1994年5月,东营区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合格率99%。1995年,全区有完全小学41处,教学点100多处,在校生17252人。是年,东营区通过省政府的“双基”工作(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1997年,全区有完全小学49处,教学点88处,小学招生4110人,毕业4739人,在校生18338人,教师103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合格率99.5%。
  学校简介东营区实验小学原名东营区第一小学,位于淄博路与五台山路交汇处。1987年建成招生,为招收市、区直单位职工子女的国办小学。1996年更名为东营区实验小学。先后投资332万元,建成综合楼、教学楼各1座。1995年建设教学楼二期工程,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捐款40万港元,被命名为逸夫教学楼。学校占地面积26.4亩,建筑面积8052平方米,配备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等10多个功能教室。至1997年底,有教学班25个(包括学前班4个),在校学生1232人;教职工94人,其中大专学历1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知识出处

东营区志

《东营区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0

本书分二十五篇,内容包括: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石油;城建环保;农业;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政党、政协;政务;公安、司法;军事;教育等。

阅读